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七十章

【隋朝自建國就非常強,三國兩晉南北朝,終結亂世完成大一統,拳踢突厥腳踹吐谷渾,楊堅靠着打服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拿下“聖人可汗”一稱號,也為唐太宗拿下“天可汗”稱號打下了基礎。】

光幕出現偌大地圖,從北周變化到隋朝,隋朝時地圖版圖包括了南陳領土和北邊的突厥,突厥名字雖在,顏色卻跟隋朝一樣。

【關隴幾大貴族齊心協力凝聚在一起創建了一個強大繁盛的隋朝,卻只享有三十八年國祚,這個時間相當于是過去了一代人,也就是說楊堅這一代人是擁護隋朝,到了下一代态度出現了急劇轉變。】

【今日清溪就帶領大家領略一下千年前的大隋風雲。】

【公元581年北周末代皇帝周靜帝将皇位禪讓給名義上的外公楊堅,自此大隋建立。】

白底黑字出現在光幕上。

楊堅此時心卻在發緊,大隋的問題他不是不清楚,只是他輕易改變不了,成為皇帝他就一直被動着被人推着往前。

獨孤皇後跟丈夫對視一眼,陷入沉默。

自家一家陷入如今境地,都是命中注定,不想為刀俎就得成為持刀人,成為帝後才發現這位置不是那麽好坐的。

太子楊勇則心裏一驚,大隋只有三十八年,今年可是開皇二十年,大隋只有短短十多年了?

【隋朝的建立在于關隴貴族的默契,絕大部分站在楊堅這邊支持他,有支持當然也有反對,比如史書中記載被獨孤皇後亂棍打死的宮女尉遲氏的爺爺尉遲迥。】

【尉遲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八大國柱之一,宇文赟去世,楊堅專。政,尉遲迥舉兵叛亂,兵敗後自殺,家中女眷充入後宮。這種失敗者的女眷當做戰利品收入後宮為奴作婢在南北朝隋唐屢見不鮮,最顯着的例子上官婉兒。】

女帝時期,正在案桌前工作的上官婉兒擡頭,掃了一眼光幕,又垂下頭翻看奏折。

她心中一動,呈給了上首閉目養神的女帝手中,武則天察覺動靜睜開眼,翻開奏折後露出微笑。

“太平的家臣已經找到了那邊大島,還從當地土着手裏發現了黃金?不錯,婉兒,多分配一些藥材兵甲給太平。”

Advertisement

“遵命。”

武則天目光又投向光幕。

【尉遲迥被清除,不代表新生的大隋沒了反對者,實際上楊堅篡位更加助長了這種野心,你一個十二大将軍後代能做皇帝,我八大國柱之後為何不行?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

唐宋明清剛接觸歷史的讀書人回味這句話,可不就是,完全道明了南北朝的亂象,魏開始,皇位可不就在八大國柱、十二大将軍手裏輪轉。

以前他們将隋朝滅亡歸功于暴君隋炀帝,此時再看,也不全是隋炀帝的鍋。

這要是換成他們也不一定能找出比隋炀帝更加高明的破局之法。

哪怕體量隋炀帝的不易,也不能更改對隋炀帝暴君印象,一個自私只想鞏固自己皇權,視百姓如豬狗,不愛民如子的皇帝,如何跟他們最崇拜的唐太宗相比?

【楊堅夫妻靠着拉攏大部分支持者完成了大一統,可這種大一統只是表面平靜,沒有經歷過兵變剔除不穩定因素,導致下面各種割據勢力暗潮湧動。】

【這樣說吧,隋朝的大一統和秦漢唐明清的大一統都不同,其他朝代是靠着開國皇帝打下基業,隋朝是靠着欺負孤兒寡母搶來的帝位。】

楊堅臉黑了,這是将他臉皮拔下來用力踩。

【若将建國比喻成生孩子,其他朝代經歷過十月懷胎、差點流産、難産等各種磨難才建國,那麽隋朝就是借腹生子,将別人的孩子拿來當成自己的孩子,沒有經歷磨難,貴族還是那些貴族,百姓還是那些百姓,上下階級沒有發生變化,只不過外面那層殼子換了,又換了個家族做皇帝,昨日可以是北周,今日可以是隋,明日也可以變成唐。】

朱元璋沉默了下,這個比喻也太粗俗了。

他并不是很想将大明建國跟生孩子搭上關系。

【統治階級固化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北周皇帝面臨的困境,隋朝全部繼承了過來。】

【楊堅當皇帝,是關隴門閥想要統治漢人共同推舉出來的皇帝,這裏從楊堅登基後将姓名從普六茹堅改為楊堅就能看出。】

【推舉一個擁有漢人血統的皇帝是當時北方鮮卑貴族的共同選擇,靠着一個漢人皇帝,隋朝強行将南陳納入版圖,可是這種統治并不穩定。】

【楊堅死後,關隴貴族的後代并不服氣楊廣的統治,而楊廣為了不重蹈覆轍自己便宜前姐夫的下場,上臺後只專心幹一件事,就是從各方面削弱關隴貴族的力量。】

李世民托腮點頭,大唐比隋朝幸運,幸運在幾場大戰滅掉了關隴貴族大部分武力,手握武力才能不急不緩治國。

他便宜岳父面臨的困境比他糟糕,選官權力在世家手裏,軍權也在關隴集團手裏,哎呀呀,這樣一想還真是同情他的便宜岳父了。

【這種打壓從科舉制就能看出來,科舉制的出現對于世家門閥的威力大家應該都知道,在科舉制出來前,華夏中原選官是靠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

