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第101章

一說海底可能存在一條鵝卵石鋪成的甬道, 楚孑就來了精神。

古人經常迷信求神,也想象着自己能羽化而登仙,就連君王将相也不例外。

秦朝當時比較流行的一個說法是“海裏有三山”, 即海上三神山,神仙居住的地方。

《史記·秦始皇本紀》就有這段記載:

“齊人徐福等上書, 言海中有三神山, 名曰蓬萊、方丈、瀛洲。”

徐福這個人大家也都很熟悉了, 基本上秦始皇幹出的那些神神道道的事都和他有關系。

但稍微了解一些我國地理的人都知道, 我國的遼東、膠東這些地區外面的島嶼是不多的, 更遑論有山了。

專家猜測, 這三山說的最靠譜的地方就是如今的臺灣省了,可惜臺灣省也沒有什麽标志性的高山。

所以不能怪秦始皇沒找到三山,就連現世的考古學家和地理學家們也都沒找到呢。

但姜女石卻正好是三塊。

會不會秦始皇找不到三山,就決定找個平替,用姜女石的三塊來代替了?

不能說沒有這種可能。

其實距離發現這裏的遺址已經過去很久了, 但是因為我國的水下考古事業一直沒有得到發展,所以就擱置了。

別說水下考古了, 就連地面上的考古也是困難重重。

當時上頭叫停隔壁的開發工程都費了不少周折。

試想一下, 一個開發工程少說也要投進去幾千萬上億, 卻因為挖出了一塊夔紋瓦當而叫停,如果你是地産開發商,你也不樂意。

華國考古确實面臨諸多困境與局限,但地面上的考古還是有價值的,至少摸清了此處遺址群的一些基本特征。

因為之前的建築工程對位于石碑地西側的黑山頭遺址造成了破壞,所以先對黑山頭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沿着夯土臺下挖,竟然發現了保存良好的柱礎石, 還發現了一個用磚石壘砌垂直向下一米的窖井。

而且還發現了黑山頭遺址的房間都是由兩個房間、兩個房間組成的相連的建築群。

這些房間裏面,有的是一口井,有的是圓坑。

這樣的組合在古代被稱為“一井一窖”,所以專家們推測這個建築主要是儲物的,很可能是食物之類的。

沒有生活物品,卻需要儲藏這麽多食物,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是為了祭祀什麽貢品而準備的。

而位于石碑地遺址東側的是止錨灣遺址,裏面則是能見到擺放家具、器皿的痕跡。

也像是為了祭祀活動而籌備所用的。

黑山頭遺址、石碑地遺址、止錨灣遺址,由西向東沿着海岸線排列,以中間正對着姜女石的石碑地遺址對稱,正好符合秦漢時期常見的“一宮兩闕”的建築排列。

黑山頭遺址和止錨灣遺址都比石碑地遺址小一些,就像是兩個闕樓一樣。

這也讓考古學家更堅定了,石碑地遺址前面的海域,就是這次水下考古工作的重點。

“那條海底甬道大家都已經聽村民說過很多次了,”秦铎一邊帶着楚孑往海灘走去,一邊對楚孑解釋道,“但是因為水下考古最近才剛剛發展起來,所以只能現在才來看看了。”

說着,二人也走到了海邊,登上了用石頭砌成的一個小小的碼頭。

前面圍着十幾個人,還有另外二十幾個人正在分別向兩艘快艇上登去。

秦铎很自然地和他們打了招呼,并将楚孑和屠銮教授介紹給了一會要負責水下考古工作的領隊,何世達先生。

何世達原本是武警,負責海岸巡邏,也是機緣巧合才加入了考古學這個大家庭,算得上是華國最先開始了解水下考古的人。

他皮膚黝黑,中等身材,堅毅的面龐看着就有種說不上來的靠譜。

“你好啊,小楚,”何世達握了握楚孑的手,也沒多說什麽,“暈不暈船,要和我們一起出海嗎?”

楚孑當即搖搖頭:“不暈船,我出海!”

何世達見楚孑答應的這麽爽快,哈哈一笑,用寬大的手掌拍了拍楚孑的後背,“好啊,年輕人,有闖勁兒!”

秦铎也笑:“何領隊一定要帶上小楚,我們在挖海昏侯墓的時候這小子簡直像一個吉祥物一樣,到哪旺哪。”

“哈哈哈哈,”何領隊笑得更開心了,“要是小楚會潛水就好了,我們可以一起下去。”

“我會!”楚孑秒答。

“真的?”何領隊一臉驚訝,“會潛水的人可不多啊。”

楚孑點了點頭:“我真會。”

其實他之前也不會,全是剛剛聊天的時候在系統裏學的。

有些機會,絕對不能看到它們在眼前溜走。

“今天風和日麗,海面也十分平靜,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危險,”何領隊想了一會,“你要是會潛水可以一起下去,跟在我們後面看看就行。”

