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當然,屈原能夠年紀輕輕當了官,不僅是他抗秦有功,還因為他是芈姓屈氏。】
【屈、景、昭是當時楚國三大氏族,屈原擁有顯赫身世是貴族出身,他曾在詩中寫過自己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帝高陽的子孫,只是到他這一代家族已經落寞。】
【不過屈原年少時有才,連楚威王都聽說過,還讓屈原做了太子熊槐的伴讀。】
【在鄂渚擔任一年縣丞後,當時的楚王去世,太子熊槐繼位,熊槐也就是後來的楚懷王很快将屈原升為左徒,也就從這裏開始屈原成為楚懷王的左膀右臂。也就是在他二十歲這年,他開始大展拳腳開始實現自己的抱負。】
【在見證到鄰居秦國靠着變法變成強國,楚國要變強毫無疑問也得變法。不過在變法之前,楚國正面臨秦國的威脅,想要遏制秦國,唯一的辦法便是合縱攻秦,于是在楚懷王命令下,屈原在擔任左徒這年的深秋首次出使齊國。】
【屈原這次出使齊國,說服齊國聯合攻秦是一次非常艱難的使命,因為在這次之前,齊楚兩國也多有摩擦,不過在屈原陳訴齊楚結盟的重要性和強秦對六國的威脅性後,齊國國君欣然答應與楚國聯盟。】
【齊國答應後,楚秦兩國很快在河南鄭州激戰,因有齊軍突襲秦軍,楚國得以大勝,要知道以往楚國跟秦國戰争都是被動挨打,難得大勝一場,楚懷王樂瘋了誇贊屈原,“得左徒一人,實勝千軍萬馬!”】
【這一句話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再加上後期屈原在楚國搞變法,侵犯了貴族利益,很快有人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壞話。】
楚王熊完摸了把臉,露出苦笑,“大父錯太過,三闾大夫才是衷心為國。”也是因為大父太過信任自己的子嗣,熊完才吸取教訓,給予黃歇極大信任。
在他看來,與他同甘共苦的黃歇,就是當年的屈原。
【我們都知道人言可畏,一個人說屈原壞話,楚懷王還不一定相信,兩個三個人長期不間斷地說,楚懷王從半信半疑到深信不疑,慢慢疏遠了屈原。】
【一個人說屈原有問題,可以說這人與屈原有仇,身邊的人都說,楚懷王相信誰?這裏面有自己的子嗣,大臣,屈原就算沒問題将這些人都得罪了,那也是有問題。很顯然,楚懷王沒有選擇屈原。】
【恰好秦國想要吞并天下的野心,定下遠交近攻政策後,齊楚聯盟就成為秦國攻打六國的阻礙,秦王很焦急,秦相張儀卻幫着出了個離間之計。】
【這個離間計擊中了人性弱點,也造就屈原坎坷的後半生。】
【張儀帶着重金來到楚國,其目的很簡單破壞齊楚聯盟,不過他抵達楚都後沒有第一時間拜訪楚懷王,而是拜訪了當時的令尹公子蘭。】
【這公子蘭是楚懷王的兒子,也是屈原的政敵,張儀見他二話不說幫他出了一條除去屈原的毒計,“楚王信任屈原就是因為他有功,促成了齊楚聯盟,只要拆散聯盟,屈原不就失勢了嗎?”】
【明眼人都看出這是秦國的離間計,可偏偏公子蘭不管不顧二話不說采用了,或許在他看來除去屈原比家國安危更重要。】
【幾日後,張儀面見了楚懷王,聲稱秦國沒有攻打楚國的意思,楚國卻聯合齊國攻打秦國,實在是太不夠意思,不過秦王念着以和為貴,只要楚國跟齊國決裂,秦國就讓六百裏土地給楚國。】
【楚懷王很心動,白得六百裏地,不要白不要,只是這時屈原站出來阻攔,言這其中有詐。】
