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說起巫蠱之禍,離不開一個人——江充,劉據的悲劇可以說是江充一手炮制出來。】
【江充本名江齊,原是趙國人,他有個妹妹是趙國太子劉丹的姬妾,後來他得知劉丹跟自己姐妹通奸,遭遇到劉丹刺殺。江齊一不做二不休,改名江充跑到劉徹面前告密劉丹謀反,從而贏得“不畏權貴”的美名。】
衛青握住刀柄,他記住了,此人一旦出現在陛下面前,哪怕拖着殘軀他也要一刀砍了!
劉徹摸着下巴露出神秘微笑,竟然有這種好事,這不是給他提供借口削藩?
【前面說過,劉徹喜歡到處提拔人才,可以說是來者不拒。有沒有才先不說,給個機會,渾水摸魚再趕走不遲。江充得到皇帝賞識,走到皇帝身邊。】
【劉徹為何喜歡提拔人,因為這些人在朝中無關系,能依靠的只有皇帝。江充很快發現皇帝太子之間的間隙,又因為江充和其他黃門一樣在劉徹面前說過劉據壞話,自然讓劉據深恨不已。】
【被一個未來皇帝痛恨怎麽辦?這一點,劉嫖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弄掉太子。】
【衛子夫的姐姐衛君孺在家裏顯赫後嫁給了公孫賀生了一個叫公孫敬聲的兒子,公孫家同樣是劉據的外戚,江充想要弄死太子就得一塊剪掉他的翅膀,于是在大将軍衛青去世的第六年,陽陵大俠朱安世“以武犯禁”被皇帝下诏通緝,想一下,都傳到皇帝耳邊了,那犯下的事肯定不小。】
【然而皇帝下诏許久都沒抓到人,正巧公孫賀聲這時候因為扣兵響被抓,此時正值太子被皇帝厭棄的時候,公孫賀自當六神無主,有人給他出了個主意,讓他抓住朱安世為兒子戴罪立功,偏偏也巧,皇帝抓不到的人,被公孫賀順利抓到了。】
劉徹無語了,就在前不久他才做媒,讓公孫賀娶了衛夫人的姐姐,本意是為了給衛青增加點資本,卻沒想到這公孫賀如此蠢笨,被人糊弄得團團轉。
他需要立功救子嗎?只要保住太子,哪怕看在太子的面子上,未來他也不可能殺太子表弟。
【這朱安世被抓,立馬舉報公孫敬聲和陽石公主私通,用巫術詛咒皇帝,皇帝一查證據确鑿,将公孫賀一塊下了獄。】
【上一個行巫蠱之禍的是誰?被廢的陳皇後。可惜公孫家沒有陳皇後的家世背景,公孫賀父子很快被賜死,劉據唯一的外戚沒了。】
劉徹陷入沉默,要說他信鬼神之說那肯定是假的,當年他提拔儒家是因為儒家思想逢和君意,可惡那董仲舒企圖弄個天人感應壓在皇帝頭上。
什麽山崩地裂自然災害都得皇帝背鍋,這讓劉徹大怒。
Advertisement
可只有儒家學說貼合他心意,掩住鼻子采納儒家學說後,他就立刻驅逐了董仲舒,讓他有多遠滾多遠。
可要說不信鬼神,還是那句老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沒有也不影響什麽,可萬一有呢?
