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犁成
022犁成
第二日早上,江汜果然早早就到了。
因院門是從裏栓的,必須要人從裏打開,江汜就從院子的竹籬笆翻了進來,也是因為他高,不然這竹籬笆還真進不來。
江汜落地一瞧,幸好,葉宿還沒起來,今日終于趕在哥兒前頭,能給哥兒準備早飯了。
先是燒火燒水,這樣才有熱水洗漱,早上喝一碗溫開水,對消化也好。
江汜今天準備做蔥油拌面。
不知道葉宿家有沒有蝦皮,昨日他去縣裏買了,今日就帶了些過來,将蝦皮放在碗裏浸泡,去院中割了小蔥洗淨,小蔥切至一指長,放進已經倒油燒熱的鍋中煸出蔥油,等小蔥變黑,放進些許糖、适量醬油、浸泡的蝦皮,熬制一會便撈出備用。
洗鍋燒水加鹽煮面,等面條上浮,在擺好的碗裏各夾一筷子,沒有淋蔥油,葉宿還沒起來,等起來之後再淋更好吃。
沒有黃瓜絲,江汜在菜地裏轉了一圈,沒看見長好的青菜,就切了一段莴筍成絲,用開水焯熟——哥兒起來了
“好香啊。”葉宿吸吸鼻子走進來,揉着眼睛問道,“你怎的起這麽早?怎麽進來的?”
每天早上見到葉宿的可愛模樣,江汜的心情也越發明亮,“從籬笆翻進來的。”
“你可真是,也不怕摔倒。”這下聽了都不發困了,圍着江汜上下左右好好瞧了瞧,沒見摔壞才放心。
“自然不怕,我比籬笆高。” 為了給心上人做早飯,這有什麽好怕的。
葉宿又打量了江汜幾眼,确實,而且這幾天好像又長高了,足足比自己高一個頭。
不過自己好像也長了,外祖和江汜來了以後,家裏就沒斷過葷腥,還頓頓都吃,可不是會長高。
“熱水在鍋裏,你先洗漱,馬上就能吃飯了。”江汜催着葉宿去洗漱,不然等會面要涼,他只下了兩個人的分量,張平二老起的晚些,等起了再下。
“真的好香,”葉宿使勁吸了一口,小蔥的香味經過油煸,更加濃郁,“這到底是什麽啊?”
一邊洗漱,一邊還在堅持不懈地問江汜。
“蔥油拌面,好了,你先洗完再說話。”
葉宿迅速洗完,江汜又端來一碗水,“先喝口溫開水再吃面。”
葉宿洗漱的當口,江汜已經将他那碗淋好蔥油拌好了,撒了一些炒過的白芝麻,小蔥的香味、芝麻的香味、蝦皮的香味、面條的香味混在一起,還是小蔥味最霸道,但讓人食指大動。
葉宿坐好迫不及待夾了一筷子,唔,比想象的更好吃!
江汜很喜歡葉宿吃東西的模樣,吃到好吃的眼睛總是亮晶晶的,一口接着一口,紅潤的嘴巴也不停,讓人看了心生歡喜,這種反應就是對做飯之人的最好回饋。
很快葉宿就吃完了一碗,眼巴巴地瞅着,水汪汪的眼睛跟着江汜轉啊轉,還想吃……
一筷子确實沒有多少,想到待會還要幹活,江汜又給他下了一碗。
“嗝兒……”葉宿滿足地放下碗。
聽見葉宿打嗝,江汜笑了一下,果然看見葉宿佯裝發怒瞪了他一眼,不過就像小奶狗兇人,氣勢很足卻沒有什麽威懾力罷了。
張平二老起來後也對這面贊不絕口。
今日本來張平夫妻也要跟着葉宿去田裏幹活的,但葉宿說,“阿婆你就在家幫我喂雞、做午飯,阿爺你就炮制草藥,地裏有我就夠了,而且,現在有了新工具,進度快了不少,我都弄完一畝多了。”
家裏的活确實也不少,要看診草藥也要備好,這還不是幾天就能完成的,昨日就有夫郎抱着小娃娃來看診,小娃娃身上長了紅疹哇哇大哭,張平還要給娃娃配藥。
如此,還是只有葉宿二人去地裏。
……
“今日木匠他們應該會把犁送過來,送過來犁地的速度就快了,”江汜看向葉宿,“宿哥兒,我想踏犁送過來之後這樣,我們這是十畝地,我來犁地,你來耙地,最後再平整土地。”