【還沒等他說完,公子蘭就向楚懷王告狀,說屈原向張儀索要重金,張儀沒同意,如今屈原反對,裏面有蹊跷。】
【而這個時候張儀也站出來,說是有這麽一回事。】
【好家夥,直接将一盆污水澆在屈原頭上,或許是這段時間聽多了大臣對屈原的诽謗,不等屈原解釋,楚懷王直接命人将屈原趕出去。】
【另一邊,齊國也初次嘗到了齊楚聯盟的好處,還未等下一次出戰,先等來了楚使的謾罵,齊宣王直接宣布與楚國決裂。】
【齊楚決裂後,楚懷王立馬派人去秦國索要張儀承諾的六百裏地,結果張儀一轉臉不認賬了,指着地圖畫了六裏地,還說是楚王自己聽錯了。】
劉徹摸着下巴,“跟秦王相比,朕還是太要臉了。”
秦王政看着曾祖父的黑歷史,也是無言以對,說實話,秦國的信譽在其他國家人眼裏不怎麽好,這也是一代一代秦王的功勞。
【承諾的六百裏地轉眼變成六裏地,差點沒把楚懷王氣吐血,楚懷王憤怒出兵攻打秦國,可這次再沒有一個齊國幫忙,楚國不僅沒贏還失去了漢中等地。】
現任齊王點頭,沒錯,秦國就是這般不要臉。
【嘗到失敗後,楚懷王才想起屈原,于是給屈原官複原職,又派遣他出使齊國,再次促使齊楚結盟。】
【再次趕往山東,屈原說盡了好話,才令齊宣王回心轉意同意結盟,畢竟強秦就是諸國頭上懸着的一把刀,可不能給秦國找到機會一一擊破他們。】
【齊楚重修舊好,屈原再次立功,公子蘭等人坐不住了,二話不說又在楚懷王面前诋毀屈原,說屈原寫了很多罵楚懷王的詩,楚懷王信了,二話不說将屈原的職位改成三闾大夫,還将他派遣到漢北蠻荒之地任職,簡單來說屈原被流放了。】
【屈原被流放,秦國的張儀聽聞後差點沒笑掉大牙,立刻出使楚國,楚懷王見到他恨不得将他挫骨揚灰,只是被子蘭吓住了,“張儀不能殺,殺了會有百萬秦軍為他報仇。”只一句話就吓住了楚懷王。】
【楚懷王不僅不敢殺張儀,還好酒好肉接待他,張儀再次成了楚懷王的座上賓,開口就是要跟楚國結盟,成為親家永不背叛。】
【也不知道楚懷王是吃一次虧沒長記性還是張儀口才太好,這次楚懷王又雙相信了張儀。其實楚懷王相信張儀也不是沒有原因,秦楚兩國聯姻那是非常普遍,最早可以追溯到兩百多年前那次楚平王給兒子戴綠帽子事件上,現任秦國當家人宣太後可就是楚國人。】
【剛上任的秦王嬴稷就擁有楚國一半血脈,就跟張儀說的那句話一樣“秦楚”是兄弟之國。】
【這情深意切的話,毫無疑問耳根子軟的楚懷王信了,楚國跟秦國聯姻,勾勾搭搭在一起,可就惹怒了其他五國。因為就在幾年前,齊楚帶頭聯合燕趙韓魏四國來了一次合縱攻秦之戰,楚懷王就是縱長!】
【你一個帶頭縱長跟敵國聯姻是什麽意思?是不是想帶頭坑我們?】
【毫無意外齊楚再次決裂,燕趙韓魏等國也疏遠了楚國,見楚國被孤立,秦國二話不說再次攻打楚國,在将盟友得罪死後,楚國未能再得到其他國家幫助。】
【楚國戰敗求和,秦王便約楚懷王到武關商議,這個這武關就是秦楚交界地,也是秦國的四塞之一,秦王此舉顯然是不懷好意,畢竟這議和不是非一國之君不可。】
【此刻遠在漢北的屈原聽說後,馬不停蹄趕回來勸阻楚懷王不要去,楚懷王猶豫了,可公子蘭卻力勸楚懷王去,顯然楚懷王更相信親生兒子的話,或許是從楚平王身上得到了教訓。】
秦王嬴稷摸着下巴,想起了那位楚懷王,咧嘴抱住了小孫孫教育道:“楚平王親小人遠子嗣,楚懷王只知道親子嗣遠賢臣,這兩種都不可取,乖孫孫,要是你遇見這種情況會怎麽做?”
小贏正道:“大祖父說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秦王嬴稷樂開了花,抱住小孫孫舉高高,“沒錯,這才是我大秦國主的胸襟!”