【有一個細節是當時去查巫蠱的就有江充,江充在太子·宮中尋找巫術,聲稱挖出一個桐木人。】
【當然,江充敢誣陷太子,這裏面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叫蘇文,這人在漢武帝後期管着小黃門,簡單來說就是皇帝身邊的大內總管。這個人對太子敵意甚深,給漢武帝打小報告說劉據調戲宮女就是他幹的。】
【後來劉據知道此事,對他深恨不已,蘇文跟太子結了梁子,自然不願意太子登基。大家應該知道皇帝身邊聚集的人往往會抱團,當這個團體排斥其他人靠近,那麽想要走近漢武帝身邊,就得加入這個團體,江充想要得到漢武帝信賴,首先得解決以蘇文為首的黃門團體,他怎麽做的?跟着其他人一起說太子壞話,理所當然被蘇文等人接納。】
【江充這麽幹不就得罪了太子,既然得罪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他比蘇文等人膽子大,前腳可是幹掉了趙國太子劉丹,也不在意再幹掉大漢的太子。于是在椒房未搜到巫厭之物的他,轉眼在太子宮中挖出一個桐木人。】
【你要說他不是事先準備,誰信?要知道太子所在的宮室可不是清朝毓慶宮那屁大地方,太子劉據成年後,皇帝專門讓人在長安城南修了一座博望苑讓他居住,大家應該知道帶苑字的占地都不是小數目,可以打獵游玩的地方,例子參考漢武帝的上林苑。】
【這麽大一個地方,你江充一去就找到一個小桐人,這讓我們出動警力幾個月都沒能從學校後面找出學生屍體的警方情何以堪?】
【劉據幹沒幹自己還能不知道,再傻也知道遭到小人算計,可人證物證俱在,他百口莫辯,被逼無奈的他發動門客殺掉江充,言江充謀反。】
【可惜江充死了,蘇文跑掉了,當時皇帝在甘泉宮,這甘泉宮在鹹陽附近,也就是說此時皇帝不在長安城,蘇文逃到甘泉宮第一件事就是禀告皇帝太子謀反了。】
【在外的皇帝突然得知太子在長安城起兵謀反,他怎麽想?肯定要先探知情況,一探太子起兵一事證據确鑿……】
劉徹閉上眼,沉痛不已,太子這孩子這般傻,跟小人結仇就該趕盡殺絕而不是放任,真殺了,作為皇帝還能因為這些人責怪太子?
【顯然對于大權在握的劉徹來說,太子這反造得很可笑,這場匆忙起事被平息,以太子逃離告終。】
【劉據兵敗後逃亡藏匿,最後還是被找出來被迫自殺,要說劉據的悲劇完全是漢武帝一手造成,難免有些牽強,只能說父子倆不愛溝通,再加上有心人誘導而造成的悲劇,這似乎是華夏父子關系常态。】
【失去繼承人,漢武帝面臨一個窘境,沒有合适繼承皇位的人選。皇帝不缺兒子,缺少優秀繼承人,劉徹自己也知道自己主戰給大漢帶來的創傷,這從他臨死前将大漢對外政策從積極進攻轉變為積極防守就能看出,劉據或許性格上有些問題,但是作為太子無疑是合格的,政治上主和,能讓大漢進入休養生息時期,可不幸的是這個繼承人一下子沒了!】
【說到這裏不得不提一句我政哥應該很羨慕漢武帝有劉據這樣一個兒子,同樣被儒家忽悠傻了,起碼劉據願意反抗一下,而不像公子扶蘇傻傻自殺。劉據死後,劉徹很快意識到太子是被誣陷,他非常後悔,殺了蘇文,将逼死太子的官員滿門抄斬,将跟此事有關聯的人來了一次大清洗,還建了一座思子·宮,希望劉據魂歸來,劉徹的悔意是真是假,我們并不知道,畢竟劉據唯一的後代流落到民間,并未對有多優待,毫無疑問逼死兒子這件事成了漢武帝人生中最大污點。】
劉徹舒了一口氣,這樣一想,因為知曉未來而暴躁的心情好了許多。
起碼比秦始皇強,好歹沒有公子扶蘇那樣一個讓人恨不得塞回娘胎的兒子。
但一想到自家傻兒子沒比人家強多少,再次火大起來。
【最終漢武帝挑選了幼子劉弗陵繼承皇位,為了的杜絕外戚之患還弄死了劉弗陵的生母鈎代夫人。】
【清溪想,這句話完全是屁話,漢書中有記載,漢武帝晚年經常待在甘泉宮,當時的寵妃鈎代夫人一直随身伺候,這位鈎代夫人犯有過錯,遭漢武帝訓斥,致使她郁郁而死。】
【那麽她到底犯了什麽過錯,讓她惶惶不安,知道皇帝不會原諒她呢?】
【很大可能跟太子劉據有關,劉據被逼謀反不一定是鈎代夫人謀劃,畢竟當時她兒子才三歲,幹掉太子也輪不到她兒子上位,或許是在得知太子謀反後,她言語推波助瀾了一番,在漢武帝查明太子被冤枉,才會遷怒鈎代夫人。】
【總之劉據的事告一段落,漢武帝也沒能想到,二十多年後兜兜轉轉皇位還是落在了劉據一脈上。】
【公元前74年年僅二十一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因病去世,因無子招昌邑哀王劉髆之子劉賀為皇太子,這位十六歲登基的新帝顯然就是一傀儡,僅在位27天就被衛氏外戚霍光廢除,很快霍光将流落民間的劉據之孫劉病已迎回做了皇帝,這位漢宣帝接替漢武帝完成劉漢使命,在位期間南匈奴投漢,北匈奴遠走,漢朝設西域都護府控制西域,達成繼文景之治後的昭宣中興為西漢續了一波命。到漢宣帝兒子漢元帝時代,北匈奴終于被消滅,漢與匈奴百年戰争告一段落。】
看到這裏劉徹心情很複雜,所以他兒子反對他,他孫子倒是繼承他遺願幹匈奴?