“沒問題。”楚孑滿口答應。

何領隊這就把楚孑帶上了船。

秦铎面露擔憂:“行不行啊,不行別勉強,潛水這事也不是說來就來的啊……”

何領隊點頭:“嗯,我看他要不行就把他送上來,凡事都有第一次嘛。”

能做水下考古的人本來就不多,年輕人就更少,因此何領隊看到一個好苗子也不想錯過。

更何況,楚孑這小子看上去很沉穩,也不緊張,感覺也不像是在說謊。

秦铎又跟一衆隊員都打好招呼,然後轉過頭,又跟另一船的隊員都說多多照顧。

要不是年齡看着不太合是,還以為秦铎是楚孑的家長呢。

囑咐完一通,秦铎這才回頭,和岸上的專家也打招呼。

但他忽然見到了一位女士,整個人愣了一下。

這位女士大約四五十歲,個子不高,一直安安靜靜地站在人群裏,看上去并不起眼,束着利落的短發,眼神卻很是銳利。

她一直就帶着一點微笑,站在那裏。

楚孑也捕捉到了秦铎這一點微妙的卡頓,看向他們。

不料那個女士上前,大大方方地和秦铎打招呼:“我是鸠山美和子。”

然後,她走到了屠銮教授面前,伸出一只手,“好久不見,你們叫我萬怡也可以。”

她的中文絲毫沒有口音。

屠銮教授卻并不驚奇,只是伸出手:“幸會。”

二人一時無話,只是靜靜地看着彼此。

何領隊看場面有些尬住了,主動開口介紹道:“鸠山美和子女士和鸠山直人先生是來自霓虹國早稻田大學的專家學者,二人都可以講中文,協助我們的水下考古工作。”

楚孑方才明白為何會有兩個霓虹國的人出現在這裏。

要說水下考古的專業程度,在東亞地區,霓虹國可能算得上是最強的。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們做水下考古做的最多,發現成果也最大,華國水下考古的發展也少不了多和別人家偷師學藝,在1987-1990年之間,幾乎都是通過派人出國學習和與外國水下考古研究機構合作的方式,才培訓出了一批水下考古專業人員。

何領隊也是當時出國學習的人之一。

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以及工作強度的問題,如今整個華國還可以進行水下考古作業的人員一共也只有50位左右。

目前在這兩艘船上的20來位,已經算得上是半壁江山了。

怪不得船上還有些武警随行保衛,可以說每一位都是國寶級的人物了。

不過,楚孑雖然明白這兩位霓虹國學者出現的意義,卻不明白二人和屠銮教授之間這種微妙氣場是怎麽回事。

他驀地想起在來這的飛機之前,屠教授對他問關于以前到底發生過什麽的回答——

“你很快就知道了。”

會和這兩位學者有關嗎?

楚孑在心底打上了一個小小的問號。

“我們二人由于國籍問題不能和大家一起潛水了,”鸠山美和子說道,“相信大家按照計劃行事,一定會有所發現。”

等她說完這些話,那點奇怪的氣氛才算被打破,一衆人馬該檢查裝備的檢查裝備,該登船的登船。

楚孑也收斂了思緒,将注意力集中在一會兒的潛水上面。

兩艘快艇相繼出海,楚孑他們的這一艘其實也并沒有開很遠,大約一分鐘就停下了。

另一艘快艇則是開到了姜女石附近才停下。

等船停穩後,何領隊一聲令下,要下水的工作人員就換上了潛水服。

他本來還想幫幫楚孑,但楚孑自己熟練地穿衣服,便也沒上手,等楚孑穿好了衣服,才幫他檢查還有沒有疏漏。

楚孑背上了氧氣瓶,一切準備就緒。

“位置差不多了,我們就在這裏下去吧,按計劃三人一小組,楚孑跟着我,”何領隊做了最後的吩咐,“咱們這次的目的,是從東西南三個方向探查甬道的情況,都清楚吧?”

“清楚。”一衆隊員回答道。

“好,下水。”何領隊言簡意赅。

随着幾聲清澈的“噗通”,隊員們像是下餃子一樣進入了水底。

楚孑也不例外,照着之前系統裏學的樣子翻身下海。

幸虧系統提前解鎖了實踐功能,他經過了多次練習,也算沒有露怯。

但水下的情況比他想象的還要奇怪。

首先就是現在已經是秋天了,其實海水還是比較冷的,這件潛水服雖然有一定的保暖功能,但并不能完全抵禦寒冷。

其次就是能見度的問題。

雖然在海面上看海水還算清澈,但潛到四五米之下以後,光線就比較昏暗了,他們只能打開頭戴的燈,才能勉強看到自己面前幾米的距離。

而且楚孑還有點迷失方向。

幸虧何領隊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跟着自己,楚孑這才不算走丢。

等他們終于潛到水底,也就是十米左右深度的時候,楚孑其實覺得自己的耳朵已經有點不舒服了。

但待他看清眼前的場景之後,難受的感覺瞬間煙消雲散……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