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應對
應對
讓僧人參與勞動是不現實的,因為寺觀戶跟官戶、女戶、單丁戶等群體一樣,不用參加徭役。
和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這些弱勢群體不同,寺觀戶與官戶算得上是特權群體了。官戶自不必提,寺觀戶有官府分撥的良田,然後靠着信徒的資助,擁有了更多的田産。
寺觀的僧人卻不事生産,而是将田租給了佃戶來耕種。待遇之好,以至于百姓們的日子都過不下去時,就選擇出家。
當然,寺觀戶的僧人雖然不事生産,但并非全是好逸惡勞之徒,有些僧人和寺院會将收入用于救濟貧苦的百姓。比如漏澤園,除了官府出資之外,日常的維護等都離不開寺院的支持。
寺觀的收入已經能養活一大幫僧人,他們自然不願意去幹體力活。
洲渚碰了壁,但也沒有就此放棄,她退而求其次,以汴梁的寺院、僧人舉例:“開元寺聽說過嗎?開元寺跟皇親國戚合夥開碓坊,日掙千錢。蓮花寺僧人造蓮花紗,價格比別的紗貴兩三成!還有大相國寺,搞草藥種植,還會炮制茶葉,又開飯莊,還會做香料買賣。那些名寺皆如此,天寧寺為何不能效仿呢?”
慧平大師嘆為觀止:“洲施主見識廣博呀!”
“你別光誇我,就說要不要一起發財?!”不想幹體力活?沒關系,只要錢到位就行。
洲渚看中的是僧人的帶貨能力。歷代以來,佛教的影響力都不小,比如高足家具的興起都跟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雕版印刷術最早也是應用在印刷佛經上面,甚至洲渚所知的最早的糖冰制作方法也是跟鄒和尚有關……
如此強大的帶貨能力,不運用起來太可惜了!
洲渚簡單通俗的話語令慧平大師一噎,道:“出家人應視金錢如糞土。”
洲渚懂了,大師是擔心答應得太快,顯得沒逼格。
“糞土好,田間的作物沒有糞土,就不會有好收成。誰能說糞土不是好東西呢?所以,大師,我們要一起搞糞土嗎?”
慧平大師:“……”
池不故覺得,慧平大師沒有把洲渚趕出天寧寺,已經是極為寬厚仁和了。
Advertisement
洲渚嘴皮子都磨禿嚕皮了,也沒能把慧平大師說服。
她只好暫時先放棄天寧寺,畢竟就算跟天寧寺合作,那也得等一年半以後,因為那時候,她跟李青瓷的五年之約就滿了。
之後她又去找白衣庵的盡休師太:“盡休師太要不考慮一下種甘蔗?白衣庵養這麽多女尼很辛苦的吧?如果收入提高了,女尼們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甚至有更多的能力去幫助百姓了不是嗎?懸壺濟世,不也是出家人的修行麽?”
盡休師太:“……”
洲渚憑借着三寸不爛之舌,成功地忽悠了盡休師太做主讓租了白衣庵良田的佃客都種上甘蔗。不多,只占了三成,但加上全縣的農戶種植的甘蔗數量,洲渚有信心年底的糖産量能翻幾倍!
生活在這封建的朝代,注定不能事事順心、一帆風順。
到了三月,北邊有诏令下來,因邊關戰事起,軍饷支出倍增,國庫吃緊,所以要對商人加收市利錢,即除了正常的商業賦稅外,每一百文錢的交易額要加收十文錢的商稅,還有補貼縣級財政的事例錢、補貼胥吏的呈比錢……
以糖冰為例,每斤糖冰市價1200文,原本要交一成商稅即120文,然後現在又要加120文市利錢,加上事例錢、呈比錢等,稅占比近市價的三成。
商人自然不願意做賠本買賣,所以糖價會提高,這個稅最終還是轉移到了老百姓的頭上。
即便是只負責生産的洲渚,也受到了影響。糖價貴了,買糖的人自然會減少,這對她這個上游原料商和廠商都不太友好,所以她只能增産,降低批發價,走薄利多銷這條路子。
好在北邊的戰事離南康州太遠了,除了商稅增加之外,米價等糧食作物的漲幅都不高,更不必擔心哪天鐵騎踏到家門。
洲渚從前就知道,商場如戰場,向來是風雲變幻,鬼神莫測,她不甘心坐以待斃,所以準備積極應對。
如何積極應對?自然是要讓糖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讓百姓跟離不開鹽一樣離不開糖。所以,開發各種甜點就很有必要了。
現今市面上甜點不少見,但多以蜜糖、饴糖為主。比如蜜糕、蜂糖糕等糕點,和蜜餞果脯,都是因蜜糖而生産制作出來的。饴糖就更不必提了,它的原料是稻米、黍米還有大小麥,這些作物種植地域基本在北方,而歷朝歷代,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都在北邊,因此饴糖在北邊廣為流行。
而蔗糖制品呢?