【搞笑的是漢武帝死後沒有廟號,因這一直有人質疑漢昭帝劉弗陵不是漢武帝親子,世宗這廟號還是漢宣帝這個曾孫子為劉徹擡的,順便給自己爺爺劉據立了惡谥“戾”。】
【何為戾,《谥法解》有言:不悔前過、不思順受、知過不改曰戾。】
【不悔前過這是暗指劉據蒙冤受屈,另外“戾”雖然是個惡谥,有總比沒有好,以上便是戾太子劉據的一生,下面來借用前人言,來總結煌煌大漢。】
【宣帝定胡碑:凡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劉徹豁然起身,這話說到他心坎上了!
李世民直起身赫然唱道:“犯我盛唐者,雖遠必誅!”
正在考驗孫子對漢朝那段時期有何看法的朱棣,跟着激動起來,“這話說得好,我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犯我強明者,雖遠必誅!”
朱元璋盯着光幕看了幾秒,在宣紙上大筆一揮寫下幾個字。
“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強漢毀于外戚,我大明萬不可重蹈覆轍!”
李治經過針灸治療,風濕症狀緩和許多,又詢問了後世風疾緩解之法,如今疼痛減緩,此時看到這一行字,立刻握住老婆的手。
“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媚娘,朕若不能完成大業,你應繼續!”
【說完了第一位太子,我們請第二位宇文赟出場,這一位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過他老爹大家應該聽說過,武帝滅佛的周武帝,也是隋文帝楊堅篡位的那個北周。】
【正在鎖定錨點,視頻投放成功。】
宣政元年,宇文邕率軍北伐突厥,行軍第二天宇文邕有些不适,本想繼續趕路,卻被突然出現在面前的光幕驚着。
“下馬紮營!”
大象元年宇文赟禪位于長子宇文闡,自己躺在後宮中縱情享樂,醉醺中,看到面前出現光幕,他一樂。
“呵呵,老天爺顯靈了?怎麽不弄死那些人?”
【之所以将這一位拉出來,是因為這位太子的人生自然是夠悲催,不過他比接下出場的兩位太子不幸的同時有足夠幸運,他幸運在順利繼承了皇位。】
宇文赟嗤笑一聲,“幸運,這也叫幸運?”
他寧願沒有,起碼能過上不必擔驚受怕的生活。
宇文赟對着酒杯飲了一口酒,又摟過一個美人哺喂過去。
【前面我們說過,南北朝基本上是親戚混戰,跟東西漢以時間區別不同,南北朝以地域劃分。】
【南邊立國的宋齊梁陳歸為南朝為漢人建立,北邊魏齊周稱為北朝是胡人國家,其中北魏後來一分為二,分別是東魏西魏。】
【這北周政權由西魏分裂出,北周的第二位皇帝宇文邕也就是周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差一點統一中原,可惜倒在了統一的前夕。】
本就感覺身體有些不适的宇文邕大驚失色,什麽?他馬上要死了?
【宇文邕生活質樸,厭惡奢靡,上位後滅佛是一樁,在滅掉北齊後,還将北齊華麗的宮殿付之一炬。】
【而作為他的兒子宇文赟就很悲催,從宇文赟的名字就能看出宇文邕對兒子期望,希望他未來能成為一個文武全才的皇帝。所以他對宇文赟的管教非常嚴厲,稍有些出格就棍棒教育。】
宇文邕一臉嚴肅,“這有何不妥?”他自小接受的就是這般教育,怎麽他可以,宇文赟那小子不行?
