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3
1983-3
安斌聽對方細說,才知道原來臨安的外貿公司會耗資五十元找專人代送外貿單。
彼時往返申城的火車票才十多塊,送一單就能賺三十多,而往返一趟臨安和申城需要六七個小時,當他就可以來回一次,這樣一天可不就日賺三十多了。
如果一次送上三四單,就能那可不就是日賺上百元了嘛!
原來是這麽個[日賺上百元]的算法。
安斌倒也沒拆穿老大哥的牛皮,而是順勢吹捧了一番,讓本來就因為喝酒上頭+喜悅上頭的老大哥越發談興濃濃。
只可惜更多的關于外貿單的他是不清楚了,畢竟家裏除了他兒子外也沒人懂這個,自然他兒子也不會和家裏人說得太細,不過倒有一件事他聽的次數比較多——那就是他兒子抱怨說自己分(身)乏術。
因為現在送外貿單主要是在臨安和申城之間,可是臨安能做外貿單的廠子并不是一家,而這會兒能在申城海關那邊報單的外貿單雖然單量不多,但涉及的領域還挺多。
這也就導致了,一旦他選擇了A廠家,那麽就去不了B廠家,除非A/B兩個廠家的廠址距離很近。
但這種A/B兩家距離很近或者A廠家有兩三個外貿單需要代送的情況并不多見,屬于可遇不可求。
更多的時候,就是今天有A/B/C/D/E五個外貿公司需要代送外貿單,但這五個外貿公司所在的區域相去甚遠,以當下的腳力只能選擇一個……
XXX
當時安斌對陸柚他們說起的時候也只是當個趣事閑聊,畢竟大家都知道涉及到海關還有海外業務外貿單這些,都是短時間內他們都無法接觸到的版塊。
但陸柚作為了解未來幾十年社會方方面面變化的人,聽到安斌話裏說代送外貿單還要專人專門來回跑,他下意識就發出疑問:“咋個開車送呢?”
“開車?”
如果那老大哥的兒子在這兒聽到陸柚問他為什麽不開車的話,估計能一口老血噴出來——這是什麽人吶!問出這種何不食肉糜(bushi)的話來!
什麽?為什麽不能開車?
難道是他不想嗎?
一輛車得多少錢?還要各種手續還有車子的養護還有油錢……
到時候別說一單賺三十了,他能不倒賠錢都是阿彌陀佛了!
事實上陸柚開口問出這話之後自己也立馬反應了過來,耳根子有些燒得慌。
但這個時候高晉年開口了:“他沒有車,但有車的人能不能做呢?”
高晉年本意可能只是為了給陸柚解圍,但是聽到這話的陸柚卻腦海中靈光一閃:“年哥你說的對呀!”
XXX
其實現在也有物流可以送文件,那就是郵局。
可惜一直到未來幾十年後的EMS出現之前,郵局的速度都是相當的感人,更不用說是現在了。
舉個例子來說,一封普通的信件從沿海寄到首都大約三四天、到安西這些更偏遠的地域要小半個月。
遠非幾十年後三四天就到達,甚至着急的可以隔日達、閃送,速度以小時甚至分鐘計算的高效穩當。
還不如用人力呢,不僅當天可以來回而且專人專送還能保證文件的安全性。
很難想象以當下的物流運輸速度和種類,國內物流會在幾十年後發展到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快遞業務量更是穩居世界第一。
不得不說,改革開放真的帶來了國內方方面面的騰飛。
只可惜,現階段的騰飛暫時還不包括郵局的運件速度。
從建國初期到現在近三十年間,郵政函件增長約六倍、包裹收寄的數量也增長了二三十倍。
尤其是每年春節、中秋前都是寄遞高峰,人們排隊寄年貨、寄月餅。
而前幾年改革開放的政策出臺之後,商品經濟飛速發展,原本的私人之間的寄件也增加了大量的企業寄件——特別是企業需要把商品貨樣、合同文書寄往全國各地。
就光是八十年代,和陸柚關系好的,在郵局工作的那位同志也和陸柚感嘆過近兩三年郵局寄件的變化。
原本私人寄件和商品寄件是六四分,現在則是完全倒了個個兒,變成了四六分。
不僅如此,商品寄件的包裹重量也從最開始簡單的文件變成了五花八門的種類,重量更是蹭蹭蹭翻倍,他們的工作是越來越忙碌了,每天都是忙得頭昏腦漲的,他都好久沒能好好享受一頓飯了,都是從一品鮮那邊點外賣送到之後狼吞虎咽扒拉吃完,然後又得稱重、計費、打包、搬運……
以前郵局的工作都是到點就優哉游哉地打卡下班,現在是外面郵局的門關了,但是他們工作人員還得亮着燈繼續在後面忙活,最後等到外面街道都沒人走動了,才拖着腰酸背痛的疲憊身軀往家裏走。
