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陸弛,出來喝一杯吧

第14章 陸弛,出來喝一杯吧

陸弛靠在沙發上看着周晏禮,他眨眨眼睛,“噢”了一聲,說:“你最近狀态很不錯嘛。”

周晏禮沒吱聲,只微微點了下頭。兩個人沒再言語,沉默了許久後,陸弛掏出手機,一邊點開方圓的對話框,一邊對周晏禮說道:“我讓方圓去711買兩份盒飯,今天不去食堂了,陪你吃個午飯吧。”

周晏禮嘴唇翕動,他還未張口,陸弛就看穿了他拒絕的意味。

“你先去吃吧,我一會兒還有個會。”

陸弛點了下頭,旋即起身,推開門的剎那突然看到于葉朝這邊走來。他愣了一秒鐘,跟于葉打了個招呼。他心裏沒什麽起伏,只是走到自己辦公室門前擰動門把手的時候,不經意稍稍轉了下頭。

他看到于葉消失在了周晏禮的門前。

原來周晏禮是與于葉有會。不過這也稀疏平常。于葉如今一手抓起了微瑞的市場與銷售,又為微瑞帶來了無法估量的渠道價值,周晏禮自然要重視他。

不止是周晏禮,整個公司都必得重視于葉這個二把手。

晚上回到家,陸弛簡單做了兩個小炒。一整頓飯周晏禮都表現得很沉默,陸弛幾次與他說話,卻只得到幾個單音節的“嗯”,他看上去興致很差,只不停地盯着手機,時不時發兩條消息。

陸弛不再打擾周晏禮的工作,亦不與他計較,吃完飯後,他将鍋碗瓢盆收拾好後,就急匆匆地收拾起周晏禮的行李。

零點時分,周晏禮還在書房中對着筆記本敲敲打打。陸弛端了杯溫水,推門走進來,坐在他身邊,說:“明天還要趕飛機,快休息吧。”

周晏禮接過陸弛手中的水,喝了半杯後,他看到電腦屏幕中,右下角的對話框在不斷閃動。周晏禮眼神頓了一下,而後搖搖頭說:“還有點東西要看,你困了就先睡。”

陸弛站起身來,拍了一下他的肩頭,說:“別太累了。”

翌日一早,陸弛醒來時,周晏禮已經不在了。他茫然地拿起手機,卻發現自己定好的鬧鐘竟被周晏禮取消了。打開微信後,看到來自周晏禮的未讀信息:“有司機來接,我先走了,你安心休息。”

陸弛扯了一下窗簾,秋日的朝陽盡數傾灑。他半眯着眼睛,這時間雖錯過了送機,可上班又太早。他睡不着,又實是百無聊賴,不得不承認自己心裏空空落落。這五年多以來,他與周晏禮幾乎沒有分離過。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他們向來是一體的。

Advertisement

這有好有壞,他也分不明白。

因為周晏禮不在的緣故,陸弛懶得做早餐,難得吃了一頓小區門口早餐攤。他弓着身子坐在路邊的馬紮上,舀了口碗中的豆漿,又夾起油條往嘴裏一塞,一股陌生的油膩撲鼻而來,他堪堪咬了一口,就将油條整根泡進豆漿中,到最後也只吃了一半。包子聞着噴香,咬一口卻全是面,餡兒裏幾乎都是肥肉,像是在油中泡了幾年。

開車上班的路上,陸弛才覺得好笑。住在這裏這麽多年,每天過去又過來,只眼瞅着這早餐攤開得紅火,不知多少次都想吃一頓嘗嘗。只不過為了照顧周晏禮,他竟從沒有機會吃上一次。如今總算嘗到了這家的油條豆漿,才發現油油膩膩的根本吃不下。

最近這段時間,陸弛的工作不算繁忙,既沒有什麽要緊的會議,也沒什麽重要的決策要做。下午時,他收到了姜佚明的邀約,說是想與他倆一起出來聚一聚。

姜佚明是微瑞的投資人,也是目前的第二大股東。早年,若非有姜佚明的支持,他倆非但不可能将微瑞做起來,反而稍不留神,就會面臨萬劫不複的結局:不但多年的積蓄毀于一旦,還将背負幾百萬的債務。