【宇文赟自幼年開始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大家都知道有的小孩子就是熊,所以熊孩子怎能不犯錯,宇文赟比較慘只要他一犯錯,不管大事小事都會被他爹拉出來一頓棍棒教育。大家都知道長期遭受暴力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會扭曲,宇文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宇文邕一臉狐疑,怎麽可能,他出征北伐前,已經許久沒聽日人禀報太子犯錯了。
還有性格扭曲又是何意?
“來人,派幾人回京探聽太子行跡。”
【宇文赟長大後,有了點小愛好,就是喝點小酒,看看小美女。清溪深度懷疑他是想靠酒精麻痹自己。這讓宇文邕深惡痛絕,喝酒?喝什麽酒?不知道喝酒容易誤事?于是又将宇文赟拉出來一頓毒打,還專門給東宮頒發了禁酒令,沒錯,就是針對太子你。】
朱标汗顏,确實跟歷代太子相比,他爹對他還是很不錯,雖然小時候也被棍棒教育過,可好歹沒讓人時刻盯着,次數也少得可憐,他爹忙着打仗,幼年時他跟爹真正相處的時間并不多,反而是老。二老三老四挨打比較多。
【東宮不能有酒還說得過去,離譜的還是不能有酒器,發現酒器就将宇文赟拉出來再一頓打。】
【這樣壓抑的環境下,宇文赟不得不僞裝自己的本性,為了測試兒子是不是裝的,宇文邕還派人日夜監視兒子……】
宇文邕無語,這小子還真是裝的。
【說到這裏清溪不由想起日本的某位乒乓球選手,自小她母親會在她睡着後在她耳邊低語“能打敗中國的只有你”,堪稱惡魔的低語。宇文邕這位虎爸所作所為有過之而無不及。人家是精神控制,宇文邕是精神肉體都不放過。】
被李世民拉到立政殿的李承乾瑟瑟發抖,跟宇文赟一比,他跟弟弟李泰這點争寵完全是小兒科。
李世民咳嗽一聲恐吓道:“高明,你也不想被你阿耶我棒打一頓吧?”
【這樣在高壓環境下長大的宇文赟自然而然長歪了。】
“什麽?長歪了!”宇文邕不敢置信,他猛然起身,“怎麽會長歪?”
不是說樹不修不直,人不打不成才,太子怎麽還會長歪?
【正常來說爹死了,兒子要守孝二十七個月,繼位皇帝肯定等不了這麽長時間再登基,可以特事特辦以月帶日,守滿二十七日再登基。】
【而宇文赟怎麽做的呢,他爹死後第二天他就脫掉孝服迫不及待登基稱帝了,為了報複老爹,将他爹後宮女人都拉出來侮辱了一遍,還在他爹靈堂當着他爹的面玷污後妃,就差把他爹拉出來鞭屍了。】
宇文邕氣炸了,撩起兵甲就要上馬。
“啓辰回朝!”
北什麽伐?他要回去打兒子!
北伐已成定局,豈能說半途而廢,宇文邕也不行。
立馬有人來勸阻,大致意思,打兒子不着急,先幹突厥,兒子何時都能打!
宇文邕被勸住了,剛好軍帳搭建好,他怒氣沖沖沖入帳中。
【緊接着宇文赟又幹出了兩件大事,一是魔爪伸向了宇文溫的夫人尉遲繁熾,乘着人家進宮朝拜,将人奸污了,然後給宇文溫安了個謀反罪名殺了。】
【第二件事就是同時立下五位皇後,分別是元天大皇後楊麗華、天大皇後朱月滿、天中大皇後陳月儀、天右大皇後元樂尚和天左大皇後尉遲繁熾。】
【宇文赟或許是真好色,但他立這麽多皇後卻有自己的智慧。】
武則天皺眉,這不是衆所周知的嗎?後世人這點都不知道?
