第38章 攝政3
攝政3
今日早朝變故頻生,衆臣心思各異。
無論是樂籍制度還是官妓制度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要是真的這麽輕易被廢除,那些制度下享受特權的士大夫階層還不得鬧翻了天。
君染自知需徐徐圖之,可計劃趕不上變化。
政令剛出中書門下,各大教坊就聯合着鬧起事來。不知是誰帶的頭,一批又一批的樂戶、娼妓在丹鳳門前長跪不起,哭天喊地,哀嚎不已,事情鬧得很大,引得不少百姓駐足圍觀看熱鬧,一時間議論紛紛,衆說紛纭。
這等伎倆屬實卑劣。各大教坊的娼妓居然敢反抗朝廷?這其中沒有幕後黑手撺掇唆使,君染不信他們有這個膽子。他們要真是敢于反抗,那便倒好了,也不至于淪落至此,被人當槍使。
樂籍是賤籍,一旦入了樂籍,世世代代都只能從事低賤的職業,以供士大夫階層享樂。世代相傳,久習賤業,永世不得為良。
教坊本是宮廷負責訓練、培養樂工的音樂機構,分為內教坊、外教坊和宜春院,外教坊又分為左右教坊。“□□入宜春院,謂之內人。”可後來教坊勢大,也漸漸變成藏污納垢之處,竟“取良家仕女及衣冠別第伎人”,士大夫階層為了掩蓋其虛僞龌龊之行徑,将妓改為伎,娼改為倡。教坊妓慢慢由樂伎轉為娼妓,以愉悅人主。
樂妓提供音樂、歌舞、曲藝表演,很大程度上的确裝點了官員們數不盡的席面,也成為不少文人墨客詩作靈感的源泉,但他們終究是不幸的。官妓社會地位最為低微,其命運注定悲涼,“出籍從良”根本就是癡心妄想。有多少文人墨客洞悉其注定凄涼的命運和結局,可又有多少人願意施以援手呢?又有誰能真正從根源上救他們出水火呢?
廢除樂籍,取締官妓,難道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嗎?
乍一聽,這似乎确實是一件好事,但是那是對于下一輩而言的好事。可他們這一輩人呢?取消了樂籍,取締了教坊,他們又該何去何從?他們并無技能傍身,即便回歸良籍也無處可去,無以為生,還要忍受旁人說三道四,指指點點,倒不如在教坊中衣食無憂,皇糧照吃、奉銀照領。
事情發生到這一步,也由不得朝臣反對了,廢除樂籍與官妓勢在必行。那背後推波助瀾之人,自以為如此便能喝退他,殊不知這正好給了君染一個名正言順的借口。
君染下令即刻查封京畿所有教坊,并着不良人協同京兆尹處置此事。至于在宮門前鬧事的那群人,君染下令捉住其中帶頭鬧事的頭目,壓入大牢,殺一儆百。其餘人等念其初犯,暫不做計較。
考慮到消籍後的生存問題,君染特別允許各人各自取回多年累積財物用以謀生。同時允諾官府開辦各類手工藝制作的培訓班和官方門店,幫助他們學習生存技能謀生。
教坊之中有人精通文墨,有人善于織繡,有人巧于廚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些手藝活都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手段,何必非要以色侍人,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君染相信教坊中不乏有淪落風塵卻渴望逃出生天的苦命人,一朝淪落風塵,沉淪至此,無由自新,他們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若真有改業從良的機會,消了賤籍,堂堂正正做人,哪怕是絞了頭發做和尚,他們也是願意的。若還有機會與家人團聚,一家人重新開始生活,那就更好了。
Advertisement
也許廢除賤籍,他們的生活并沒有多少改善。也許憑他一個人的力量并不能讓他們的生活條件變得更好,但他至少可以嘗試改變他們目前生存的環境。
曾幾何時,他也像話本小說裏的男女主人公一樣,對青樓楚館充滿了好奇和探究。可是但凡一個生活在平等自由的國度裏的普通人,看到比自己生活境遇更糟糕的人,不說救苦救難,也不該大肆嘲笑吧。未經他人苦,探究他們是寧願‘坐在寶馬裏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這種問題,對于這些人來說有多大意義呢?一個連基本的生存和自由都沒有的權貴階級的‘玩物’,又怎麽能批判他們‘自甘下賤,甘于堕落’。
何不食肉糜?