人們提到甘蔗,最先想到的必然是榨汁做飲品。
便是糖冰與紅糖的作用,除了跟藥用沾上一點關系之外,平常最多也就是加入到湯裏煮成糖水。
也不是沒人用蔗糖産品來制作甜點,但很多如麻糖、鼓兒糖等含有蔗糖的甜點,主要原料都是饴糖,然後在裏面摻了點蔗糖,它們并不完全算是蔗糖制品。
即便是盛産蔗糖的廣州等地,也到處有饴糖的影子。
順便一提,洲渚懷疑現代的廣式糖水那麽出名可能是因為工業化後,蔗糖的産量大大提高,蔗糖也走近了尋常老百姓家,然後蔗糖的地位才逐漸超過饴糖、蜜糖等。
當然,在離工業化不知道還有幾百、幾千年的情況下,沒法實現量産的蔗糖實在是太難出頭了。
基于這些原因,洲渚決定制作各種甜點,只要這些甜點得到了百姓的認可,那蔗糖早晚有一天能趕超饴糖的。
甜點分兩大類,糖果跟糕餅,細分下來又能分出數十種類別,洲渚沒有耐心分得那麽細致,她只抓糖果與糕餅兩個大方向。
糖果類,她想到了南康州盛産的椰子,椰子能做成椰絲、椰蓉、椰子糖,原料之一是白砂糖,但現在的工藝水平還生産不出白砂糖怎麽辦?沒關系,用糖冰替代。
除了椰子糖,還有冬瓜糖、糖葫蘆等,口味多樣,總能滿足老百姓的口味。
糖果到底是太甜了,而且不能飽腹,所以不一定比糕餅類受歡迎。
洲渚能想到的糕餅類甜點數不勝數,什麽綠豆餅、米糕、涼糕、豆沙糕、馬蹄糕——說到馬蹄糕,它的原材料之一是荸荠,俗稱“馬蹄”。北方的人可能對它很陌生,但兩廣、閩地的人對它卻很熟悉。
洲渚觀察過,南康州栽培荸荠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有點甘甜,還多汁,所以一般被人作為水果給端上桌。因它生于沼澤或水田中,所以對于很多富戶來說,它們并不是什麽稀罕的奢侈品,多是百姓用來充饑的。
當地人不清楚它還有別的用途,洲渚卻清楚,荸荠可以磨成粉,然後加糖水,就能制作成馬蹄糕了。
除了以上糕餅,洲渚還想到了南康州當地美食——籺。比起那些綠豆餅,恐怕南康州的百姓對籺的接受度更高,所以如果能弄出甜口的籺,那就更好了。
在做甜點方面,洲渚只是一個理論家,實踐階段還得靠平日負責下廚的杜佳雲及池不故。
杜佳雲心疼糖,所以在制作糕點的時候都十分小心謹慎,力求少浪費一些糖。
洲渚卻說:“要想成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若是連這點覺悟都沒有,怎麽掙大錢呢?”
她将那些并不算成功的糕點送去給白衣庵的盡休師太,讓她供奉于佛堂,又或者分發給貧苦的人吃。
盡休師太沒有吞功,在救濟食不果腹的窮苦之人時,也會提到這些東西都是洲小娘子提供的。
洲渚之所以選擇讓盡休師太去做這個好人,一是糖太貴了,如果她經常拿出這些甜點來分發給別人,肯定會惹人注目,別人一看夏館只有三個弱女子,然後把她們當成冤大頭,前來搞事怎麽辦?她跟池不故有自保能力,杜佳雲沒有。
二來,她并不想讓人養成習慣,哪天她拿出好的糕點,不再免費給窮人發放,他們肯定會怪她。別到時候接濟出仇人來了。
本以為甜點研發工程要耗時又耗力,洲渚都做好了長期研制的打算,沒想到峰回路轉,叫她們遇到了杜佳雲的三嫂。
那是清明寒食的時候,杜三嫂去祭拜亡夫杜三郎,杜佳雲同行,發現她提了一籃子青團。杜佳雲吃着甜甜的,尋思,這不就是甜點嗎?
杜佳雲忙問:“這青團是誰做的?”
杜三嫂有些不安:“我做的,是不好吃嗎?”
杜佳雲驚訝道:“不,太好吃了,我想知道是怎麽做的。”
杜三嫂松了口氣,将它的制作方法告訴了杜佳雲。
杜佳雲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杜三嫂的祖母曾是江南大戶家裏的廚娘,做的一手好甜點,家裏也借了大戶的光,開了家賣糕餅的鋪子,後來家道中落,被迫舉家南遷,在廣州落戶。但她們家對于當地的百姓而言到底是外來戶,處處受排擠,最後家境一日不如一日。
幾年前,兄長與人争奪水源而械鬥傷人被抓,她跟嫂子也被鄉人驅逐,成為浮客。輾轉之下來到南康州,為了生活,她們将自己賣給了牙儈,嫂子被牙儈賣到了別處去,她則被賣到杜家來。
杜三嫂雖然身世凄慘,但她習得一手制作甜點的好技藝,若非沒有本錢,她都想開店自己營生,也不至于被賣到杜家守寡。
雖然十分同情三嫂的遭遇,但杜佳雲越聽眼睛越亮,她帶杜三嫂去找洲渚,道:“阿洲姐姐,我找到好幫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