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進宮?進攻!
第3章 進宮?進攻!
又過了大半個月,宋老爺拿了名帖請太醫給宋瑩看診。這次檢查完,若是沒有大大問題,宋瑩就得進宮當差了。
太醫摸着脈,遲疑了很久,對着宋太太說道:“我記得小姐半個月前落水的時候,正是信期?”
宋太太心裏咯噔一下,向奶嬷嬷确認,奶嬷嬷連忙點頭。
太醫接着說:“太太當知曉,我擅長的是傷寒科,治療風邪入體很是拿手。從脈象來看,小姐的風寒已是大好,但最好還是請婦人科的大夫來把把脈——太醫院的劉禦醫很是擅長婦人科。”
太醫話未說盡,但衆人已然明白。
隔天又請了劉禦醫來看診。
禦醫把了好半天的脈,問道:“小姐最近是否手腳發寒,下腹偶有墜痛?”
宋瑩點點頭。
劉禦醫繼續說道:“小姐信期落水,胞宮受寒,所以才有此症狀,以後只怕月事會難過一些。”
宋太太趕緊問:“于孕事上可有礙?”
劉禦醫答道:“最近幾年怕是不易有孕。但好在小姐年紀尚小,好生保養一番,長大後必是無礙的。”
宋太太追問:“可要吃點什麽藥?”心裏想着,如果女兒需要長期吃藥保養,不如讓老爺去敬事房報病,讓女兒在家再待一年,明年再參選就是了……
宋瑩看着宋太太的表情,隐隐猜到她的想法,趕緊打斷道:
“劉禦醫,我上月本已中選……日後進了宮,怕是不能随便吃藥的……”
劉禦醫回答:“小姐尚未到宮寒的地步,倒是不用吃那些複雜昂貴的方子,只需在信期前一周開始,每日用紅糖煮了生姜水喝上兩碗,到月事來那日停用即可。長年累月的,再随着年齡增長,慢慢地也就好了。”
Advertisement
宋瑩放下心來。這生姜既是藥材也是食材,在宮內很好弄到,自己私下從膳房買來一些煮暖宮湯,也不犯忌諱。
這日傍晚,宋老爺下值回家,聽完宋太太關于劉禦醫診斷的轉述,對宋瑩說道:
“身體沒有大礙就好。你的差事也定下來了,再休息個兩三天,就進宮去吧。”
宋瑩問:“差事定在了哪裏?”
“如今各宮的人手都滿了,只得先安排你進內務府的針線房,日後看哪裏有空缺再安排。皇上正值年富力強,以後宮裏的小主會越來越多,總會缺人侍候的。”
宋老爺繼續說道:“比起在主子娘娘宮裏,針線房雖然更勞累,但是好在可以到各宮走動,以後總有機會在主子跟前混個臉熟。且你的女紅手藝在敬事房也是有記檔的,把你安排進針線房,也不算太打眼。”
這也正應了宋瑩這幾天的猜測。如今選秀已經過去一個月,“好的”差事早就已經被有心人瓜分完了。宮裏各處的人員都有定例,再把自己強塞進永和宮,也太引人注目了些,反而不利于自己在德妃面前露臉。
如今也只好先進宮,待日後想點法子再調進永和宮。
宋瑩說:“如此安排就好。那我就收拾一下,明後天就進宮去吧。”
進宮已經月餘,宋瑩慢慢适應了宮女的生活節奏。
因為不需要貼身伺候主子,針線房的宮女早上卯時初(5點)起床。洗漱、用過早膳後,卯時正刻(6點)開始上工。未時正刻(14點)輪流去吃晚膳,然後再工作到申時末(17點)。夏季白天長的時候,針線房的管事偶爾會要求晚上多做一個時辰的工。
雖然工作時間長,但是薪水、福利都很不錯。新進宮的宮女年俸一律是6兩白銀,其餘的日常耗用都由內務府提供。宮女每日的份例是豬肉一斤,白老米七合五勺,黑鹽三錢,時令蔬菜十二兩。飯食味道雖然一般,但是頓頓有肉有菜,且每日還格外提供兩頓點心。