整地主要走三道程序,犁地,将板結土壤深挖犁松,耙地,将大土塊碎小,耖地,即平整土地,三步都做完,整個土地便十分松軟細膩了。
犁地是第一道過程,自然花的力氣最多,這樣葉宿會稍微輕松些。
葉宿如何不知江汜的想法,只道,“等踏犁送來再說。”
他要看看踏犁用久了是不是真的省力,犁地的活不能全壓在江汜身上。
不再多言,葉宿心中還裝着昨天的夢中事,打算等晚上說,“昨天我又做夢了,有很多聽不懂想不明白的地方,晚上我再和你說。”
“好。”沒想到葉宿竟然又能夢見!江汜不禁挑眉,真是十分神奇,但轉念一想自己都能穿越,兩件事情神奇程度不相上下。
……
要按租地算,江汜在河這邊的地只有兩畝,今日踏犁送過來上午就能弄完,弄完打算幫着葉宿弄,而且他也發現,比起田埂河邊,田地裏的紫雲英反而只有零星,還要從河邊拔些過來扔進地裏。
今日帶了背簍,來的路上江汜就在拔,葉宿自然幫着,路過的漢子嬸子見了都不免多問一句,拔野菜吧?不像。拔草?沒必要——
聽了說是要放到地裏,漢子嬸子都搖頭,年輕人還是不會種地啊……
田裏,江汜薅一鋤頭就放一把紫雲英,幹得一點不得勁,心裏想着來年一定要先撒種子,要麽就整點別的肥!
不過,農家人沒什麽肥料,就是人畜糞便漚肥,像葉宿家只養了十只母雞,其實沒什麽糞便,這道肥要等最後一次整地再放,是以現在紫雲英能多弄就多弄吧。
整了一會,江汜就覺得這樣效率低,還不如先去拔些紫雲英,撒到田地裏,等踏犁來了再犁地。
想着,撿起背簍就去靠河那邊找葉宿了,那邊紫雲英更多。
葉宿見他還很詫異,江汜便解釋了,哥兒挺好奇的,不知道這樣是不是真的能肥地,但都是草木,肯定沒壞處,漚肥時糞便不夠也會多放些爛菜葉草根的。
只是要多花些時間,倒也還好,到田地的來回路上便可以将這事做了。
兩人蹲在河邊拔了一會,遠遠就聽見木匠的聲音。
——踏犁送過來了!
“後生,你怎麽跑到這後頭,要不是我眼神好,都看不見你!”
木匠興沖沖的,“踏犁成了,你來看看。”
這次鐵匠直接将車拉到了田地裏,騾車旁已經圍了很多人,不止這幾片水田的,有人看見騾車拉的東西,奔走相告,陸陸續續其他地裏又來了不少人。
江汜拿了在地裏整了幾下,幾個漢子看到好使,已經開始問價錢了。
“單賣一把踏犁一百五十文,因犁铧有兩種,可替換,買了一把踏犁後可以花二十文再買一個犁铧。不過,犁铧不單賣。”
江汜聽了不禁感嘆鐵匠好頭腦,這樣捆綁銷售,起碼第一批想買的人都要買整個的踏犁,木匠也不吃虧了。
鐵匠也是這樣想的,別的不說第一批嘗螃蟹的人,又卡在這春耕,要得急,大部分願意買制好的,等農閑了,踏犁的名氣也傳出去了,村裏的能人見了自然能學會,到時候也不強制捆綁銷售,但要以舊換新,拿了舊犁來才能買犁铧,總之,每個人買第一把踏犁,總歸要連着木頭一起買了。
有人馬上反應過來,“非要單賣犁铧呢?”
鐵匠答,“後續壞了可以憑舊踏犁以舊換新,可單賣犁铧,但單賣一個犁铧是八十文。”
這是鐵器正常價格,不貴,但捆綁的犁铧只要二十文,這中間可是差了六十文,不怪有人起了心思。
做生意總要賺錢,幾個漢子也明白,只是心裏也不是很爽利,既然是江汜帶過來的,就不能給村人賣的便宜些?好歹村裏收留了江汜。
葉正在旁邊陰陽怪氣了一句,“既然今日要送這個新器具,昨日何必讓我們跑一趟縣裏。”
幾個一起跟着去買鐵耙的漢子也皺眉,這踏犁眼見着比鐵耙更好使,早知道就不買鐵耙了,一下支出二百五十文,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了!