【楚懷王這一去直接羊入虎口,一到武關就被白起擒住,關入囚車送往鹹陽。】
【此時的楚懷王自然是後悔不已,只是他再後悔也來不及了,怕秦國拿自己要挾楚國,這位一輩子耳根子軟的君王終于硬氣了一回咬舌自盡了。】
【講到這裏,清溪很好奇,這位楚懷王若不自殺的話,是不是會成為第一位叫門國君?】
【秦王嬴稷這次非常不講武德,這造成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促使其他五國再次聯盟起來。楚懷王的死,令諸國國主兔死狐悲,後期再次合縱攻秦,差點攻打到秦國鹹陽,連秦國的百姓都開始求神詛咒聯盟軍。】
戰國時期,諸國開始回味那次差點的勝利,要是那次韓魏兩國見好就收,收回失地就不打了,說不定就能讓秦國元氣大傷。
可惡,那次失敗後,就再沒能成功,什麽疲秦之計,反而讓秦朝得到了巴蜀這個糧倉!
【當然這是後話,我們有機會再說,話再回到楚國,楚懷王死後,太子橫繼位,也就是楚頃襄王,屈原悲傷之際,再次請求恢複齊楚聯盟,只是新上任的楚王跟那完顏構一樣,毫無跟秦國作對的念頭,在兄弟公子蘭阻撓下二話不說拒絕了屈原的建議,還将他流放到了陵陽,也就是今安徽池州九華山附近。】
【屈原被流放到這裏,心裏苦悶大家可想,首先是心心念念的君主被迫自殺,其次是對楚國前景感到迷茫,他看不到楚國的出路,雖然能欣賞到祖國的壯麗景色,卻解脫不了他心中苦悶。】
【現實遇到挫折,他寄情于詩句中,有了先前說的悲春秋,屈原的詩句有多浪漫,他的內心就有多苦悶,直到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國都,眼見楚國滅亡,他心如刀割,寫下絕筆作《懷沙》,在五月五日這天投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故土就在湖南湖北一帶,這也是湖南湖北在端午節祭拜屈原的原因。】
【當然了,可能有人問屈原是楚國人,為何秦漢和後面的朝代也會過端午,其實端午節自古有之,這個節日貫穿了我華夏歷史,多少文人墨客跟這個節日有牽連,最開始是祭拜龍神,越國國主就是大禹的子孫,因為沒了治水的才能,治水演變成了祭拜龍神。】
【別看越國跟吳國後來打生打死,其實早前也有一段親密時光,祭拜龍神的節日也傳到了吳國,等越國滅亡,塞龍舟祭拜龍神的節日又傳入楚國。慢慢演變了今日的端午節。】
【好了,我們加快速度請出今日第三位出場人物,這位大家可能聽過的很少。起碼清溪就沒聽過,還是查資料才了解到。】
【第三位人物出現在東漢,叫曹娥,是東漢時期着名的孝女,她的父親在五月五日迎接伍神也就是伍子胥的時候不幸溺水身亡不見屍體,當時十四歲的曹娥沿江尋找,日夜嚎哭,十七天後都未能尋找到父親遺體,于是投江自殺,五日後抱着父親遺體浮出水面。】
【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孝女,她所居住的鎮子改名叫曹娥鎮,投的江也改名叫曹娥江。】
【相關歷史材料不多,被歸于神話傳說,這裏能看出這位曹娥跟前面這兩位比起事跡有些突兀,所以應該是當時東漢的經典營銷策劃的案例,畢竟當時是“以孝治國”,鼓吹孝道再正常不過了。】
【以上三位就是端午節主要祭拜的先人,真正被認同的只有前兩位,第三位存在感不高,好了,接下來再說說跟端午節有關的歷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在門口插菖蒲艾草,然而在宋朝之前是沒有這個習俗的,這個習俗跟唐末黃巢起義有莫大關系……】
李世民搖頭:“瞎說,雖然我們不插菖蒲艾草,可我們也吃角黍飲菖蒲酒啊!”
至于黃巢起義……
他目光看向一旁的屏風,上面有宮廷最好的繡女繡出的山河社稷圖,全都按照光幕地圖一絲不茍繪制。
目光停留在河北三鎮,眼神變得幽深。
看來,三鎮問題還是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