每年另有雲緞一匹,宮稠一匹,紗一匹,紡絲一批,杭綢一批,棉花二斤,用來做四季衣裳。
按照此時百姓的消費水準,這個薪水比之現代的工薪階層,也不差什麽了。也難怪窮苦的旗人都想方設法地把女兒往宮裏送。
宋瑩雖然比其他宮女晚來一個月,只能做低等的針線宮女,但有宋老爺的打點,再加上她刺繡手藝精湛,性格乖巧不拔尖,很快便得了針線房幾個管事太監的青眼。
如今剛過完端午節,天氣眼瞅着就要熱起來,正是開始給各宮娘娘做新夏衣的時候。幾天前,針線房的領催就給幾個管事太監分了工,安排好每人負責哪個宮的夏衣制作。
每個管事手下都帶着幾個經驗老道的繡娘,她們才是給主子們做衣服的主力。像現在這樣換季時,後宮需要做大批量的新衣,繡娘忙不過來,就會挑幾個低等的針線宮女給自己打下手。
雖然還沒開始選人,但低等宮女們的心思早就活絡了起來。每天用點心時,都能在院子裏看到一群群的小宮女,各自圍着幾個繡娘奉承個不停。
要問小宮女們為何這麽積極?只因如果讨得了高等繡娘的歡心,允許給她打下手,不僅可以偷學點技能,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直接被繡娘收做徒弟,以後就固定跟着這個繡娘做工。
清朝每年的節慶不少,針線房一年四季都沒有閑着的時候。這下手打得多了,漸漸地也就可以自己獨立做衣服了。而上手做過的衣服多了,自然也就變成了高等繡娘。
畢竟,像宋瑩這樣“家學淵源”的宮女還是很少見的。
有點女紅刺繡基礎的宮女甫一入宮,要麽被調去禦用針線房專門給皇帝做衣服,要麽被各宮主位娘娘直接挑走放在身邊伺候,少有“淪落”到這普通針線房的。
普通針線房的繡娘,若是手藝被主子看中,就會在主子那裏留名。等主子身邊的宮女有了缺,再适機“走動走動”,就有機會調到主子宮裏做針線宮女。
雖說月錢不會漲,但是在主子宮裏,可比在針線房輕省多了。且日日在主子面前晃着,賞錢也不會少。
宋瑩就打算用這種方法,混到德妃跟前。
這日上午,又到了用點心的時候,大多數宮女都離開了繡房去休息。宋瑩看着院子裏的小宮女們叽叽喳喳地圍着幾個繡娘聊天,走向房間角落的繡架旁。
“嬷嬷,我幫你劈線吧。”宋瑩對着繡架前的宮女說道。
這位嬷嬷姓鄭,自幼選秀入宮,女紅手藝都是在針線房學的。到了快出宮的年紀,老家發了大水,家人都死絕了,就自梳做了嬷嬷。
可能是因為自己一輩子都得待在這暗無天日的宮中,鄭嬷嬷平時很是沉默寡言,只低頭做自己的活計。
她手藝一般,因此雖然待在宮裏的年份久,但是職級并不高,平時也只負責做一些貴人常在的衣服。現下這個時候,自然不是小宮女們奉承的首選。
然而,鄭嬷嬷雖然縫制、刺繡的手法普通,但是很會用色,因此也在後宮幾位貴人小主那裏留了名。
這次,她就被馬貴人點名做夏衣。
而這位馬貴人,就住在永和宮裏。
鄭嬷嬷擡起頭,看見是宋瑩,就對着她笑了笑。這幾天,但凡有空,這小宮女都會來幫自己打下手。
“怎麽沒去吃點心?”鄭嬷嬷問。
“今天的點心是驢打滾,”宋瑩拿過線軸,開始劈線,“上次的豆沙餡甜得我牙疼。”
鄭嬷嬷說:“想來是膳房剛學廚的小子們手收不住放多了糖。點心不合口,你也多出去轉轉,總盯着繡架,對眼睛不好。”
她知道宋瑩與她們這些無根基的宮女們不同。宋瑩有父兄在內務府任職,是“上面有人的”,因此對宋瑩很是和顏悅色。
“嬷嬷不也沒出去嘛~”
“我活沒做完,可不敢休息。”
宋瑩将手裏的繡線劈成8股,問:“嬷嬷,還要再劈成16股嗎?”
