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進鎮

進鎮

蘇欣從幼齡便看着師傅刺繡,那時師傅還在街口擺地攤,賣她的繡片。師傅的手藝也是跟師祖學的,師祖那一代還講究傳男不傳女,後來時代巨變,師祖也就不拘什麽規矩了,遇到靈秀願意學刺繡的,不管男女都用心教授。

師傅平時看起來就是個普通的街坊婦女,性格爽朗大方,只有在她刺繡的時候,就能看出她的專注和與衆不同來。

小小的蘇欣只有保姆照顧,常常抱着小板凳跟着師傅在街口一起賣繡片。好多人都認為蘇欣是師傅的女兒,把師傅惹得直笑。

蘇欣看了三年,師傅都沒提教她的話,只是在她有疑問的時候,會耐心地為她解答。蘇欣也不知道拜師的事,混混沌沌的學,每次想上手自己試試,就被師傅制止,說還不到時候。

直到蘇欣八歲的時候,理論知識都十分熟稔于心之後,師傅才帶她去自己的工作地方。那是一間看起來不怎麽起眼的農家小院,小蘇欣進門的時候,師傅沒有抱她,而是讓她自己趴在高高的門檻上,自己跨進來。

也就是那一次,師傅讓她自己進門,後來師傅都找了磚頭墊在門檻兩邊,讓她的小短腿出入方便。

在這間小院裏,蘇欣開始了往後數十年的學習生涯。宮繡學習素有“三年零一節”的說話,意思是必須在師傅的帶領下,學滿三年零一個年節的意思。

蘇欣就在這間小院裏看了三年又三年,師傅教了一批一批慕名而來的學徒,直到蘇欣有一天自己出師,師傅拉着她的手,告訴她,以後她這代的繡藝就靠她傳承下去了。

還好,蘇欣想,穿過來之前,師傅就已經逝世了。她在師傅去世之後,也陸陸續續收了不少徒弟,沒讓師傅傳下來的手藝成為絕響。

蘇欣思緒發散,見手帕上的出水芙蓉已經收針,雖然是複刻繡莊的花樣子,但是蘇欣的手藝更加精湛,荷花的花蕊用的是打籽針法,荷花的花瓣顏色過度,蘇欣則是用宮繡特有的套層針法,使得花瓣看起來特別飽滿。

收完針,蘇欣仔細看了一下,一樣的圖案,她手上的這條看起來更鮮亮、更靈動。蘇欣收起帕子,把針線都放到笸籮裏。

出了門,蘇欣就遇到了她娘和妹妹茉莉在忙活收整家裏多出來的器具。

“娘!”蘇欣出聲道,又看了一眼小妹,“茉莉,你看到三娃子了嗎?”

茉莉紮着兩個羊角辮,一看就是重新梳過的,先前賭場的人來的時候,她頭發都散開了。

“三娃子被大娃子叫走了。”茉莉一五一十說道。

Advertisement

蘇欣點點頭,這個妹妹長得面黃肌瘦,而且性格還悶,在家裏十分不受寵。

吳氏這才直起腰看向大女兒,“咋了?你找三娃子?”

蘇欣搖頭,走到她娘旁邊道:“娘,我想去鎮上一趟,這個點,還有牛車嗎?”

下溪村隸屬衢陽郡的陽西縣,最近的村鎮是樂豐鎮,因背靠一條連接府城的大河,人口在衢陽郡裏不算少了。

樂豐鎮裏下溪村有一個時辰的腳程,平時村裏有牛的人家,非農忙的時候,會搭個牛棚,專門做點接送的小活兒,賺個嚼頭。

“去鎮上?”吳氏立刻就看住蘇欣,“去鎮上幹嘛?”

蘇欣就把帕子掏出來給她看,吳氏本來只是随意看一眼,她女兒的針線都是她手把手教的,只是這一眼卻讓她一怔,然後忍不住把手帕仔細攤開,盯着上面的出水芙蓉看個不停。

“欣娘……”吳氏擡起頭去打量女兒,語氣不置信,“這是你繡的?”

一旁的小茉莉,好奇地踮起腳,也跟着去看帕子上的芙蓉,一看就瞪大眼睛,脫口道:“好漂亮!”

娘女倆一般反應,一齊看向蘇欣。

蘇欣被她倆看着,不由伸手摸了摸小妹的小辮子,然後看着吳氏道:“娘,有沒有去鎮上的牛車?如果沒有,我現在就走路吧,正好能趕在天黑前回來。”

“你想賣帕子?”吳氏猜到女兒的意圖,不敢再用自己的粗手摸這個帕子,還給了蘇欣。

蘇欣接過來,塞荷包裏,點點頭:“我想去問問,看看繡莊的情況。”

吳氏看着蘇欣欲言又止,但是家裏的情況讓她沒底氣,做母親的還要女兒來操心,吳氏不由神色有些黯然,道:“牛車這個點已經走了,你現在去吧,只走大路知道嗎?回來的時候,就不要走了。”

吳氏看了一眼茉莉,茉莉噘噘嘴,扭開頭去不看。吳氏這才背過身,從家裏藏錢的地方,找出兩個大錢出來塞給蘇欣。

“你回來坐牛車,還記得牛車一般停在哪兒吧?”吳氏叮囑道。

農家掙錢不易,一個大錢都是好的。蘇欣卻沒接,反手把錢塞回吳氏的手心:“娘,我去是賣帕子的,賣了不就手上有錢了嗎?”