當初,周晏禮在泰元的老幹部病房蹉跎一年後,終于決心離開。他作為臨床合作專家加入了一家專注于骨科植入耗材的小型公司——方艾醫療。

那時候的周晏禮深知骨科植入器械市場規模龐大,更了解骨科植入器械所面臨的價格高昂、國産替代率低下的問題。他帶着十足的誠信與情懷,希望借助方艾醫療之力,打破目前國産骨科植入耗材市場的困境。

當初的方艾醫療,不過是家年營收不足一億,利潤不到兩千萬的小型企業,雖在骨科植入物行業小有名氣,但一貫只專注于技術難度和專業壁壘最低的創傷類骨科植入物。

在加入方艾醫療前,周晏禮曾與方艾的老板張旭聊過幾次,張旭對他的經歷很感興趣,而他在得知張旭所帶領的團隊剛剛申請了有關關節類骨科植入物的國家經費後,幾乎是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加入方艾。

然而,入職以後,周晏禮發現很多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樣簡單。張旭雖在一開始表現出了對研發關節植入物的極大熱忱,但實際上關節事業部成立後,張旭既不肯花費精力,也不肯掏錢。

周晏禮幾次三番的提請,張旭終于将公司裏的幾個剛剛入職的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劃給了關節事業部,這些人幾乎都是應屆生,只有理論基礎,卻缺乏實踐經驗。而對于研發設備、研發耗材的采購,方艾總部也總是一拖再拖。

周晏禮将自己面臨的困境告訴了陸弛。周晏禮在加入方艾之前,既未曾與企業主接觸過,也不懂企業管理中的彎彎繞繞,而陸弛做審計的這些年卻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所以陸弛一聽就明白過來,所謂的關節事業部,不過是方艾騙取國家經費的手段,能做出名堂最好,做不出張旭也不在乎。

身為方艾醫療的老板,張旭要的是穩紮穩打,提升方艾在創傷類植入物中的市場占有率,而絕非科研創新。他願意花一點點的錢養着這支團隊,但只是一點點,再多就不肯了。

正如陸弛猜想的那樣,随着時間的推進,張旭對關節事業部徹底喪失了耐性。本就不多的研發人員被一個個調離崗位,到最後,整個團隊加上實習生只剩下了區區五人。

周晏禮找過張旭無數次,可得到的只有敷衍,兩人矛盾愈發激化,慢慢竟到了相看兩厭的地步。

最後,張旭半開玩笑地說,既然你這麽想做關節植入物,那不如你把關節事業部買下來,設備有了,員工也是現成的,以後你做老板,自負盈虧。

張旭這話說的七分玩笑三分試探。他早看出周晏禮的脾性與常人不同,自然不相信他做得了老板、做得成老板,可研發設備已經買了,人員也已經聘請了,就算要遣散,也是筆不小的花銷,若是周晏禮真肯當這個冤大頭,他倒也不虧。

周晏禮沉默了。誠如張旭所想,他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要創業當老板。于是,周晏禮铩羽而歸。他準備好簡歷,打算換家公司,繼續做自己的人工關節。

陸弛看周晏禮郁郁不得志,心中也憋悶不已。他從一開始就不相信那些個腦滿腸肥的民營企業主會去追求打破國外技術壁壘的問題,更不相信他們會真正重視研發創新。就算周晏禮再換十家公司,結果也是一樣的。

于是,陸弛問他,你是不是真的很想做這件事。

周晏禮點了點頭。他是個情緒極為內斂的人,這些年中,除了對陸弛以外,唯有對這份事業他表現出了誠摯的熱情。

陸弛想了一會兒,他笑笑說,那我們就把方艾的關節事業部買下來吧,不過具體的事情要我來跟張旭談。

陸弛不懂骨科介入物,更不懂研發,但他懂估價,懂價值,更懂人性。張旭留着關節事業部,也不過是個費用中心,既無盈利的可能,也不能帶來什麽價值,對張旭而言,這就是個燙手山芋。只要摸清這一點,不愁價格壓不下來。

