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後記

後記

到這裏,可惜梧桐這一篇就徹底結束了。

多寫這一篇後記其實沒什麽道理,只是這一篇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用情用心,故而有一些話,不吐不快。索性随性提筆,想到哪說到哪。

可惜梧桐自開篇到結束,包括番外,大概有個三四周的時間,兩萬字左右。篇幅不長,用進去的時間不可謂短,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在了這一篇上。構思,查找資料,落筆……真正意識到它的不同,是我忽然發現,我自己回頭再讀這篇時,竟然被它觸動了。

以及其他親友在讀這篇時,一致認為,比起我從前寫的東西,可惜梧桐更為打動他們。

想了想,大概是因為我真的很愛他們中的每一個,而人世崎岖,春秋莫測,那些遺憾又圓滿又真實。一切應該是真的發生的事,我只是一個轉述者。

簡而言之,它有了生命。

這一篇的開頭其實是偶然間看到對“庭中有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中包含的生與死和枯與榮的解讀,恰巧那時候和同學說起慕容沖與苻堅的梧桐樹,她說你寫個文吧,就種梧桐。

那就種一棵梧桐。

梧桐的意象太過豐富。只這一個詞,我腦海中立馬就有了可惜梧桐的雛形。接着思路很順暢地一個接一個,好像這個故事的确是實實在在地存在着,我只是看到它,然後記錄下來。

朋友說我整篇的感情表達過于含蓄。但我自我定位,這本身就是一篇中國文化元素極重的文,它的情感表達,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審美意趣——筆澹而情濃。

沒有大悲大喜,只是盡人事聽天命,樹猶如此。

我試圖在裏面表達一些中華文化的精神,只是可惜還有些稚嫩。比如士大夫兼濟天下的情懷,比如自古以來仕與隐的矛盾關系,比如家國當前,比如知己唱和。愛情,友情,親情,自我生命的追尋……自嘆筆力拙淺,無法一一盡訴。

加上那一篇注,也是因為,我想這些才是這篇文章裏最靈魂的東西。是我們傳承已久的文化和精神。

我是一個很喜歡在文章中前後照應埋線索的人,具體有那些不在這裏一一論述。只說其中一些,比如桐花各自飄落早早隐喻方凝與崔毓的結局,比如方凝從質問何罪之有到最後尋求到我們都無罪的解脫……一切,皆是昨日之因,今日之果。

說說這篇文章裏的人物。

我個人最偏愛的是陳放。我并不能認同他的理念,但确實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身上有一種血與風霜,敢向天怒的狠勁兒。陳放不是一個被天公偏愛的人,所以我更欣賞他不屈反抗的精神。

我個人的志向理想投影應當是崔毓。端方君子,如琢如磨。他的道與行,都是我所希冀達到的目标。而崔毓身上“好似不知痛”的隐忍,讓我對于他更多幾分敬佩和心疼。

方凝是最合适的講述者。她幾乎歷經了這個故事的全部過程,在其中充分地體驗過愛與各種情感。以及,正如我一位朋友所說,她是所有人當中最為純粹的一個,她的道從來沒有崩塌。

姜元的身上凝聚了所有的遺憾。最熱烈的少年在最熱烈的年紀離開了,沒有來得及看到他們的太平。他兌現了自己将軍的承諾,他永遠是袁昶最好的将軍。

袁昶其實是最為複雜的一個人,以至于我無法去詳盡地描述他,甚至也不能想象他的經歷。到底是希望天下太平,還是只是問鼎中原的野心?他分不清,或者說,二者本就不能分清。在沒有開始寫之前,我便莫名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他或許對方凝有一種極其微妙的感情。以及他與自己父親的關系,也是他本人諱莫如深的部分。個中究竟怎樣,我無力窺探。只能點到為止,留待他自己回答。

故事結束了。

我本人真誠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它,喜歡它,被它所觸動。也許它會永遠寂寂無名,看過的人不過寥寥。也許它有朝一日也能被大衆更多地認可,給更多的人帶去感動。

我盡人事,将一切交給時間。

總歸是,人生幾何,須臾而過。幾十餘年,總成一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