他知道自己也享受着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沒有資格批判什麽。他不是救苦救難的救世主,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如果他和這些人處于同樣的境遇,他或許會無動于衷,冷眼旁觀,因為即便真的施以援手,也無濟于事,他改變不了什麽,也反抗不了什麽。可如今他站在權力的巅峰,已經擁有改變的機會和能力,也許只要稍稍幫一把,就能救他們脫離苦海。
雖然他做不到讓他們像現代社會那般人人自由平等,雖然這樣的想法有點異想天開,雖然這一切甚至只是昙花一現……但是,他還是想試一試,萬一成功了呢?
君染決定再多開辦各類鋪子招納這些人,比如書肆,繡樓,甜品鋪子,酒肆,茶館……之類,但其實本質上還是要多創造就業崗位,發展經濟。
說到發展經濟,那就不得不考慮到發展教育。現在朝野內外官辦和私立的學府書院甚少,書籍資源也十分匮乏,抄書價錢昂貴,教學成本極高。讀書成了清閑富貴人家的消遣,而普通人若想讀書識字可謂是難于登天。
古代讀書為什麽這麽難?孫康映雪讀書,匡衡鑿壁偷光,孫敬結發懸梁,蘇秦鐵錐刺股,車胤囊螢照讀,李密牛角挂書……讀書難,難在無書可讀;無地可讀;無錢可讀。即便是現代的義務教育,一開始都有小部分人不願意送子女讀書,更何況條件艱苦的古代。
要是能讓大部分人都能接受教育,都能讀書識字,哪怕不是科舉入仕,就是學一門手藝傍身,學養桑務農,學紡織刺繡……讓他們能從勞動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慢慢改善自己的生活,不也是值得的嗎。
話說回來,以目前的條件讓所有人都進學堂讀書學習,确實有點不切實際,但是可以退而求其次,先解決‘無書可讀’的問題。
古代雕版印刷術和泥活字印刷術都是讀書人的福音。泥活字易消耗,若是用金屬作字模,雖然成本高但是性價比也高,使用周期長,可反複循環使用,單次使用消耗小。
可是不管是木板刻字,還是銅板雕刻,都耗時耗力耗人。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無法迅速、大量地印刷書籍,遇到字數繁多的書籍,常常光雕刻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雕成,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之前的功夫不就都白費了麽。可是又有什麽辦法改進呢?額,似乎暫時沒有。
而且印刷成本如此之高,要是人手一本印刷書冊的話,嗯,似乎比手抄書更貴了呢,尋常人家也負擔不起啊。看來還是要想別的辦法,比如讓利一部分給民間書坊印發?可是現在朝廷對印刷的管控十分嚴格,只針對性的印刷佛教經文,也不允許民間私自印書,有點難搞哦。
不過君染打定主意,先同戶部,工部與翰林院就印刷售書一事商議看看,這可是朝堂立威,拉攏民心的機會。君染深知這群人迂腐,若說造福蒼生,功在千秋,他們只會以國庫空虛做推辭,若說是籠絡民心或可一試。
不出君染所料,印刷一事翰林院和工部都沒問題,戶部表示提議很好,也大力支持,但國庫沒錢。
凡事不可操之過急,關內道的黃河水利工程修築如今才第三年,以後每年還要朝堂大量撥款。加上石灰石開采加工煅燒,也要朝堂撥款扶持……國庫确實空虛。
缺錢,缺錢,缺錢!有沒有讓朝堂快速賺錢的辦法,除卻苛捐雜稅之外。
君染忽然覺得自己想一出是一出的行事風格不太好,容易異想天開,他現在一團亂麻,甚至不禁懷疑起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點做事不考慮後果,如果他能再考慮周全些,是不是會更好?
現在他的每一步路都是被逼着前進,走一步看一步,可是在迷霧中前行,朝臣怕,百姓怕,他也怕。
如果是烏棠,她會怎麽做呢?
……
瞎忙活了一天,君染才想起來今天他還沒去看烏棠。君染拖着疲憊的身軀趕回紫宸殿,便見倬奚有一瞬間驚慌失措,連請安聲都比平時大了不少。
君染看他這模樣,察覺其中有貓膩,并未聲張,如尋常一般去了後殿,接着就看到烏棠坐起身在溫書。
“烏棠?”
有一瞬間君染覺得自己看花眼了,他愣在原地,該不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出現幻覺了吧?
烏棠擡眼看了看杵在屏風處的君染,有些無奈,“愣着做什麽,還不過來。”
聽到烏棠的聲音,君染仿佛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一般,頓時安心了不少。君染回了神,“烏棠,你真的醒了。”
“過來。”烏棠朝他伸手。君染兩三步走到床邊,不管不顧地把烏棠摟在懷裏,像是羁旅的游人回歸故裏,心也有了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