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教習

自範無憂被提拔為哈日珠拉的老師後,寨桑便讓人給他重新安置。雖然算不上禮遇有加,卻也讓他同科爾沁其他漢人管事住在一塊,每月也有了固定的薪資讓他解決溫飽。如今快一年過去,範無憂也因受到尊重,不再像過去一般棱角鋒利,待其他蒙古人的态度也溫和有禮起來。

尹蘭參照了現代的工作學習的時間,讓範無憂每教學五天便休息兩天,既是給尹蘭休息溫故的機會,也是讓範無憂有個放松和熟悉環境的機會。範無憂雖然對這種方式感到奇特,卻也并不反對,而是欣然接受。對于尹蘭這個女學生,他經過幾個月的教學,也從起初的将信将疑,變成如今的欣賞欣慰。

範無憂從小受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思想的影響,對外族人一向無甚好感。而且他從小生活在邊關,接觸到不少女真人和蒙古人,早就意識到互相之間的深刻矛盾。上層漢人都是打心眼裏瞧不起這些異族人,言談舉止間從不掩飾,而普通漢人百姓因常年和他們貿易往來,有所接觸,因而不如士族們表現的明顯,但留心也能發現這種不經意的輕視。而反過來,女真人蒙古人,也多對漢人十分厭惡。普通百姓嫉妒仇恨漢人緊鎖關隘,讓關外人在這苦寒之地苦苦生存,上層貴族則更甚。雖然也有自稱喜愛漢文化的,卻大部分是趨炎附勢的谄媚小人,也有小部分雖說不那麽敵視,卻也僅是把漢文化當成外來工具,骨子裏還是瞧不起的。而他現在教導的這位蒙古格格,卻是個例外。

這位哈日珠拉格格出生高貴,是蒙古大領主的嫡女,卻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同自己身邊常見的遼東口音不同,她卻是透出純正的南方口音,音調婉轉。她并不接受自己最初想教授的《列女傳》、《女則》和《女誡》這些普通漢家女子學習的內容,卻要求自己講授歷史和時勢策論,着實讓自己大吃一驚。原以為哈日珠拉只是有些個性,真正開始教授還得從認字開始。然而過不了幾天就發現,這位格格雖然書法不好,許多字不會寫,卻能認得不少字,讓自己少花了很多心力從基礎教起。而在講史論事的過程中,哈日珠拉還常常能說出與衆不同,細細想起卻別有一番道理的見解,更讓範無憂大為震撼,暗自感嘆自己從前對她還是小看了。

這日又是一個“周五”,範無憂正給尹蘭上書法課。尹蘭看着自己寫的那幾個大大的工整有餘風骨不足的楷書,仍然有些開心。

她慶幸過去簡體字的基礎讓自己很快适應了繁體字環境,不過一兩個月就會寫不少繁體字。然而這書法确實讓人頭疼。尹蘭沒有很多穿越女主角那樣從小有個愛國學,教寫字的爺爺,也沒有漢語言文學或者歷史學的大學專業背景,她對明末清初的認識,不過是看過當年講明史的某個暢銷書系列,以及陪爸爸看過幾集清史的科普節目而已。這寫字,也只有小學時候上的幾節必修的書法課而已,随手寫幾個字出來,雖然不能說不堪入目,卻也只是能認得,還算整齊而已。

如今這幾個月,經過自己每天的練習,從最初的筆畫開始,到如今能把每個字寫得端正有架子,已經是進步很大了。可惜的是,草原上少有書本,就是有,也是些民間看的傳奇、戲本,一時之間找不到可以臨摹的字帖,尹蘭現在能夠臨摹的只有範先生親字寫的字。

最初,因為很難在幾天之內找到齊全的四書五經,尹蘭并沒有相應的課本。好在範無憂也算是個秀才,基本功底非常紮實,拿起紙筆,不過幾日就把四書五經的原文寫了下來。這着實讓尹蘭心中感嘆科舉和八股取士的厲害!古人印刷技術不發達,時常靠抄書來複制書本,而八股取士以四書五經為範圍,熟練背出這些書的內容,是對應試者最基本的要求。好在尹蘭雖然不會背誦,卻也能大致講出不少原句的意思,讓範無憂很是歡喜。

“天下大行之道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範無憂一字一句慢慢念出,又問道:“這是《禮記》中對‘大同’的釋疑,哈日珠拉,你可能說說這其中的道理?”

這是近日的教習內容,尹蘭剛剛抄寫了二十遍。她心中暗道,這不就是中西方都有了理想社會的樣子嗎?就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而已。她慢慢道:“先生,這話是說,天下大道施行時,天下共有,選取賢者與有才者,講究信用和睦,因此人們不會只把自己的父母孩子當作父母孩子,老人得到贍養,青壯者能夠為國出力,幼小者能好好成長,鳏居寡居者、幼年喪父者、老年無子者、殘疾者、疾病者,都能得到供養;男子能有職業,女子能夠婚配,人們雖然厭惡抛棄財物者,卻也必會私藏,厭惡不努力勞動者,卻不是為謀取私利,這就是’大同’。”

範無憂贊許的點頭:“你說的很好,正是這個意思。”轉而又不乏憂慮道:“這樣的願望千年前就已有,只到如今也沒能實現。如今金兵正正邊關大肆燒殺,邊關百姓苦不堪言,哪裏來的’有所終’,’有所養’?我等有志之士,想投效朝廷,卻是無路可走啊!”

