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33章
“表妹,你放心,以後我要是還有什麽消息,會想着你的!”陳玉玲的爽快和大氣,張偉是承認的。
他見過太多過河拆橋的人,陳玉玲雖然也瞞了他,可該給的好處人家是一點沒少,而且在明知道自己的底價是七八百之後,還是給了他一千,可見她到底是個講道義的。
張偉當然願意跟這樣的人合作。
“那你也放心,我也不會虧待你的!”陳玉玲也跟他保證。
知道了張偉不是那種胡攪蠻纏、完全不講道理的人,陳玉玲以後也不用像這次一樣防着他了。
現在,陳玉玲可以把心思全放在開布店,做布匹生意這件事上來了。
陳玉玲先去了鏡城的工商局,打聽辦理營業執照所需的材料,工商局的同志一聽說有人來打聽辦理營業執照的事,還覺得挺新鮮,畢竟,工商局設了這麽久,國家也承認個體戶的合法性了,可鏡城的工商局還從沒頒出過一張營業執照出去呢。
再看到來打聽的人竟是她這麽一個年輕小姑娘,衆人都很吃驚,“一個小丫頭,幹個體戶?”
陳玉玲也理解他們的質疑,這個年代,進廠才是正途,哪怕你端着個鐵飯碗,可只要你是個女孩子,那你的主業就還是家庭,還是相夫教子。女孩子幹個體戶,做事業,還是很稀奇的。
可作為公職人員,有人來咨詢,他們也只能如實相告,陳玉玲把要帶的材料都記下了,等回去準備好材料再來正式辦理。
自己要開布店這事陳玉玲自然也跟爸爸說了,本錢是陳玉玲自己掙的,店面陳玉玲也看中了好幾個,正在做最後的篩選,所有的準備工作,但凡能想到的,陳玉玲也都準備的差不多了。
從離開工廠自己給人拍照,到獨自去嘉城進貨回來賣,再到現在的準備開店,陳樹華也看出來了,女兒的野心可不小,這布店要是開起來了,她肯定還會再有下一步計劃。
“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幹吧!要是有什麽需要爸爸幫忙的,你盡管說,在鏡城,爸爸還是有點關系的。”陳樹華跟鏡城布廠的廠長都是一起開過會也吃過飯的,有的私下關系還不錯,都是能說得上話的。
陳玉玲也知道,雖然自己從爸爸的廠子裏出來單幹了,可廠長女兒的身份也依然在持續給她帶來便利,可這沒什麽好避諱的,她陳玉玲就是陳樹華的女兒,這是更改不了的事實。
她要做的就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幹出一番樣子,給這個身份貼金,給爸爸長臉,而不是當個只知道利用這個身份來謀私的纨绔子弟。
Advertisement
陳玉玲只跟爸爸說了開布店的事,後面做大布匹生意的打算她并沒有說,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目前還沒到談做大布匹生意的時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爸爸最近廠子裏也忙,她不想爸爸為她操心太多。
經過持續的改革,爸爸廠子的效益是越來越好,産量大幅提升,還拓展了其他的生産品類,光是新的生産線就添了三四條,産量遠遠超過了國家的計劃量,至于這些多出的,計劃外的産品,爸爸正忙着找新的中間人來幫忙銷售出去呢。
以前的那個中間人,廠子産量小的時候他還能幫忙銷出去,現在廠子産量是眼見的漲,他的渠道已經消化不了這麽多的産量了。
爸爸近期正在為找合适的中間人而忙的焦頭爛額。
“我一個人應付得過來,您不用擔心我!”只是開個布店,陳玉玲一個人還是可以的。
陳玉玲最終确定了位于為民街與解放街交口的一家店面,店面不小,但租金卻很便宜,一個月只要二十塊錢,這個時候大家都很講誠信,租個房什麽的全憑口頭約定,可因為辦營業執照需要租賃合同,所以陳玉玲還是堅持跟房主簽了租房合同。
所有的材料都準備好之後,陳玉玲再次走進了鏡城工商局。
這次,她見到了一個熟人。
易老板也來辦營業執照來了。
兩個人互相寒暄了一番,陳玉玲才知道,易老板是來辦餐飲和賓館營業執照來的。
“易老板這是打算在鏡城大幹一場了!”收購完照相館就開始着手做吃和住的生意,易老板這動作也是很快呀。
易老板笑笑,“算不上,就是做點小生意。”
比起陳玉玲要開的布店,易老板更關心的是陳玉玲這趟來工商局有沒有把需要的材料帶齊,“辦證需要的材料你都準備好了?”