畢竟他們是國營單位,編制都不會輕易變動,一個蘿蔔一個坑的,不存在忙不過來就招人解決,那哪怕是多一個人吃國家的飯,都得經過層層審批經過同意才能實施,而這其中所需要的時間和結果的不确定性,讓郵局的領導們覺得還不如就自己硬扛着再說。
反正也就是加會兒班,他們本來就是要為國家做貢獻的,都有這個覺悟的!
至于因為人手不夠而導致郵件可能出現丢件或者郵寄速度太慢這類情況……那就只能就這樣了呗!
可是民衆并不滿足,他們想要更快、更多、更便宜。
之前是囿于需要短期內最快解決建國之前被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盡可能地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的大環境下盡可能地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不得不實施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
在最大程度地穩定了社會初期狀态後,也一定程度地壓制民衆的個人自由意志和個性創造力與生産力。
但好在“掌舵手”總是出現得最及時的。
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推廣正在逐漸激活大衆的思想——國營搞不動那就搞民營。
沒道理在艱苦時期國人就能做到“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放到現在條件好了他們反而不行了。
就比如這個外貿代送單,人家有單子沒車,但他們有車啊!只是沒單子……
不過沒關系嘛!互通有無,合作共贏嘛!
XXX
話雖如此,這事情也不是一拍腦袋說幹起來就幹得起來的。
于是陸柚暫時放手了縣裏的小飯館——畢竟他的廚藝雖然不錯但也主要是舍得放油放調料,以及比現階段更加新穎的烹饪組合,真要說廚藝水平,他其實就是個半罐子水。
而一品鮮能夠達到開分店的主要原因的确有味道這方面的因素,但并不是最重要的——畢竟菜品的調味都還是靠了高晉年的指點才穩定輸出、獨樹一幟的。
但高晉年雖然點亮了廚藝天賦,但很明顯他更大的興趣是賺錢,如今有比在後廚更賺錢的路子,他也最多當指點師傅,不可能天天頓頓都在後廚掌勺的。
要不然一品鮮就不會是快餐、麻辣燙這些能用低廉的價格提供飽肚又美味而且方便快捷,特別受年輕人和勞動階層歡迎的快餐店,而是走什麽私房菜(bushi)路線了。
而陸柚呢,覺得最近和高晉年差不多——他為什麽前世幹那麽多的兼職?還不就是為了多賺小錢錢。
他覺得以自己的廚藝水平和曾經前世兼職小王子(自封)的經驗,做個點子人可比實操能對身邊的人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所以雖然開了一品鮮并且後面還開了分店,但是他已經當了半個甩手掌櫃,重心轉移到了下飯醬上面。
下飯醬能在短短兩年裏從一個只有幾個人的小打小鬧變成現在落霞村每家每戶(除了高老二那幾個不對付的)至少都有一個人參與的四五十人的小規模作坊,除了下飯醬的确味道出色外,陸柚的一些宣傳、推廣、促銷點子也是功不可沒。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村子裏的基本上全都參與進來了下飯醬之中,現在村子空前團結——雖然以前在生産隊時期大家也都比較團結,但從來沒有現在這樣捆綁得緊,并且陸柚他們的高家成為了村子的重點保護對象。
(之前桂芬嬸曾經擔憂的陸柚家買的電視和冰櫃放在家裏會不會被小偷惦記這種情況更是完全不用擔心。先不說黑仔在兢兢業業看家護院,就是村子裏的其他人若是陸柚他們沒在家的時候,都會每天也會去高家附近轉一圈,看看有沒有什麽異常,就預防萬一陸柚他們高家出現損失覺得村子裏不安全,然後就搬走,帶走他們好不容易能在家門口賺錢的活計了。)
甚至因為時代的原因,那些在幾十年後可能說是都嫌老土的法子放到現在都是讓人聞所未聞、耳目一新、并且能夠點石成金的。
陸柚:原來這才是他擁有未來幾十年發展記憶的正确打開方式呀!
