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章

第 3 章

明月在天,雪落風息。

易府朱門大開,門前一條寬闊的青石板路,筆直地向南延伸出去。

此時正是亥時一刻,街坊鄰裏皆已閉門關戶,自易府門前啓程的一頂八擡大轎,卻一路吹吹打打,打破了這份靜谧。

轎中空空如也。

靈昭外頭罩上一件杏黃大氅,撐傘走在轎子一側,飄雪如絮落在她身畔。她目光細細觀察周遭情況,并沒有發現什麽異樣。

然而轉過一道街,耳中忽地聽得遠處似乎傳來絲竹管弦之聲,似乎正是熱鬧時候。她随口問一名轎夫道:“這鎮子裏的不同地方,休憩的時刻也是不同嗎?”

那轎夫笑了笑:“姑娘有所不知,千鐘鎮的夜市素來熱鬧。尤其東邊郎君河畔,不論寒暑,酒館畫船、樓閣攤販每日都是客滿,直鬧到子時才關門的。哪怕外地的公子小姐,也忍不住要來體會一番的。”

“郎君河,好名字。是哪位郎君呢?”

“這個在下不知,只聽聞是位玄門中人,相貌生得極為清隽。”轎夫笑道,“那日一出現在這河邊,可是引了許多姑娘專程去看他呢。”

靈昭無奈地暗嘆一口氣。這種風花雪月,她一向沒什麽興趣,因此也并未再問。

轎夫是個有眼力見的,當即轉了話鋒,解釋道:“只不過這條街嘛,自打易家鬧出案子以來,這裏的住戶嫌晦氣,所以能搬的都盡數搬走了。留下的幾戶人家,天一擦黑便關門落鎖,外頭出了天大的事情,也不敢看一眼的。”

怪道他們這出嫁的隊伍一路吹打,也不見半個人影出現。

旁邊一人接話道:“正是,若不是這家老爺銀子給的實在多,這種要命的差事,我可不太敢接。”

靈昭聞言笑道:“諸位只管将轎子擡至羽木山,便可自行離去了。這一路自有我們二人護諸位周全。”

豈料她這話一出口,衆轎夫們竟是一愣,猛然停住了腳步。

Advertisement

靈昭不明所以,眼見得前頭二人面面相觑,出言問道:“有何不妥?”

那名高個轎夫看來脾氣暴烈,當即哼了一聲:“我說姑娘,這可就不厚道了啊。當初易府找我們的時候只說擡到南頭橋邊便落轎,可沒說要擡到羽木山哪!”

師尋也皺起了眉,道:“羽木山離橋邊不過百步路程,你們便是辛苦一些,多走幾步又如何了?回頭往易府,叫人給你們添些銀兩便是了。”

最前頭牽馬的武官回身道:“這百步路程可是能要了人命的!誰不知曉過了橋頭再往南是鐘家的鬼宅了。新娘子出嫁挑這種時辰,又嫁去那種不幹不淨的地方,我說你們二位,怕不是叫人诓騙了吧!”

靈昭與師尋對視一眼,場面瞬時冷寂下來。

靈昭的神色仍是淡淡的,她直覺今晚的場面十分不對勁,哪裏都不對勁。

那武官倒是十分守信,繼續牽馬,領着隊伍望前走去,口中也安撫道:“不論如何,收一分錢幹一分活。我們既然拿了銀子,便按約定将你們送到橋頭邊。只不過那橋頭後面的事,便與我們都無關了。”

整個隊伍慢悠悠往前頭去。靈昭思索片刻,縷清了思路:“請問,那頭鐘家為何被稱作鬼宅?難道是家裏有人橫死?”

“嘿嘿,何止是‘有人’橫死,那宅子裏頭六十餘口人,沒一個善終哪!”武官顧忌轎子裏頭的“新娘”,壓低了聲音冷笑道,“可憐這鐘家當初也是富甲一方,結果被人一夜滅門。如今都說這個易家慘,哼,十個易家,也慘不過鐘家去!”

擡轎的轎夫啐了他一句,“大夜裏別說這種晦氣的事!”

武官笑道:“你我既接了這種活計,又怕什麽晦氣不晦氣,左右有兩位道長姑娘護佑着,那邪祟妖魔還能吃了我們不成?”

一行人又往前走了片刻,如墨的夜色中,那處牌坊越來越近,翹角峥嵘淩厲,繁複的雕花融進烏黑的夜空裏。上書龍飛鳳舞三個金光大字:“千鐘鎮”。

靈昭淡淡開口道:“看來鐘姓也是本地大姓,按理說鐘家應當受家族庇佑才是,怎麽會被人一夕滅門呢?”

“姑娘說反了。并非鐘氏被人庇佑,而是鐘氏庇佑了整個千鐘鎮。當初這整個鎮子,可都是由鐘家一手帶起來的。鐘家都被滅了,又有誰能再去庇佑他們呢?”

師尋疑惑道:“鐘氏是做什麽的,竟有這樣的本事?莫非也是與附近的玄門有什麽聯系?”

