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重生第十二天

重生第十二天

一、勞動力成為商品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資本主義所有制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一種剝削制度。這一經濟制度的形成是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條件的。

2.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

3.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是自由人,能夠把自己的勞動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沒有別的商品可以出賣,沒有任何實現自己的勞動力價值所必須的物質條件。

4.勞動力成為商品,标志着簡單商品生産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生産的新階段。

二、像任何商品一樣,勞動力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

1.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産,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它包括:1是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是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勞動力價值的構成包含着一個歷史和道德的因素。勞動力價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

2.勞動力商品在使用價值上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它在消費過程中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而且這個新的價值比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更大。

3.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的是雇傭工人的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勞動是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勞動力商品就能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價值的特點。

三、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的兩重性

1.資本主義生産過程只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生産過程,另一方面是剩餘價值的生産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

2.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就是生産使用價值的過程。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力屬于資本家,勞動的成果或産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3.價值增值過程是剩餘價值的生産過程,這是資本主義生産過程的主要方面。所謂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勞動力價值的補償這個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4.在價值增值過程中,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用于再生産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用于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産剩餘價值。

四、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Advertisement

1.不變資本是以生産資料形态存在的資本。生産資料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産品中,其轉移的價值量不會大于它原有的價值量。

2.可變資本是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部分資本。可變資本的價值在生産過程中不是被轉移到新産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産出來的。

在生産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不僅包括相當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還包括一定量的剩餘價值。

3.雇傭勞動者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産生的唯一源泉。

4.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

五、剩餘價值

1.絕對上的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産生的剩餘價值。

2.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産的剩餘價值。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是通過全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實現的。

3.超額剩餘價值是指企業由于提高勞動生産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全社會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是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的結果。結果是整個資本家階級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