尹蘭心中一陣嘆息,她理解範無憂的這份擔憂,前陣子才剛傳來後金攻克沈陽的消息,她清楚知道這是明朝衰落,滿清崛起的一條血路,女真人和漢人之間多少年的矛盾和互相仇視,讓這個王朝的崛起給漢族人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她雖然如今穿越到蒙古格格身上,心中卻還是個十足的漢人。只是她知道事情的結局,更看的開而已,而這些身處其中的人,卻是不知道的。尹蘭不由想要出聲:“明廷如今內憂外患,自顧不暇,新皇帝尚只有十六歲,根基不穩,哪裏來的精力管這邊關戰事?”

範無憂扼腕嘆道:“哎,只這邊關的百姓,因戰事家破人亡,四處逃散,被金人俘虜的也生活凄慘,範某卻無能為力,空有一腔報國情,若不是得格格賞識,只怕也早已客死他鄉。”

尹蘭聽了這話,一時無語。轉頭瞥見桌上那大大的“大同”二字,墨跡未幹,墨香怡人,心中不由一動:“今日先生教我何為大同,我想起一個成語叫‘大同小異’,不知先生是否能解說一二?”

範無憂看了眼前這個年幼卻聰慧的女孩一眼,雖不知道她要說什麽,倒也細細解答:“這本是出自莊子的’大同而與小異,此謂之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謂之大同異’。莊子這句話中哲理深刻,如今這詞主要說大體上相同,在細小方面略有差異。”

尹蘭微微一笑道:“先生,學生拙見,卻要借這‘大同小異’來說說現今局勢。”

Advertisement

範無憂一臉詫異,等待着尹蘭的下文。

“依我之見,當今天下,大金、蒙古、大明三者并存,這女真人、蒙古人和漢人,種族不同,語言、文化、生活習性上有所差別,此乃’異’;而這三族百姓都是人,普通人的追求無非是吃飽穿暖,不一定要高房廣廈,卻也想能遮風避雨,能生活安定,此乃’同’。漢人都道那女真人蒙古人如強盜,時時搶掠邊關百姓,邊關百姓苦不堪言,卻沒想為何要去做拿燒殺搶掠之事。其實很簡單,不過是北方苦寒,農耕不發達,人民溫飽問題難以解決,而漢人占據中原富庶之地,緊守邊關,絲毫不給關外百姓生存機會,這些外族人無法,只好年年用武力強取。”

尹蘭見範無憂眉頭微蹙,一臉若有所思的樣子,頓了頓,繼續道:“況且大明這些年來內政混亂,才給了大金可趁之機,這些都是自食其果,也是缺少明主的表現。若是按照那’大同’的要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那剛剛故去不久,三十年不上朝的萬歷皇帝,豈不是早該退位讓賢了?”

範無憂似要反駁她随意議論天家帝王,卻一時無語。尹蘭繼續道:“自古就有成王敗寇,更有良禽擇木而栖的說法,朝代更疊早也不是什麽罕見之事,先生一定明白大明已走到末路。雖說漢人講究氣節講究傲骨,就如文天祥說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然而這樣就一定适合嗎?”

範無憂緩緩道:“為民族大義犧牲,舍生忘死,難道不好?”

尹蘭搖搖頭:“當然是好的,值得人們敬重、記住的,然而并非是最合适的。拼死抵抗是一種自我犧牲,成就了自己身後名聲,也給別人精神信念。然而說到底,同是活在華夏大地,各個民族難道不都向往’大同’嗎?為什麽不能和睦相處而互相輕視敵對呢?”

“可是這其中的恩怨矛盾由來已久,豈是旦夕之間就能改變的?”

尹蘭點頭:“正是因為短時間無法改變,才需要更多人努力。後金剛剛打下遼東大片土地,不少漢人投效,這其中雖然大部分都是貪生怕死之輩,卻也一定有為了施展抱負,為了讓其他無辜百姓少受無妄之災而希望影響後金的人。我相信漢家文化寬容廣博,不容小觑,對其他民族潛移默化影響下一定能有所成效。而這種放下名聲,甘受唾罵也堅持一心為民的精神實在值得敬佩。那’大同’,并非是漢人一家的大同,而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大同’,求同而存異。”

範無憂被這聞所未聞的話語強烈震撼,一時呆在原地無法反應。自己身為名臣之後,出身地方大族,從小心系天下,見識過不少英雄豪傑,卻從未有人有這樣的胸懷和見識,如今從一個剛滿十三歲的丫頭嘴裏說出來,真是讓自己震驚又慚愧。

尹蘭小心的觀察着範無憂,見他恍惚愣神,又是欣喜又是慚愧的樣子,心知自己的話對他一定有所觸動。自己并不期望一次就能讓他完全改變成見,只求滿滿讓他減少漢人至高無上而蔑視他族的看法。正想着,就見範無憂猛的站起身,眼中精光四射,充滿茅塞頓開的喜悅和對未來的希望道:“好個‘求同存異’!枉我讀書二十載,卻也沒能放下負累,看透這道理!名節,尊嚴,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大丈夫不乘匹夫之勇,當能屈能伸,順應時勢!”

他不停來回踱步,只把一旁聽得一頭霧水的阿娜日看得莫名其妙,滿臉詫異。

“過去我只道金人實在可恨,傷我百姓搶我土地,卻從沒想過漢人也踩踏着金人的尊嚴和利益,更沒想過我大明朝綱敗壞,這邊關憂患早就無藥可醫,一切努力與頑抗都不過為日後埋下更大的仇恨和災禍!天下的百姓才是最該保護的!”

尹蘭看着範無憂激動的來回走的樣子,心中既好笑又驚訝。原以為他從小受儒家思想影響,又看他之前表現的寧折不彎的樣子,觀念應該根深蒂固很難改變,卻沒想到他如此快的就轉變了想法,可見他很有主見,且行事果決,是個能成大事的,不禁對他更佩服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