吳氏一聽也是,但是又忍不住擔憂,萬一賣不出去呢?

蘇欣卻對自己的手藝很自信,轉身就去拿了一個蘇老二手編的竹篾籃子,挎在手腕裏,準備出門。

吳氏不放心地一直跟出門口,蘇家這會兒都在忙,看到蘇欣跨個籃子出門也沒有多問。只有蘇老三家的張氏抽空多嘴問了一句:“欣娘這是去哪兒?不會去上你嬢嬢家借錢吧?”

吳氏的娘家在隔壁的後河村,家裏境況比蘇家還差上兩分,張氏的娘家在靠近樂豐鎮的旺林村,因為村人可以去鎮上打零工、做點小生意,比後河村和下溪村都要富裕一點。

張氏這話是在借蘇欣打壓吳氏的娘家不如她,吳氏本來就不是看重這個的人,聞言就随口回道:“弟妹還在忙啊?”

說完也不管張氏的回複,推着蘇欣的肩膀就一起出了門,擔心地道:“還是娘和你一起去吧。”

家裏一堆事,蘇欣搖頭拒絕道:“不用,娘你放心吧。我記得路,我都那麽大了。附近都是村子,出事了我就大喊。”

陽西縣地處平原,就是有山,也都是小山坡,有河有田,一直都是魚米之鄉。當然這也只能保證不餓死,跟富裕是兩回事。

蘇欣和吳氏辭別,就把自己的帕子戴到頭上,遮住臉。

本來想拿個鬥笠,但是這個時代的鬥笠太過笨重,徒步走一個時辰的路,戴鬥笠太累了。

走出村子,極目望去,四面八方的翠綠農田,間或能看到一兩個灰撲撲的人影綴在其中。蘇欣根據自己一路走來看到的景象,發現這麽多田地,卻極少有牛耕作的。

就是他們蘇家,也是在很久以前有牛的,但是那頭牛老死之後,家裏也沒有錢再去買新的了。

一頭牛接近二三十兩,有價無市,大部分農戶一輩子都湊不起這個錢。

蘇欣心裏感慨種田的辛苦,全是人力耕作。她是不想種田的,不止前世她就是大城市的人,從來沒下過地。就是這世,讓她學原主跟着一起下地,她也不願意的。

太苦太累,蘇欣心裏琢磨着往後的出路,因為心裏有事,到了樂豐鎮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體力居然這麽好。

果然是年輕了,而且原主在家是做農活的,體力比起現代的她,不知道好了多少。

樂豐鎮建在河邊,城鎮範圍随着過來讨生活的人增多,就是外城都有人擺小攤子,做一些去碼頭做苦力的人的生意。

蘇欣用帕子蒙着頭,這年頭大姑娘出門,少不了要這樣做,以免被人說不莊重,不知羞恥什麽的。

小地方人多嘴雜,更喜歡傳播這些流言。

因為蘇欣只帶了一個空籃子,不是進鎮做生意的,所以就沒進城費。

進了城,蘇欣明顯感覺到了人身上的色彩變化。在村裏,除了村長穿一件長衫,其他人都是麻布短衣,褐色、灰色、藍色居多,根本看不到其他的色彩。

就是蘇欣自己,也是從頭到腳的一身打着補丁的布裙子和只能算幹淨的棉布罩衫。這還是蘇欣是老大的原因,下面小的,像茉莉一直都穿的是蘇欣穿小了的舊衣服。

蘇欣趕時間,沒有多看街邊的店鋪,直接尋着記憶中的繡莊走過去。

繡莊全名叫孫記秀莊,蘇欣一到地方,就看到懸挂的牌匾。整個繡莊有三層樓高,第一層是結賬,接待顧客的,牆上齊齊碼着各色布匹,一面牆上則用繩子吊着不同花樣的帕子、繡鞋、香囊等等。

第二層和第三層,原主沒上去過,蘇欣也不知道了。

她在門口站了一會兒,發現這間繡莊的生意很好,樂豐鎮普通人家的生活就不錯,手上有餘錢,過來買個針頭線腦、或者給女兒帶些花樣子、香囊的都很舍得。

果然是不同地方的人,消費習慣不同。蘇欣感慨。

這要是在下溪村,沒有幾乎人家會花錢給女兒買這些的,從小攤販手上帶一條紅頭繩,都算十分疼女兒的和善人家了。

看完了繡莊的生意狀況,又聽了一耳朵掌櫃的和人做生意的對話,蘇欣更是心裏有底。

這時,蘇欣看到有一個穿着刺繡妝花裙的少女帶着一個丫鬟打扮的女孩在後面高高撐着油紙傘,一起走進店內。

雖然這鎮上的人穿着已經比下溪村好了一大截,但是這位少女卻更是一看就是不差錢的人家的小姐,于人群中十分打眼。

蘇欣再細看,她的手腕上戴着一只通體翠綠的玉镯,頭上是打成彩蝶樣式的朱釵。

那掌櫃果然對這少女态度一下子就殷勤十分,蘇欣站在原地想了一下,心裏立馬就有了一個主意。

她摘下頭上的帕子,然後将自己帶來要賣掉的手帕拿出來,便擡頭,一腳跨進了繡莊。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