【這裏不得不提關隴貴族,沒錯,延續到隋唐的那個關隴貴族。】
【關隴貴族的前身是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一手建立的八大柱國。這八大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
【其中李虎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李弼是李密的曾祖父,獨孤信就是三個女兒分別做了北周、隋、唐皇後的“天下第一岳父”。】
李淵驚訝,這樣說來他岳父确實稱得上這個稱號,不論皇位更替,做皇後的都是獨孤家的女兒。
【這八大柱國之下還有十二大将軍,楊堅的父親楊忠就是十二大将軍之一。】
【這八大柱國十二大将軍組成了二十個超級家族,各種還有小家族附庸,靠着均田制府兵制瓜分人口、財富、土地、軍隊,這就是關隴貴族的由來。】
李世民點頭,正是因為關隴貴族這般厲害,他才對于女帝能幹掉他們很吃驚,哪怕經過幾代削減,關隴貴族勢力大不如前,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幹掉。
【宇文邕在位時,親掌十二大将軍,不用擔心軍權旁落,他兒子宇文赟上位就沒那麽幸運,因為老爹死得太突然,沒來得及将兵權轉移到他手中,這就出現了權力空白。】
【史書記載宇文赟對皇後楊麗華非常不喜,一度想把她賜死,是獨孤伽羅跑去宮中哭求才保住楊麗華的命。那麽宇文赟為何這麽恨楊麗華?原因很簡單,楊麗華是楊堅的女兒。】
宇文邕皺眉,“胡鬧。”他選楊麗華是因為她長相嗎?當然不是,完全是看上了獨孤家的勢力,獨孤信生的兒子是不怎麽樣,生女兒卻很厲害,跟宇文家、楊家、李家聯姻,楊麗華背後勢力強大,善待她也能得到她背後家族幫助。
【前面說過宇文邕倒在大一統前夕,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當時是北周、北齊、南陳并立,其中北周和北齊是鮮卑人建立的國家,南陳是漢人建立。】
【北周打下北齊跟南陳南北并立,聽過五胡亂華的人應該都猜到當時漢人對胡人的深惡痛絕,北周想要吞并南陳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非将漢人趕盡殺絕。】
【恰巧皇帝宇文邕病死,太子宇文赟還敢出那等大逆不道的事,這就讓關隴貴族起了想要換個漢人血統的皇帝,這樣搖身一變就從鮮卑國家變成漢人國家,你看我們皇帝是漢人,我們就是漢人王朝,這個人選是誰,最後選了娶獨孤信女兒的楊堅。】
宇文邕踹了一腳凳子,雖然知道其他世家不靠譜,但也沒有這樣過河拆橋的,要知道他們能有這般勢力都是他宇文家創造的!
【北周時期王朝的資源、人口、財富可不全部在皇帝手中,很大一部分是關隴貴族手裏,皇帝宇文家也只關隴貴族的一分子。宇文家可以代表皇帝,皇帝卻不能代表宇文家,宇文赟和楊廣一樣遭遇自家背刺,當時宇文家背棄了宇文赟,也贊同了換皇帝一事。】
【宇文赟為何搶宇文溫的妻子尉遲繁熾?還不是遭遇到宇文家背叛,同時挑中尉遲繁熾還有一個好處,尉遲家同為十二大将軍之一。只要尉遲家支持他,他就有了兵權。】
【然而換個皇帝就能輕而易舉吞并南陳,嘗到甜頭的關隴貴族根本不可能改變主意,在瓜分北周享受到肥肉後,他們對南陳虎視眈眈垂涎欲滴。】
【恰恰他們擁有随意換皇帝的能力。】
宇文邕脊背發涼,他此刻都不敢邁出營帳,門外領軍的其中一道就是楊堅!
宇文邕盯着門簾,明明快到夏日,他卻感覺到一股寒意。
【剛上位的宇文赟願意嗎?肯定不願意,他反抗不了關隴貴族,于是開始有了騷操作,你們不是想換皇帝嗎?我多娶幾個皇後,我看你們會不會不顧你們女兒死活,廢了我。而這五大皇後有來自八大柱國也有來自十二大将軍。】
【史書上怎麽記載?宇文赟在位一年就退位給了七歲兒子做了太上皇。一年後死于縱情聲色。】
【想必老色批李淵會唾棄鄙夷,寫史書的腦子長包,縱欲一年就死了,看不起誰?】
【好了,關于宇文赟的故事就說到這裏,清溪将他列出來并不是想讨論他的皇位怎麽丢的,而是他的例子很經典,父對子的棍棒教育一直穿插在華夏歷史中,卻沒有哪一位像他這麽倒黴遇上這樣一位虎爹。】
門帳有兵馬騷動,很快平息。
宇文邕嘆息一聲,就見門簾被人掀開,本以為是楊堅,不料是個令他意外的人。
一日過後,宇文邕因中風不得不返回長安城,很快退位讓于楊堅。
關隴各世家達成共識,他也無法更改,好歹保住那不孝子一命。
他能為不孝子做的只有這些了。
只是,讓他痛快的是楊堅也沒能保下他創立的隋,大家都是關隴貴族的推到明面上的代言人,誰也別笑誰!