【察舉制主要科目兩科,孝廉和秀才,這個秀才跟後世科舉制中的秀才是兩回事。先說說孝廉,這個大家能理解,選孝子,漢朝以孝治國,想要不如仕途,首先要養望,靠着孝名是最快捷渠道,典型案例“卧冰求鯉”。】

劉徹來了精神,他很想知道後世的選才之策。

秦王政擡頭目光如炬。

【孝廉講白了就是挑選道德品德高的人才,這種制度一開始是好的,後來變了味,成為世家大族相互吹捧的手段,底層人才若是不投靠世家大族,連孝名都傳播不開,更不要說什麽養望,這玩意是世家大族才能玩得轉。】

【兩漢蜀漢的秀才,源于舉薦,就是地方官員舉薦人才,這種後期也被世家貴族壟斷,發展到地方官員舉薦的全都是當地世家。世代當官千年門閥就是這麽發展起來的。】

秦王政心裏點評,這項選拔人才制度不适合大秦,大秦選人只從官學挑選,靠孝出名的人才……

秦王政了然。

這不就是儒家認定的人才嗎?

【察舉制做官途徑被世家貴族壟斷,從曹魏開始,不再接受孝廉和地方秀才,既然你們推選的人才我不滿意,我就派人親自下地方去挑選人才。】

【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自己選官,中正是選官的官名,有大小之分,大中正是各州郡推選的中央官員,需要德名兼具,小中正就是地方選官之人,先由各地小中正統計地方人才,這種人才靠的是鄉裏推薦,并不是小中正寫上誰就是誰,人才列在表中後,小中正還要寫評語,再協助大中正根據這些人才劃分等級,因人才分九個等級,被稱為九品中正制。】

劉徹驚喜,這個法子好,完全可以補足察舉制的不足。

将天下人才盡入彀中。

【中央再根據大中正的列表選官,這種制度顯然要比察舉制先進,避免了地方官員弄虛作假,可惜任何一種制度發展時間一長都能找到漏洞,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選官的中正出身世家大族時,選官時的評語自然也傾向對家族有利的一面,九品中正制再次成為世家門閥手中的工具。】

劉徹無所謂,政策嗎?到最後都會變樣,不過沒關系,變了再改就是。

不會有人一套政策用到頭,改都不改的吧?

【到了隋文帝,為了減弱地方世家對人才的壟斷,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恢複了漢朝的察舉制,只是隋朝的察舉制跟漢朝不同,選的是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科。前者有德,後者有才,這兩樣人才被地方推給朝廷後并不是根據地方評語選官,而是多加了一道殿試。】

【很好理解,楊堅接受地方推舉的人才,只是這些人才能不能做官,先考個試吧,楊堅出題,面試,挑選符合他心意的人才。】

咦,學到了,下次試試。

劉徹修修改改完善自己的選才之舉。

【直接将人事權從世家門閥手裏轉移到皇帝手裏,楊堅在位期間還是世家推舉人選中挑選合心意的人才,大致在世家門閥可以接受範圍內,畢竟皇帝再怎麽挑選,都是世家門閥推舉的人選。】

【可到了楊廣時就不一樣了,為了将人事權掌握在自己手裏,他直接改進了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公元607年,楊廣下诏頒布進士科,每年定期考試選拔人才,“進士”就是通過考試的備用人才,考試內容以詩賦為主,儒家經典、時事政治為輔。】

“報,晉王到。”

大雨中,楊廣被帶到殿門外等候,雖然披着雨具,臉上卻被雨水打濕,披散的長發增添了他的狼狽之色。

“讓他滾進來!”楊堅冷哼一聲。

心中惴惴不安的楊廣進來,剛跪下喊了一聲“兒臣叩見父皇母後。”

話音剛落就被楊堅出其不意踹了一腳,楊廣在地上翻滾不敢反抗。

“你這個孽障,敗家子,今日看我就打死你!”

獨孤皇後重重咳嗽一聲,被提醒的楊堅冷眼刺了次子一眼,坐回原位,“滾去跪好!”

楊廣松了口氣,一瘸一瘸走到太子楊勇身邊跪下。

有阿娘在,父皇就不會殺他。

自從知道未來自己是皇帝,楊廣心裏滿是興奮,哪怕知道未來要跟關隴貴族對着幹,他也不在乎。

他可不像大哥傻乎乎的當那些親戚是好人,還親近被父親警惕的世家,他早打定主意,等他掌權就完成他爹都沒能完成的壯舉,他才不會像他爹這般委曲求全,對親戚退讓。

有些人哪怕知道未來,脾氣也不會改變,只會變本加厲,一條道走到黑。

楊廣在知道未來自己的失敗經驗,已經打定主意,當皇帝後将關隴貴族下一代一網打盡。

【每年考試選舉大量人才,這些人才哪怕大浪淘金也能找出世家門閥遺漏的人才,那麽楊廣是要吸納這些民間遺珠嗎?不是,楊廣的目的是要打破北方關隴貴族對人才的把控,同時引進南方世家人才來打破北方高門大戶的壟斷。】

【楊廣在位時期,關隴貴族對楊家的态度發生急劇改變也就了然了,楊廣的科舉制無疑在撅世家對根基。】

【千年世家之所以被稱為千年世家是因為其對知識的壟斷,這些門閥士族将家族利益高于國家利益,國可以破,家族利益不能損,這也是楊堅之後,楊廣走到世家敵對面的原因。】

【“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價格”,楊堅短短九個月摧毀北周的反抗,殺死宇文赟的後代,建立了隋朝,因為得來太輕易,就注定了這一切要由子孫來還。】

楊堅如遭雷劈,所以他跟老上級一樣斷子絕孫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