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第102章

很多白色的石塊平靜地躺在水底。

石塊大多都是方形, 顯然有人工雕刻的痕跡,而它們的擺放也十分規矩,幾乎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圍欄模樣。

看到楚孑停下了, 何隊長和另一位潛水考古人員老高也迅速向他靠攏。

三人一起盯着這一片石頭看了半晌,終于确定, 這就是他們要找的“古怪”。

它們每兩塊之間相隔了大概五米左右, 中間的就應該是那條“飛升之路”了。

可惜, 等他們再下潛一些, 看清海底的情況時, 并沒有發現那所謂的可以通天的鵝卵石路, 只有零星幾塊鵝卵石,散布在海底。

楚孑猜測,一來,這裏距離海岸比較近

,海水也沒那麽深, 可能是在潮汐運動的裹挾之下,将本就比較輕的鵝卵石推向了別處。

二來, 之前有很多村民見過鵝卵石的路, 很難确保他們不會将這些鵝卵石撿走。

但能發現這些像是“圍欄”一樣的大石塊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老高趕緊掏出尺子在水下測量起這些石塊的大小, 又用電子經緯儀測量了此處的位置、溫度、海水流速等等信息,然後将這些用太空筆記錄在了專業的pvc材質的書寫板上。

而何隊長就忙着那水下相機對這裏進行拍照,也輔助着老高進行測量之類的。

這樣以來楚孑就成了閑人了,給何隊長打了個手勢,就在附近游蕩起來。

雖然他很努力地在搜尋着附近的蛛絲馬跡,但很遺憾, 并沒有什麽收獲。

不過,潛水的感覺真的很奇妙。

就像是飛起來了一樣。

他的身體很快适應了水下的壓力, 游動愈發游刃有餘。

不時有些叫不出名字的小魚從他身旁經過,水底還有不少礁石,裏面都住着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

楚孑方才意識到,其實這個世界,也是這些動物的。

人類在興衰榮辱,交替不停的幾千年之中,這些動物也在地球的這些角落裏生存繁衍,經歷一次又一次的輪回。

如果用帶有一些宗教意味的說法,那麽可能在某一世,我們會變成它們,在另一世,他們也會變成我們。

楚孑看到有兩只褐色的小魚在前後腳的互相追趕、驅逐,直到一只小魚落荒而逃,游向遠方深不見底的海水之中方才結束這場争鬥。

獲勝的小魚耀武揚威地游了一圈,才停在礁石處休息。

楚孑看到了它身上的傷口,新舊疊加。

是在争奪領地嗎?

它們也有種族、也有鬥争、也要對抗環境啊。

如果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或許它們和我們人類并沒有什麽不同。

秦始皇當年結束了多年的戰國紛争,建立起帝國霸業,東巡之時,望着這些碣石,可曾想過之後大廈傾頹、王朝覆滅的樣子?

應該……不會吧?

這想法就像是一根極細極輕的針,直直紮進了楚孑的腦海之中,讓他忽然想起了些什麽。

彼時的秦始皇正當壯年,壯志已酬,如同一只剛剛獲勝的猛獸。

他最需要的是什麽?

難道是修仙嗎?

楚孑忽然對這條“登仙之路”有了一點不同的看法。

很快,何隊長和老高結束了工作,三人再在周圍探索了片刻,沒有什麽實質性的發現,便上潛,回到了快艇之上。

一次水下考古的探索時間大約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許多隊員也陸續回到了艇上,小艇很快就帶着隊員們回到了岸上,大家換好衣服之後,交流起各自的收獲。

除了确定有一條通向碣石的甬道之外,距離礁石比較近的組員還稱在海中三塊礁石的底部,有一個石頭堆砌而成的地基。

衆人猜測,這很有可能這是一個觀景臺。

這讓楚孑心中的更加确信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楚孑想了片刻,對何隊長說道:“我們能不能去黑山頭和止錨灣遺址前面也進行兩次水下考古?”

何隊長愣了一下:“為什麽?”

楚孑說:“我懷疑那兩片遺址對着的地方也有海底甬道。”

“是嗎?”何隊長不确信道,“怎麽懷疑出來的?”

楚孑看了自家屠教授一眼,笑道:“因為考古學需要有些想象力。”

……

在接下來的一周裏,何隊長又帶着大家進行了兩次水下考古的勘探工作。

結果正如楚孑所說,在石碑地遺址東側的黑山頭遺址前海域的底部,也發現了一條甬道。

而在石碑地西側的止錨灣遺址前海域,也發現了甬道。

這兩條甬道上的鵝卵石更多一些,顯然是之前沒被村民發現過。

“神了,”何隊長看着潛水技術更加精湛的楚孑,忍不住贊嘆,“你小子真是神了,這都猜得出來。”

而更神的,是在這兩條甬道的盡頭,還發現了兩塊沉沒在水底的碣石。

東側黑山頭遺址甬道盡頭的叫作龍門石,西側止錨灣的則被稱為了紅石崖(ai2)。

這樣以來,整個海灣的布局就很清晰明了了。

三個遺址對着三塊碣石,正好就是一宮雙闕的樣子。

不可不謂是一種人工美和自然美的極佳融合。

而三處碣石都有觀景臺的發現讓考古學家紛紛推翻了之前說這是為了登仙而修建甬道的說法。

畢竟就算始皇帝再求仙心切,也不太可能認為彼此間距離不過幾百米的三組礁石會是三座仙山。

那會是什麽呢?

