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文才兄,你能理解嗎

文才兄,你能理解嗎

“什麽?沒有去世?”祝英臺不解:“可是,我們不是都見到陶先生的墳茔了嗎?”

換成別人估計就信了,可是誰讓我是看了劇本的大bug呢。

“其實大叔,就是陶先生。”我給祝英臺分析:“你想啊,首先,大叔對出了我們出的所有對子,最後卻分文不要,是不是挺符合五柳先生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秉性?其次,他既然能答對所有題目,顯然對陶先生的詩文非常了解,按理應該也會很喜歡陶先生,可他表現出來的,分明是對陶先生不屑一顧,所以……”

說到這兒,聰明如祝英臺也反應過來了:“所以,除非他就是陶先生本人,才會對自己的詩作又熟悉又不屑一顧。”

我點點頭,“還有最後一點,你問大叔他是不是陶先生的朋友,他否認了。如果他既不是陶先生的朋友,又對陶先生不屑一顧。那陶先生的墳茔怎麽這麽巧就在他住的地方呢?”

“他自己立的墳,故意騙我們的!”祝英臺恍然大悟:“可你當時為什麽沒有拆穿他呢?”

“陶先生都給自己立墳來騙我們了,顯然無意出山,怎麽好拆穿,讓先生難堪呢。或許……是時候未到吧。”想來,這條線沒有受影響,陶淵明怕是要像劇裏那樣,得給梁山伯和祝英臺做一次和事佬,再跟着他們來書院。

祝英臺:“那我們怎麽跟山長和夫子說呢?”

我:“我們實話實說就好了,山長和夫子知道陶先生的脾性,不會怪罪我們的。”

我和英臺回了書院,先去向王世玉說明了此行的情況。

銀心在焦急地等在門外,見我們出來,立馬和我們說了梁山伯這幾天被王卓然他們為難的事。

其實王卓然一開始挺喜歡、挺滿意梁山伯的,是陳子俊因為謝道韞的事把恨撒在梁山伯山上,所以故意和王卓然說梁山伯是謝安看中的人。

所以王卓然才和他沆瀣一氣地欺負梁山伯,意欲把他趕出書院。梁山伯無端成了政争的炮灰,真夠倒黴的。

我和英臺一起去找梁山伯,他正在和蘇安一起補水缸。

他們兩人相見,會心一笑,明明都沒說話,就是有種別人插不進去的感覺,或許這就是陶淵明形容的“心靈相通”吧。

王卓然要梁山伯在明天之前補好破了的水缸,并且把所有的水缸挑滿水,下山挑一趟水就要好長時間,別說要挑滿這麽多水缸,這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好在我和英臺回來的時候,發現了後山的泉水。後山離書院極近,只要想辦法把山泉引來就行,以梁山伯的聰明才智,根本難不倒他,只是缺人手而已。

荀巨伯帶着王景蘭和蘇安蘇大娘他們趕來幫忙,我準備去把馬文才也叫來。

馬統告訴我,馬文才去拜見王卓然了,于是我就找了過去。

“以你的身份、才學、品狀,當是書院第一。可你現在落在那梁山伯之後,這怎麽讓我向你爹交代呢?”

及至房門拐角處,便聽見王卓然和馬文才說話。

“小侄會憑自己的本事贏過他的,為了公平起見,王叔叔還是別插手為好。”

王卓然:“公平?這世間不公平的事還少嗎?多一兩件又算什麽呢?明天,我就讓你看一出好戲。”

馬文才沒再多言,便轉身告辭了。

聽完牆角,我走了出來,叫住馬文才。

“你回來了。”

我點點頭。

“來找王大人?”

“我是來找你幫忙的。”我解釋道:“不是有意聽你們牆角的。”

接着我把梁山伯要引山泉進書院的事和馬文才說了一下,他沒拒絕我去幫忙的請求,而是問我:“王卓然和我父親有交情,他如此為難梁山伯,你不覺得是因為我嗎?”

換成別人聽了他們的談話,估計都會認為是王卓然為了馬文才故意驅逐梁山伯,但誰叫我是那個拿了劇本的人呢。

王卓然因為謝安所以執意對付梁山伯,和馬文才說那些話,不過是順道賣了個人情罷了。

“跟你有什麽關系?你都說了要和梁山伯公平競争,不讓他插手,他還執意那麽做,說明什麽?說明他不是因為你才要對付山伯的。而且……”我感到有些欣慰:“我回來之後聽山伯說了,你這兩天挺照顧他的。”

就是嘛,人和人之間多一些真心互助,世界才會更好嘛。

我說完,馬文才雖沒再答話,但我能明顯感覺出來,他對我的回答挺滿意挺開心的。

他沒笑,我反倒忍不住笑了笑,雖然和匡匡有着同樣的一張臉,可這別扭傲嬌的樣子,真是一點兒都不像。

“你先過去吧,我去把馬統叫來。”

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成功把山泉引進書院,以後再也不需要讓人辛苦下山去挑水了。

如此惠澤書院的功勞,王卓然和陳子俊不但沒理由将梁山伯趕出書院了,還不得不看着梁山伯又成了品狀排行榜的第一,可氣死他們了。

馬文才:“山泉是你和祝英臺發現的,現在功勞卻全都是梁山伯的,你一點兒都不介意嗎?”

聞言,我定定地看了馬文才幾秒,發現他眼裏只有疑惑,沒有其他。他是認真地在詢問,好像是真的不理解。

在劇裏,山泉原本是他發現的。山伯把山泉引入書院後,書院上下,尤其是洗衣做飯的仆婦,全都在感謝山伯。他那時就不理解,覺得大家不公平,覺得山伯搶了屬于他的那一份功勞,對山伯恨上加恨。

而現在,是我做了這件事,他替我不理解。

“山泉是我和英臺發現的沒錯,可是,如果沒有山伯,它就只是後山的一處山泉而已,沒有任何意義。這就好比行軍打仗,動辄數萬兵士,一場戰役的勝利,明明離不開每一位兵士的流血犧牲,可為什麽最後,皇帝只會獎賞領兵的将軍,給他們封侯拜相?因為沒有優秀的将領指揮,再多的士兵也沒用。同樣的,如果沒有山伯,就算再多的人發現了山泉又能怎樣?”

與其說是解釋給他聽,不如說,我是想解釋給劇裏的那個他聽。

“我不僅不會覺得梁山伯搶了我的功勞,反而還要感謝他,感謝他沒有埋沒了這個發現,感謝他造福了書院。文才兄,你能理解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