陸弛拿出了他與周晏禮二人全部積蓄,外加一百萬的經營貸,以買廢品的價格接手了方艾的關節事業部,成立了微瑞公司。

微瑞的開局只有五個員工、兩個老板,外加一百萬年利率百分之六的經營貸。

周晏禮雇不起技術專家,凡事只能親力親為。他雖是醫學博士,但只會使用材料,卻不知如何設計、制造材料,所有的東西幾乎都是從頭學習。他帶着幾個員工沒日沒夜的讀文獻、做研究,當時的微瑞雖是個草臺班子,但所有人心裏都憋着一口氣,那就是中國人一定不比外國人差,別人能做得出來的,他們也一定行。

而陸弛則包攬了財務、人事、行政、采購的工作,一邊拉關系找貸款維系公司的運營,一邊到處找找投資人。那時候,陸弛每天早晨一睜開眼,腦子裏就是六個點的年化利率與一個月十幾萬的用工成本。

醫療科技公司的燒錢速度是外行無法想象的,而銀行又對這種剛剛起步的小公司抱有極度的不信任。那段時間,陸弛不知拜見了多少的信貸主管,拜托了多少的行長,卻無一家銀行肯放貸給他們,最艱難的時候,連交給方艾的房租和電費都是陸弛從好幾張存折中湊出來的,真當是到了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境地。

他們就這樣維系了半年的時間,陸弛與周晏禮終于遇到了一個願意給他們一個機會的投資人:景明醫療投資的老板姜佚明。

姜佚明也是學醫出身,只不過一早就轉了行——他研究生一畢業就進了基金公司,先是做醫藥領域的行業研究,兩年後開始做大健康領域的基金經理,賺得盆滿缽滿後急流勇退,自己開了家投資機構,專做醫療企業的投資孵化。

得到姜佚明的投資後,微瑞的處境大大改善,他們搬出了方艾醫療,入駐了産業園區,從此有了自己的辦公室與車間。他們不斷招兵買馬,從跨國巨頭的員工到海外名校的應屆生,從五個人變成五十個、五百個……

又過了整整一年,微瑞研發出了第一代産品。微瑞成立的第三年,他們的人工髋關節、人工膝關節、人工肩關節、人工肘關節均實現量産。微瑞的經營終于走向正軌。正是這時,那些曾經對微瑞不屑一顧的銀行信貸主任也一個個地找上門來,求着陸弛要放貸給他們,當真讓陸弛啼笑皆非。

陸弛看了一眼日歷,往前翻了幾張,而後又在将今天圈起個圈兒來。這些日子,周晏禮實在忙得厲害。他倆已經三個多月沒跟姜佚明碰面了。這實在不應該。

他立馬編輯了條信息,說:“抱歉啊姜總,晏禮這兩天出差了,要不換個時間我們再約你?”

姜佚明那邊直接打來了電話,兩人寒暄一陣後,姜佚明突然來了句:“這次晏禮出差,你怎麽沒跟着一起?”

陸弛一愣,他倒是不知道姜佚明何時察覺出了周晏禮的毛病,他與姜佚明關系向來不錯,算是脾性相投,姜佚明這些年也幫了他與周晏禮許多。只是,姜佚明到底是微瑞的投資人,他不想向姜佚明透露太多有關周晏禮的情況,只笑道:“晏禮和于總能處理得好,我跟着幹什麽?公司裏還有很多事要管。”

姜佚明也笑笑,突然來了一句:“陸弛,出來喝一杯吧,這次不聊工作。這麽久了,你也沒什麽機會能出來放松放松。”

陸弛臉上的表情凝了一剎,旋即笑道:“好啊。咱們不見不散。”

作者有話說:

姜佚明不是炮灰哦,是另一本預收的書的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