而楚孑一早準備出了平面圖,簡單的連上了幾條線。

從平面來看,這就是秦始皇的行宮俯瞰着大海,似乎在和大海相擁,而三個宮殿前甬道的盡頭是礁石,鏈接起來構成一道“防線”,與海洋融為一體。

“這造型……”秦铎橫看豎看,都覺得似乎有點眼熟,“像是漢代建築中的一個結構诶……”

楚孑點頭,看向諸位老師:“這像不像是一道門闕?”

門闕即是塔樓狀建築,置于道路兩旁作為城池入口的标志。

而如果把礁石看作是塔樓的話,這看上去倒真很像是所謂的門闕。

但在海上建設門闕……

那只有一個可能了。

一衆專家已經明白了楚孑的意思。

一位專家說道:“根據《史記》和《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要擇地做東國門,過去認為從鹹陽一直向東就是連雲港,連雲港那邊也有類似的立石之類的,但是規模氣勢遠沒有這個宏大……”

另一位地質學專家也幫忙補充:“這裏再往東就是北戴河的金山嘴,也有比較大規模的建築群,雖然那裏比黑山頭和止錨灣要大,也是發現了夔紋瓦當,有宮殿群,但比石碑地遺址要小得多。”

二位專家說着,就在圖紙上繪制起來,一切就看上去非常明了了。

“所以就是離這裏50公裏以內都有宮殿群,”秦铎驚訝道,“如果離遠看,确實将整個秦朝的版圖都包裹其中了……”

專家們沿着這個思路,又讨論了一會,終于确定,這是一個極具想象力的答案——

渤海的兩個角,即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中間框出了一大片海域,而在這片海域上有這三組礁石,整體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門庭”。

秦始皇也許就是這樣,把整個渤海看做門庭,而在這門庭之後的,就是整個秦國的江山。

那三塊礁石不是別的,正是國門所在。

這才是秦朝大帝國的象征!

而前方還在探查姜女石的小組很快傳回了報告,他們認為三塊姜女石中,位于南邊的兩塊石頭确實有一塊有根,有一塊沒根,很可能原本是一塊的。

在《水經注》中也有“碣石門”的相關記載。

既然原來叫“門”,那麽整個姜女石有兩塊石頭看上去更為合理一些。

這個答案也就更加确定了。

秦始皇東巡,決定将此處作為東國門,才在此修了三條路,通向這三組礁石。

根本不是為了什麽求仙,純粹是為了彰顯國威罷了!

雖然,選擇哭倒長城的姜女石作為秦國的東國門,不免讓人覺得有些諷刺。

但姜女石遺址與渤海口遙遙相望,又在整個國家的最東側,的确是唯一具有國門性質的紀念性物體。

孟姜女絕對想不到,自己死後化作的礁石竟成了秦國興盛的象征與歷史見證,以示秦朝大一統的目的。

不過,這才是更符合當時秦始皇完成統一霸業之後,更符合他心境的答案!

将這一切想清之後,楚孑不免又開始覺得心中五味雜陳起來。

百年戰争,民不聊生。

可如果沒有那些戰争,華國不會迎來統一的局面。

但即使是這樣,即使戰争有它“正确”和“有益”的一面,在戰争勝利之後,又興費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國門旁的行宮,只為了彰顯國威,又是對的嗎?

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是是非非,都已經伴随着數以萬計的民衆,湮沒在歷史的紅塵之中了。

有些人看歷史,總習慣代入君王将相的視角,揮斥方遒。

而楚孑看歷史,總會代入平民的視角,總覺得難過。

“考古學家的工作不是來判斷古人的是非的,”屠銮教授忽然低聲說道,“我們做的只能是還原歷史,僅此而已。”

楚孑忽然回過神,猛地擡眸,撞上了屠教授帶着幾分關切的眼神。

他沒想到屠教授一直在看着自己。

但屠教授很快別過了視線,讓楚孑總覺得自己可能是想多了。

“華國人總是這樣,沉湎于歷史當中,”鸠山女士在旁邊忽然說道,“放眼于未來,不是更有用嗎?”

楚孑聽完這話,沒有說什麽。

屠銮教授卻幾不可見地搖了搖頭。

二人之間總是有這樣微妙的氣場。

但幸好,即使是水下考古的工作,也非常繁忙。

楚孑又跟着何領隊出了幾次海,投入工作之後,就沒時間思來想去了。

而平靜卻繁忙的日子,卻總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被打破。

這天,陰沉沉的,楚孑跟着何隊長他們照例出海,想去姜女石更遠處看看。

不料,駕駛船只的武警忽然緊急停船,引得一衆考古人員驚呼。

何隊長忙問:“怎麽了?”

武警同志朝前一指:“那邊有一艘民船。”

衆人看去,只見層疊的霧氣遠端,有一艘船正在打撈着什麽。

也幸虧武警同志眼神銳利,不然還真的沒法發現。

“這個季節也不是漁期啊,”何隊長不解道,“就算是漁期,也不至于在這裏撈東西吧。”

“嗯,”武警同志點點頭,“其實前一陣,我們聽邊防支隊派出所說,他們收到線報,有漁船在轄區海域非法打撈文物。”

“沒想到今天,讓我們趕上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