有了這種認知之後,陸柚對于手上的權力就放得更開了。
比起深耕深挖某一個領域,其實廣撒網也是一種賺錢的方式呢。
像是現在一品鮮小飯館的三個門店、一品鮮下飯醬品牌(定個小目标)、雅萍服飾,都有他的分紅占比。
前兩者是大頭,最後一個是普通占比,可,随着雅萍服飾年年向好,未來也是相當可期的。
還有高晉年這兒,他自然也不能漏了。
雖然說高晉年和他不分彼此,高晉年的就是他的,但正因為如此,他才要更上心嘛。
XXX
高晉年其實最開始就想組個車隊,一邊賺長途運輸的錢,一邊通過不同地方物資需求不同賺個差價。
但陸柚在想到物流快遞這方面後,忍不住就給高晉年先說了。
高晉年最開始的時候還沒太聽明白,但他一向是在賺錢的敏銳度這方面一向是可以的,越聽就越清楚,越清楚眼睛越亮。
尤其是物流快遞這些,實際上和他正在計劃的車隊用途不謀而合——只是更加細致和有指向性。
而且,如果真的能做成的話,可不是普通長途運輸和倒賣貨物差價的金額可以比拟的。
畢竟需要長途運輸貨物的是商家,可全國有多少商家?而全國又有多少普通人?哪怕一個普通人的價格遠不如商家,可積少成多,長期以往,利潤不可小觑呢。
只不過,蛋糕是擺在那裏,并且還沒有別人發現,但并不意味着高晉年和陸柚他們就可以揮舞着刀叉上去“大吃特吃”,他們還是按捺住了迫不及待一口吃成大胖子的盲目沖動,先指定從無到有的小計劃并依次實施。
創業這件事情開始總是難的,雖然做足了功課,但不可避免會遇到坎坷。
尤其是高晉年這會兒只有不到十個願意和他一起幹的司機,而這些司機最開始都是跑長途運輸,對于這種相對于短途的快遞運輸并沒有多少經驗,更重要的是,沒什麽名氣,很少會有外貿公司主動找到他們。
畢竟他們是民營不是國營,信譽度沒有郭嘉在國人心中保證度那麽高,所以最好還是先從身邊熟人做起。
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他通過安斌聯系到了那個做代送外貿單的小夥子,經過商談達成了合作,對方盡可能地多接幾家代理的工作,然後高晉年這邊安排車子接送。
對于那個小夥子來說,這樣一來,至少來回一趟可以辦七八個單子,哪怕要扣除油費還有給司機的比例分潤,但相比起七八趟火車往返的費用以及時間相比,依然是不僅節省了來回的路費,還能賺到更多的錢。
最重要的是,他這回是真的可以至少半個月以上的日子都是日入上百,而不是以前那樣一個月就兩三回才有這樣的收入了。
而對于高晉年他們來說,雖然這樣就有了中間商賺差價,但相比起來多少也能賺點。
最重要的是,做的次數多了,他們在這一行的名聲就會立起來。
這個年代對涉及到國外的東西是有一種盲目的,若是以深受外貿業務海外公司信賴的名頭宣傳出去,後面擴大快遞業務受衆就要容易得多了。
好久不見的朋友們想接着萬聖節聚一聚,所以哪怕門票很貴,也只能悶着頭當韭菜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