【這第三位出場的太子就是萬衆矚目大唐太子的承乾。】
目送宇文盛進入軍帳內,楊堅很激動,沒有一個人在知道自己未來會做皇帝,還能保持冷靜,這麽大一個金餡餅砸到自己頭上,他既忐忑又不安。
然而在聽天音提起唐時太子,他終于想起唐是隋之後的朝代。
唐是誰家建立?
他思索了一次關隴貴族中李姓,是李虎、李弼還是李遠?
李虎和李弼的後代名字都在天音出現過,莫不是這二人中之一?也不是說李遠不可能,李遠是十二大國柱之一也掌着兵馬。
十二歲的李淵被母親獨孤氏抱住,他沒能理解母親眼裏的擔憂,反而鬧着要出去騎馬。
李世民長籲一口氣,總算是等到承乾出場了,他要仔細看了,這孩子是如何養歪的?
【李承乾的出生可以說得天獨厚,出生時大唐已經建立,雖然外面還是亂世,他生活的長安城卻很安穩,唯一愁的應該是跟太子大伯家的堂兄弟在爺爺面前争寵。】
【玄武門之變對于李承乾的沖擊應該很大,前日還一起争執吵鬧的堂兄弟一轉眼變成了屍體,這大概給年幼的他刻下深深的印記,那就是太子不當皇帝會死。】
李世民臉色大變,看向李承乾:“高明,你跟阿耶說,你是不是真這樣想?”
李承乾回憶過去,臉色變白,他永遠無法忘記昨日還氣勢淩人搶了他蹴鞠的李承道隔天消失不見,仿佛從未有過這個人出現。
他還記得自己被母親抱在懷裏躲在暗道中,聽見外面兵器交接的聲音。
長孫皇後見狀不好,哄着長子去了側殿。
【李承乾是個什麽樣的人,史書中有記載,豐姿岐嶷,仁孝純深。李世民殺兄上位,他爹不願意見他,是李承乾幫他盡孝。】
【李世民對待這個兒子也很看重,即位後就封他為太子,還找了李綱來教他,後世李綱被譽為“太子殺手”,教導楊勇,楊勇被廢,教導李建成,李建成沒了,教導李承乾,李承乾反了……】
楊堅愣住了,未來長子被廢了?
他跟李世民陷入同樣苦惱,兒子被養歪的苦惱。
李世民跟着怔了一下,這樣一想還真是如此。李綱身上帶着不詳啊。
被氣病回家的李綱聽聞光幕一說,一口氣喘不上來躺床上了,這能怪他嗎?這些學生一個個有自己想法,根本不聽他管教!
【哈哈哈,清溪只想說大家真錯怪李綱了,李綱這人是有真本事,不然也不會受到三代帝王委托去做太子老師,可問題老師再好,學生不聽也沒用。】
【我們都知道楊勇被廢是因為他寵愛小妾和喜好奢華,惹皇後獨孤伽羅不喜,李綱勸過,楊勇就是不改,導致綠茶弟弟楊廣上位,隋二世而亡。】
楊堅差點沒噴出一口血來,他氣壞了,他奪北周皇位還得擔着亂臣賊子的名聲,結果二世就亡,奪了個寂寞嗎?好歹超過三世不至于跟暴秦并列呀!