葉宿看幾個漢子嬸子神情都不太好,低聲跟江汜說道,“鄉親們就是想便宜些,你看這樣行不行,前幾日買過鐵耙的村人,要是再買踏犁,可以便宜十文?若兩個犁铧都買,就便宜十五文?”怕江汜不理解,又解釋一句,“幾百文已經是農家一個月的開支了,節省些的,用兩三個月半年都不成問題。”
江汜能理解,便和鐵匠商量了,鐵匠一拍大腿,這是好事啊!連着買兩個帶鐵農具的可是少見,已經買了鐵耙的肯定在猶豫,這樣便宜些,不是把鐵耙的客人也引過來了!
當即便将新鮮出爐的便宜方法告知了村人,果然幾個買過鐵耙正在猶豫的漢子,就準備回家拿錢買踏犁了。
這次鐵匠帶來三十多把踏犁、十來把鐵耙,他想着一下子肯定賣不完,索性放在江汜這裏,村裏人有想買的,或是旁的村裏有想買的,可以直接到江汜這來拿,比去縣裏方便,反正價錢是定好了的,江汜的為人他也信得過,這還是昨日有小荷村村人來賣鐵耙,他才想起這茬。
一共賣出十五把踏犁,其中三人買了一整套,多是買的雙邊的,這樣雙腳輪換好歇腳,木匠心裏也有了計較,後續多做些雙邊踏木的。
兩貫多錢到手,兩位老師傅紅光滿面,鐵匠将自己的打算說了,直接沒收葉宿那一把踏犁的錢——葉宿就買了一把尖的,平口的江汜有,說找他替換就行。
讓人辦事給些好處,不算麻煩,也确實方便村人,江汜應了,又提了一句,可以在制成的踏犁上印上标記,以後不怕別的冒充。
老王老邢對視一眼,這可是個好想法啊,不止是是踏犁,只要是自家的東西都印上,這豈不是就打出了名氣!
買了踏犁的人都樂滋滋地去地裏了,葉正沒買,他還是氣不過昨日才買的鐵耙,還沒用熱乎呢!
看了一圈,對着話最少的張大牛說,“大牛這幾天是發達了,又是鐵耙又是踏犁,這買了踏犁,鐵耙可就浪費了。”
張大牛沒有理會他,葉正就是這樣,他和他媳婦算是整個村裏最愛碎嘴的,有什麽他倆知道了,那全村便都知道了。
他從去年就和家裏分家了,他成親晚,二十了才娶到夫郎,不過娶了夫郎之後,他娘一直磋磨夫郎,頭年還好,第二年便還日日說他是不下蛋的母雞,大牛夫郎忍着,張大牛可忍不了,“懷不上就懷不上,我們搬出去!”
于是一頓哭天搶地的訴苦夾雜謾罵,拖了一個多月,最後張大牛還是帶着夫郎搬出來了,雖沒寫分家契書,這般分開住也和分家差不多了。
搬出來後日子沒見過過得更好,但也不差,夫郎更是多了些笑模樣,前幾日已經買了鐵耙,今日咬咬牙又買了踏犁,家裏就他跟夫郎,鐵耙卻只有一把,夫郎就是不肯拿鐵耙,說是給他浪費了,買了這個踏犁,夫郎總會同意用鐵耙了,多少省力些。
葉正見張大牛不理他,非要接着碎嘴,“買踏犁還不如買些吃的給言哥兒補補,難怪不下蛋。”周圍的人聽了有幾個跟着附和,有幾個皺起了眉頭,葉宿和江汜就是——這算別人家事,實在過分。
這話戳到張大牛心窩子,不是崽子的問題,他也不是不想要崽子,但夫郎瘦伶伶的,總要養好了,他就是受不了別人說他家言哥兒,一怒之下,兇狠地盯着葉正道,“你怎知道是我夫郎的問題?”
周圍人都倒吸一口涼氣,怎的這裏面還有別的說法?幾個嬸子湊到一塊擠眉弄眼,已經迫不及待要找大牛娘說道說道了。
葉正聽了,驚地後退一步,不知如何接話,逃也似地跑了。
不過江汜聽見了,倒覺得張大牛是個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