“準備好了,我先前來過一趟,都問清楚了!”陳玉玲直言道,然後又反問他,“你這是第一趟來?”
易老板有些失落的樣子,也不笑了,“是,我是第一趟,開餐飲和賓館比較麻煩,申證材料估計得回去再準備準備。”
想想也是,吃的和住的,要求肯定要嚴格些,陳玉玲也沒多想,還安慰他說,“這次沒齊,下次準備齊了再來也一樣。”
易老板微微點了點頭,再也沒說話。
陳玉玲把準備好的材料都遞給了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一一查看了之後跟她說,“我們需要再查驗一下,沒問題的話,一周之後來拿證就行!”
“好,麻煩你們了。”陳玉玲的材料都是真實的,肯定沒問題,她就等着到時候直接來拿證了。
陳玉玲走出工商局的時候,易老板還沒離開,站在門口好像在等人,看到陳玉玲出來,問她說,“工作人員怎麽說,你的材料有問題嗎?”
“沒說材料有問題,就說讓我下周來拿證!”陳玉玲怎麽感覺他是盼着自己沒辦好呢?
易老板的希望落了空,“那恭喜你了,鏡城的第一張營業執照,是你的了。”
說完就直接走開了。
雖然是恭喜的話,可陳玉玲卻沒感覺到他真心恭喜的心意。
直到陳玉玲把店鋪都裝修好了,也找到了進布的渠道之後,她才明白易老板為什麽這麽在意自己是不是拿到鏡城的第一張營業執照。
在當天的鏡城新聞報上,陳玉玲在內頁看到了用紅色大字寫的醒目标題:鏡城第一家個體工商戶正式誕生!
正文還對她布店的大概情況進行了說明。
這相當于是免費的gg了啊!第一張營業執照還能帶來gg效應,這是陳玉玲沒想到的。
怪不得那天易老板知道是她先拿到了第一張營業執照會那麽不快,看來他是早知道這事會上新聞了。
他本來想借勢給自己宣傳一下呢,沒想到陳玉玲無意間搶了他的免費內頁gg。
可這個消息并不是刊登在報紙的主頁,報紙的主頁內容寫着,一個有改革精神的廠長——陳樹華。
洋洋灑灑一個版面都在介紹爸爸在廠子裏改革的具體步驟和成果,這篇文章把爸爸塑造成了一個國企改革的先鋒人物,字裏行間全是溢美之詞,還號召鏡城其他國營廠向他學習,跟他取經。
而在這長篇報道中,陳玉玲注意到了這樣一句話“來自嘉城的年輕企業家黎祥,不日也将來鏡,和陳廠長共商合作事宜,河海車造廠有望在陳廠長的帶領下走出鏡城,走向全國!”
黎祥要來鏡城?自從在嘉城分別後,陳玉玲再也沒跟黎家任何人聯系過,自己開布店的本錢主要靠的就是黎祥給自己介紹的那筆低價外國膠卷,如果他真的來鏡城,陳玉玲也該盡盡地主之誼,好好招待他,就當是對他的感謝。
陳玉玲買了簡單的櫃臺運進店裏,又買了些裝飾品,還找人專門做了條橫幅,上面就寫:鏡城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玉玲布店,等橫幅做好了,陳玉玲就把它挂在店門口,多亮眼!
陳玉玲是有營業執照的正規布店,而且她也從未覺得當個體戶丢人,也不擔心人家嫌她店小不願意賣她布,做生意,講究的是你情我願,人家不願意賣那就換家再談呗,所以她去布廠跟人買布的時候從來都是不卑不亢的。
雖然也有廠子一開始說不接量小的單,但當陳玉玲跟他說自己這個布店以後也是打算做批發生意的時候,人家立馬就改口了,說要是批發的話那可以從廠子直接拿貨。
兩天跑下來,陳玉玲不僅買到了不同種類和材質的布匹,還從布廠拿到了批發權,尤其是一家叫紅衛織布廠的,還免費給了她很多的樣品,讓她擺在店裏。
把或買來或贈送的布匹擺上櫃臺之後,陳玉玲随時都可以開門正式營業。
可陳玉玲并沒有着急馬上營業。
雖然陳玉玲已經想好了促銷優惠,還買了個小黑板,想着把最新的促銷優惠寫上,立在店門口,讓經過的人一目了然,可新店開業嘛,雖然不需要大吹大擂,可總歸還是要有個儀式的,最好能辦的熱熱鬧鬧,吸引人駐足才更好呢。
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有鏡城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的招牌,可陳玉玲還是想借第一天開業再搞出點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