【教李建成時,發現他有不妥之處,比如愛用小計謀,拉攏後妃在老爹耳邊說二弟壞話等等,這些都是不入流的小道,別人可以用,太子用了就顯得小家子氣,這不是帝王之道,李綱發現他走了岔路進言過幾次,可是李建成捂住耳朵,不聽不聽他就是不聽,李綱無法,只能向皇帝辭職,這學生教不了,嘿,皇帝也不聽,不許他辭職。】
武德年間,晉王領着兵馬趕赴三妹處,就聽見天音所言,他也是無語凝噎,李綱還是太子之師,只是這太子變成了李世民,也沒見李世民事事聽李綱。
【等到了李承乾時,李綱是真心累,這時他都是八十多歲老人了,哪還有精力教人,別為難他老人家了好不好?好在李世民看重太子,多安排了幾位老師,李綱到底年紀大了貞觀五年就去世了,所以說李承乾養歪了還跟李綱關系不大,他總共就擔任了一年,說不定還只是名義上老師。】
李世民已經下定決心将李綱剔從太子老師名單中剔除,絕對不是嫌棄他經歷晦氣,而是作為皇帝他體諒老人家,人沒兩年好活了!
【總之,李承乾是接受了當時最頂尖的教育,可為何還會走歪,這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比太子還要受寵的皇子李泰。】
李世民心揪起來,早從評論區他就知道高明被廢跟青雀脫不開關系,卻不知個中因由,這兩兄弟為何會鬧到那個地步?
【李泰同樣是嫡出皇子,跟太子李承乾年齡差距不大,這就意味着太子步入朝政,李泰很快就能跟上。】
【同時李泰還有個李承乾沒有的優點,那就是不是太子。沒錯,不是太子有時候反而是一個優點。】
【這話怎麽說呢,長子要繼承家業,幼子留在膝下感受天倫之樂。不是太子不需要擔負江山社稷,可以讓李世民盡情表達父子之情,李世民寵李泰到什麽地步?坐轎上朝,特許不之官。】
長孫皇後臉黑了,“二哥!”
她之前就提過讓青雀早日就藩,可卻被丈夫敷衍過去,不想還真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兩兄弟失和。
李世民抹把臉,垂頭喪氣道:“朕知道了。”
【前者不必說大家也知道,後者什麽意思呢?不之官就是不用去上任,唐朝皇子成年是要去封地就藩,無诏不得回京,李泰被李世民留在身邊,不用就藩,這讓他滋生了野心,同時也給了他一個錯覺,太子之位唾手可得。】
啊這……
本來還有點小心思,打着小算盤讓青雀半年在封地半年留在長安城。
結果天音話落一盆冷水澆在李世民頭上,讓他寒冰刺骨。
他想到了他和大哥,他阿耶前期也是這般寵他們,最後還不是弄得兩兄弟你死我活。
他給了自己一巴掌,怎麽就沒記住這教訓?
長孫皇後伸手觸碰丈夫的臉,嘆息一聲勸道:“二哥,以後不準再讓青雀去甘露殿,乘他還小由我管教吧。”丈夫只能做慈父,那就讓她做嚴母吧。
【除了不讓他就藩,還任由他招攬人才,造成太子黨和魏王黨明争暗鬥。】
【你們以為這就完了?那你們太小看李世民這個兒控了,他每月賞賜李泰的財物遠超過了太子,你這讓太子怎麽看?】
長孫皇後這下是真沒話說了,雖然青雀也是她兒子,但她還要說丈夫對青雀寵愛太過。
【華夏的父母很少能一碗水能端平,作為父母往往會更偏向能說會道和比較弱勢的孩子,在李世民看來,次子本就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多寵一些就寵了,無傷大雅。】
【在李泰看來,太子不受寵,他爹更加寵他,有官員對他不敬,他爹都能将一衆朝臣拉來痛罵一頓,又給了他種種優待,讓他覺得太子也就那樣,不比他高貴到哪裏去,不過是比他虛長幾歲,大家都是嫡子,他李承乾能當太子,他也能!】
李世民捂住臉,當初大哥是太子時,他何嘗不是這樣想。
大安宮中李淵嘆息道:“念犢之心,世民該有所體會了吧。”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何嘗願意看到兄弟相殘?
【可在李承乾看來這一切糟糕透了,從長孫皇後死後,他就沒了依靠,父親更疼愛李泰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舅舅長孫無忌不只是他的舅舅,同樣也是李泰的舅舅。更不要說後來還發生了一件事直接令他心态發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