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開張
開張
中元節過後,南康州城的街巷又重新煥發了活力,即便是夜晚,在酒肆喝酒吃宵夜到半夜才歸家的人也依舊不少。
這時,有幾個少年提着籃子在酒樓、茶肆穿行托賣,遇到酒樓的客人,他們便說:“吃酒太多容易傷胃,郎君們不妨吃點糕點墊墊肚子?”
遇到茶肆的客人,他們也有另一套推銷話語:“茶香卻微苦,喝完正需一點甜點調和一下味蕾,郎君們嘗嘗紫霜園的糕點吧?”
有聽說過紫霜園的客人,疑惑道:“紫霜園不是賣糖的嗎,何時開始賣糕點了?”
“紫霜園是賣糖的,但也賣糕點,這些糕點都是用紫霜園的糖冰做的。”
在托賣的推銷下,有人買了幾塊淺嘗,發現還別說,這些糕點都很軟糯香甜,特別符合他們的口味。
南康州産鹽,雖然能确保他們的生活中不會缺少“鹹”這一味,但是吃多了“鹹”就總想換一換口味。
很多人都吃不起花椒、胡椒,所以跟辣味也沒太多緣分。
酸的話,倒是有人會用鹽來腌制酸菜,而酸菜也是南康州百姓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之一。
剩下兩味中,只有一部分人會喜歡吃苦,而甜則是南康州人廣為接受的口味。
吃完甜食後,人會精神許多,且受南康州的氣候影響,糖分的攝入能讓生活着這個氣候濕熱的地方的人維持好身體機能,這是身體的選擇。
因而在南康州,各色糖水、甜食并不少見。但是這種新鮮的點心,還有這絕佳的口感,徹底征服了他們。
吃完之後還想再吃,吃多了覺得膩怎麽辦?那就喝一口茶,茶的滋味完全将那股甜膩的味道給壓了下去,他們還能繼續吃!
三五塊下肚,他們已經灌了兩碗茶,然後就飽脹了,一直到吃晚飯的時間,他們也還不是很餓。
托賣籃子裏的糕點很快就賣完了,有些人想帶回家給家裏人嘗嘗,托賣的人便指了馮家的鋪子,說:“那兒有個攤子,紫霜園的糕點只有那兒出售,而且臨近中秋,紫霜園出了一款月餅,豆沙蛋黃餡的,大家想吃的話可以去嘗嘗鮮。”
Advertisement
大家自然知道月餅是什麽,但還沒有人吃過什麽豆沙蛋黃餡的月餅,于是都湧向馮家的鋪子。
試吃過後,衆人紛紛點評:“吼,又甜又鹹,本是兩種相沖的味道,放在一起,卻異常美味,鹹蛋黃的存在減淡了豆沙餡的甜膩,而豆沙又使得蛋黃沒有幹吃那麽鹹了……”
也有人好奇:“豆沙是什麽?”
杜三嫂被衆人圍着,有些生怯,但還是如實回答:“紅豆。”
“那怎麽是甜的?”
“因為加了糖漿。”
“……”衆人七嘴八舌地問,但涉及商業機密,杜三嫂便不肯回答了。
終于,遇到了問價的客人:“這一個月餅多少錢?”
“一個二十文。”
“嘶——這麽貴!”衆人戰術後仰。
“一個月餅能分四份,一份是五文錢,這般算的話,是不是就不貴了?”
衆人:“……”
一個人吃一個月餅還是太膩了,吃不完,所以分成四份無疑是最優解。一家四口人的話,剛好一人一份,這麽算來,二十文錢似乎也不是很貴了……要知道跟糖有關的東西都貴。
雖然糕餅生意一開始不是很好,但是吃過紫霜園糕點的人都會成為回頭客。特別是一些富戶,覺得用這樣的糕點、糖果來招待客人特別有面子。
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聽說了紫霜園糖果糕餅,有幸品嘗過的人也逐漸地喜歡上了這些甜點。
杜三嫂做出來的糕點品種逐漸豐富,那些用料成本高的,如馬蹄糕,她暫時先不做了,主要推出芝麻糕、綠豆糕、米糕、月餅等。糖果類則有姜糖、椰子糖、冬瓜糖、柚皮糖、冰糖葫蘆等。
很多糕餅糖果南康州的百姓見都沒見過,而一旦吃過,便覺得回味無窮,很多人都以能吃上紫霜園的糖果為榮,畢竟這些東西真的太貴了!