鄭嬷嬷看了眼宋瑩手裏的線,說:“不必了,就這樣吧,太細了容易斷。”
宋瑩一邊繞線,一邊說:“管事怎麽給嬷嬷分了這麽多的活計?嬷嬷不如勻一點給其他繡娘?現下馬上就要開始做夏衣了,怎麽忙得過來。”
鄭嬷嬷說:“這就是夏衣。”
宋瑩擺出疑惑的表情。
鄭嬷嬷解釋道:“我手慢,因此這每年換季的衣服,都比其他人先開工。貴人也知道,因此早就吩咐了布庫提前把衣料送來了給我。”
“既如此,那我明天便來給嬷嬷打下手吧。我手裏的活計,今天也就做完了。”
鄭嬷嬷頓了頓,沒有馬上應聲。
別看鄭嬷嬷平時不言不語的,但她畢竟在宮裏平平安安地待了這麽多年,對一些不可言說的貓膩也稍有了解。
就她所知,已經有好幾個高等繡娘早就瞄上了宋瑩,就等着布庫送來衣料之後“抓”她打下手了,可宋瑩居然主動來找名不見經傳的自己?鄭嬷嬷不免懷疑宋瑩另有所圖。
鄭嬷嬷試探道:“我聽張繡娘說,她很是喜歡你繡的蘭草,想叫你去幫她給宜妃娘娘縫制夏衣呢!”
翊坤宮宜妃娘娘?那可不行,翊坤宮離永和宮也太遠了,且宜妃與德妃關系并不算太好。
宋瑩擺出懵懂的表情:“是嗎?張嬷嬷沒跟我說呀……而且我想幫嬷嬷打下手……我以前在家只學了一些針法,都沒好好學配色。嬷嬷的配色,真的好好看呀,我想學一學呢……”
宋瑩微微低下頭,讓自己從下方看向鄭嬷嬷。從鄭嬷嬷的角度看過去,她現在可真是楚楚可憐。
鄭嬷嬷疑慮未消,繼續說道:“張嬷嬷的配色手法也是很不錯的,你跟着她,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那我不管,”宋瑩癟了癟嘴,一副委屈的樣子:“張嬷嬷又沒主動跟我說,我哪裏知道她想教我呢……”,說完彎起眉眼,笑盈盈地對鄭嬷嬷說道:“她既不來找我,還不許我自己找人學了?鄭嬷嬷,你就教教我呗……”
鄭嬷嬷有點被說服了,責怪自己多想:這就是一個有點任性的小丫頭嘛,哪裏會有什麽壞心思呢。這宋瑩家境優渥,想來她也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在家也是個一腳出八腳邁的富家小姐,一朝進宮伺候人,這還未脫去嬌氣呢!
自己一個獨身老婆子,有什麽可讓人家圖的?
且這些打下手的小宮女,也就是做些分線繞線的事,衣服上的正經兒事是不會讓她們動手的。
想着陳管事早晚也會給自己分配宮女,用生不如用熟,鄭嬷嬷于是說道:
“那你就跟着我吧,不過得先把自己手裏的活做完。”
宋瑩欣喜地點頭,手上的動作更快了。
作者有話說:
清朝太醫院隸屬禮部,設正五品院使一名,正六品左右院判各1人,正八品禦醫15人,正八品吏目15人,正九品吏目15人,無品級的醫士40人、醫員30人。以前看過一些清穿作品,偶爾有把“禦醫”當成是皇帝禦用的太醫,其實是不對的。
另外,關于宮女的稱呼,我在網上查到的信息是,一般稱呼年輕的宮女作“姐姐”,稱呼年老的宮女作“嬷嬷”。只有當宮女年齡到了,準備出宮之前,負責教導新來的宮女規矩的時候,這些宮女才會被叫做“姑姑”。所以“姑姑”的稱呼內含有“教導”的意思。本文就采用這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