轎夫道:“并不。姑娘聽我細講,這鎮子原本叫亭亭鎮,之所以改名為‘千鐘’,僅因那鐘家乃是釀酒起家,其招牌名為‘醉千鐘’而已。當年郎君河的貨船整日滿載,河面上全是鐘家的酒遠銷外地,帶動着整條河畔的人家都發了家,店家皆日進鬥金。鎮裏人為感念他扶持之恩,特此造了一座牌坊。”

“原來如此。”

“說起來鐘家人也都是心善啊,可是偏偏心善的人卻沒有好下場!”轎夫感嘆道,“也是鐘府當初圖個清淨,住得太偏僻,事發當時還在夜裏。這鎮上百姓即便是想救他們一命,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靈昭擡眼,看向黑漆漆的夜空。

易家是釀酒起家,被滅門的鐘家也是釀酒起家。這二府之間,有什麽關系嗎?

方才在易府時,她一提及顧銘,易老爺的反應又為何如此異樣?

顧銘到底是誰?

武官突然頓住腳步,咳了一聲:“再往前可就不是好地方了。我看二位不是本地人,想是叫人诓騙而來。我這人沒什麽熱心腸,只是多嘴一句,二位權且離開吧!”

轎夫們放下轎子,心中對此地也很是忌憚,各自不發一言,轉身離去。

那頭領最後沖她點了點頭,靈昭攏了攏大氅的領口,問道:“那麽這鐘家,與顧銘有什麽關系?”

“關系可大了。兩年前鐘家滿門被滅,就是顧銘他爹一手幹的!”

風聲寂寂。

靈昭垂下眼睫,笑得有幾分模糊:“這可有意思了。可否細說?”

“這個……到底怎麽回事,其實我也不清楚。只是那晚羽木山上着了好大的火,直燒得半邊天都亮了起來。夜裏許多百姓有心相救,便結伴去鐘府救火,可是火勢太大了,根本無法近身。待到清早的時候,那火燒穿了鐘府宅院,才慢慢滅了下來。”

他嘆了一口氣:“只是已經晚了,那鐘府六十多人,早被燒得不留活口。”

轎夫壓低了聲音,似乎在恐懼晚風将他的話吹到羽木山,給那冤死的亡魂聽到。

另一人聽了這半天,吓得有些難耐道:“起風了,不說這些。咱們趕緊去找易府結了賬,找畫舫喝酒暖暖身子去!”

幾名轎夫紛紛落下轎子,朝着靈昭二人簡單打過招呼之後,連忙轉身離開了。

四下寂靜,唯餘她們二人。

靈昭與師尋對視一眼,輕聲道:“師尋,我曾經翻閱院中的記載,說千鐘鎮兩年前曾發生過一場滅門慘案。此案記載得颠颠倒倒,大概意思是,有個還俗入世的三仙臺外門子弟,本名顧良文,因長期被自己的結拜大哥鐘文鈞羞辱,惱怒之極,一夜之間殺了對方全家,又在當晚放火燒宅,鐘文鈞全家六十餘口人葬身火海,無一人幸免。顧良文被抓之後,他家中妻子懸梁自缢。自此,顧家宅破人亡。唯有一兒子不知所蹤。”

師尋回憶片刻,點頭道:“我也記得。只是此案是師尊一手操辦,個中細節并未記錄。這鐘、顧二人乃結拜多年的仁兄弟,鐘文鈞究竟因何羞辱這名小弟?顧良文也只不過一外門子弟,又何來的本事能憑一己之力便滅了鐘府滿門?這些疑點,卷軸中均未提及。”

靈昭補充道:“甚至連顧良文的兒子下落如何,卷宗中都未有記錄。”

“會不會是先前經手的人,為保護那個無辜的兒子,而有意在案子裏抹去痕跡的?”

話音剛落,師尋便察覺到沒有這種可能。

鑒心院辦事向來滴水不漏,且針對顧良文之流向來有“溯其族人旁支,一并記入案宗”的習慣。這也是第一代院主立下的規矩,目的便是防止某些惡徒之後被仇恨蒙蔽心智,互相複仇追殺,永無寧日。因此要将這些人的族人、甚至旁支親眷全部調查清楚,姓甚名誰、生卒年月、相貌體征全部記錄在案,百年之內,任何人不得有任何尋私仇的舉動,違者由當地宗門負責捉拿發送,永世鎮守北域雪原。

因此任何一道卷宗,都會由相關宗門仔細核對無誤後,鑒心院才會最終畫押封案。若說是以保護的名義而抹去某個人物的存在,這種事風險太大,完全沒必要做。

師尋繼續道:“看樣子這什麽顧銘,便是顧良文的兒子了?那卷宗中為何絲毫未提及,難不成真是經辦人出了纰漏?偏那易家老頭說顧銘乃是易曉曉臆想出來的,那老東西支支吾吾,不說實話。這顧良文殺了鐘府滿門,關他易家什麽事?到底他怎麽惹了這場災禍,如今看來,個中還大有蹊跷。”

她話音剛落,轎子“嘎吱”一聲脆響。

二人心頭俱是一跳,回身看去,只見風吹落雪,枯枝滿地。方才那幾名轎夫早已不見了蹤影,但是,那頂八擡大轎卻已被重新擡起。

而擡梁之“人”,各個鳳冠霞帔,錦衣華服,不多不少,正好八名!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