只有冬瓜糖,因為冬瓜的産量高,成本相對較低,做法也簡單,所以賣得算是便宜的,哪怕是買一根冬瓜糖給孩子舔,也能舔上一整天。
在刻意的宣傳和營銷下,紫霜園這個品牌算是傳遍了南康州。
等到了甘蔗豐收,糖寮又開始冒煙的季節,第一家賣糕餅糖果的紫霜園·杜記食齋開張了!
鋪子是馮佑民和梁姻幫忙找的,考慮到杜三嫂要帶着嗣子生活,可能還得雇人幫忙,所以找的是“前鋪後居”格局的房子。原本杜三嫂是想租的,但是考慮到房東有可能會在她把鋪子經營得紅紅火火之際,将她趕走,然後自己開一家冒牌的紫霜園來搶生意,所以杜三嫂咬咬牙,向洲渚、杜佳雲和馮佑民借了錢,買下了這裏。
鋪子開張的當天,杜段、梁氏和杜二郎也過來了。
看着新挂上去的旗子,他們下意識就忽略了紫霜園三個字,眼裏只有上面繡着的“杜記食齋”四字,心中頗為自豪和沾沾自喜:這是我們杜家的鋪子!
實際上,之所以起名杜氏,是因為這件鋪子,杜佳雲出了大頭,洲渚和池不故的總投資占比只有兩成。杜三嫂擔心以自己的姓氏起名會被杜家人懷疑,因此以杜佳雲的姓氏為名。
由于杜三嫂要做糕點,所以她雇了一個手腳勤快又能說會道的中年婦人當夥計。杜二嫂早已将鋪子當成自家的産業,提出要來幫忙,但杜三嫂以她要照顧杜二郎,夫妻不能分離太久為由,回絕了。
至于收錢這種事,更不可能讓杜家人沾手。
糕餅鋪的事,洲渚完全沒有過問的打算,她現在的重心還是在糖寮上面。
入秋的時候,馮佑民帶來了一大筆訂單,買糖的是去年的廣州商賈,那一次他帶回去的糖讓他嘗到了甜頭,所以這次即便商稅增加了,但他還是為利益所驅,加大了收購力度。
當然,因為商稅增加和南康州甘蔗豐收,雙方免不得一番拉扯,最終大家都是各退一步,每人都少掙一點,洲渚這邊的批發價讓了兩文錢每斤。
南康州,廣州賈姓商賈從馮佑民的鋪子出來,便在街上閑逛起來,沒一會兒,他便在一家鋪子上面看到了一面旗子,上面繡着“紫霜園·杜記食齋”的字樣。
他買的糖就是紫霜園的,所以下意識走進了這家鋪子。
進了門才發現這裏竟然擺着不少食盒,食盒裏裝着各色糖果糕餅,他看那些名字發現都是自己沒聽說過的。
“你們這家鋪子跟賣糖的紫霜園有什麽關系?”賈姓商賈問正在算賬的杜三嫂。
杜三嫂露出一個端莊,但不過分熱情的笑容:“我們這兒的糖果糕餅用的都是紫霜園的糖制作的,紫霜園的東家也參了股進來。”
“參股?”
杜三嫂沒有解釋的意思,只是将試吃的盤子端過去讓他嘗試一下。
賈姓商賈試吃了好幾樣,道:“這些糖果糕餅怎麽都沒見過,是你做的嗎?”
“是紫霜園的東家教我做的。”杜三嫂道,雖然都是她親手做的,但做法卻是洲渚提供的,因此她不敢吞功。
賈姓商賈仿佛看到了一條鋪滿了銅錢的大道,他開始打聽這些東西是怎麽做的,杜三嫂看起來怯弱,實際心裏有自己的主意,自然不會告訴他。
賈姓商賈雖然沒能偷師,但還是各買了一些糖果糕餅回去,并且打定主意回廣州的時候多備一些,在海上吃。
杜三嫂不僅在食材和口味上用了功夫,在外包裝上也費了心思,她讓人刻了一枚大印,然後在油紙上印幾個紫霜園·杜記食齋的印記,這樣提着在路上走,別人就知道是哪家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