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拟憑尊酒慰年華(上)
第十四章 拟憑尊酒慰年華(上)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大将軍收複臺灣島的消息傳遍朝野。玄烨心中大喜,這自大清開國以來,自己心頭的一塊心病,終于做了解。
如此,南面一隅已然安定,他終于可以稍稍放下心來,去處理其他的問題。
比如說,南巡。
這是玄烨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一方面,他親政之初,便曾在殿中立柱上手書三件大事,三番,河務,漕運,誓以畢生之力完成。如今三藩之亂已平,河務便是當務之急。
玄烨知道,南巡的主要目的乃是“治河”二字,但不知為何,做出這個決定之後,他第一個想到的,卻是容若。
這麽多年,他伴在自己身邊,随從去過近郊,去過塞北,卻唯獨沒有去過那“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江南之地。
不知為何,玄烨心中總是隐隐覺得,如容若那般的男子,應當是屬于江南的。哪怕還未出發,哪怕他亦是從未去過江南,玄烨卻幾乎可以在腦中想見,納蘭容若一身青衫落拓,立于烏篷船上,河中柔波輕漾,如青天一般的碧藍。他只回身對自己淺淺一笑,那江南三月的風物,便盡失了顏色。
只是想着,便足以沉醉其中。
他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地大筆一揮,便将南巡的時間,定在了康熙二十三年的八月。
*****
而自年底從塞上歸來之後,容若除卻跟随着玄烨去了一次五臺山,便一直賦閑在家。
這時候,父親明珠已經官職太子太傅,家中的顯赫亦是更勝當年。然而自己曾經的故交終是天各一方,獨坐在渌水亭中,亦是會感到凄清之氣,萦繞在周身,久久不散。
顧貞觀依舊在江南。他在信中說,明年九月的時候,會帶着沈宛北返。
可是那個時候,自己卻要随着玄烨南下。容若無奈地笑了笑,也許天意弄人,便就是如此罷。
直至入冬,吳兆骞省親歸來。明珠賞識其才學,留他府中,做了容若之弟揆敘的老師。
Advertisement
這個冬天,渌水亭水邊風寒,容若便常常和他對坐在通志堂中。談詩論道之餘,偶爾閑聊起許多。吳兆骞偶爾回憶一番自己在寧古塔的艱辛生活,而去過苦寒塞外的容若,此刻也真正地能夠感同身受。相聊之下,更是惺惺相惜。
然而二人之間的話題中,偶爾會提到顧貞觀這個名字。
吳兆骞自北地歸來之後,身子裏落下了病根,整個人看起來格外的清瘦。容若以為,說起為自己奔走多年的顧貞觀,他應是有許多感念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提起顧貞觀的時候,吳兆骞并沒有太多話,卻只是不住地嘆息而已。
容若終究不知這種嘆息從何而來,卻也不便多問,便只能默然看着他。
然而此刻,容若并不知道,這是吳兆骞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個冬天了。
京師的冬天不算短暫,然而同一生相比,卻終究流逝得太快。
*****
康熙二十三,容若又再度忙碌起來。
五月到七月間,他一直扈從在玄烨左右,至古北口外避暑。而回來之後,得知的第一件事,卻是吳兆骞的死訊。
那一刻,容若站在亭中,只覺得天地間好似忽然變得黑白一般。眼前所見,不再是渌水亭仲夏的荷韻滿目,而卻是那個冬天,自己與吳兆骞圍爐對坐的情形。他那時一聲一聲的嘆息,此刻再度響起在耳畔,宛如昨日。
此時此刻,容若才忽然讀懂了他的嘆息。原來,那個時候,他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寧古塔二十多年的孤苦,終究已将他的生命消磨的蹉跎不堪。這已是任誰都無力挽回的了。
也許吳兆骞早便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提起顧貞觀的時候,他只能嘆息而已。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回報那人的,終究唯有辜負而已。
這辜負不是來自自身,而是來自命數,任他二人,都無可違背的命數。
忽地一陣風吹來,吹得荷塘之中的荷瓣一陣搖曳。然而亭中,卻只他一人而已。容若恍然地看着,竟莫名掉下淚來。
他忽然想,數月之後,顧貞觀自江南返回,看到這空空如也的渌水亭,又會如何
他走的時候,一定是有人在這亭中為他送行的,也許二人也曾說過等他回來的作別之語。可是,待他真回來之後,原本等着他的人,又在哪裏
然而即便如此,自己仍舊要收拾好所有情緒,假裝這一切并沒有在心底留下過任何痕跡。
因為,玄烨的南巡之期,便就近在眼前了。他對此行的期待,容若看在眼裏,心中是再清楚不過。即便心內滿是蕭條,卻也不得不做出歡顏,伴他同行。
也許,江南如水如煙的風物,會讓自己暫時忘卻人世間滄海桑田的變遷罷。
*****
康熙二十三年八月,玄烨起駕第一次南巡。容若扈從左右,一路南下,足跡行至金陵,揚州,蘇州等地。
在那之前,容若所知道的江南,便也僅僅是存在于自己讀過的那些詞句之中。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劃船聽雨眠。垆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樓陰缺,欄杆影卧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隔煙催漏金虬咽,羅帷暗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
而這些絕美的辭章,卻都遠不如親見來的美妙。哪怕前人有過“江南雖好是他鄉”的句子,可是他這一次,卻當真有了“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之感。
玄烨對着與北國截然不同的滿目風光,心中亦是慨嘆不已。白日率衆勘察了治河的情形,在行宮安定下來之後,只帶了一個護衛,便獨自離了宮。
這個護衛自然是納蘭容若。
二人打馬并辔走在青石板的街道上,足下噠噠的蹄音,一聲一聲清晰可聞。沒多久,便駐足在秦淮河中的石橋之上。
此時已近黃昏,落日的餘晖在柔波裏,灑滿了一河的碎金。兩岸的亭臺樓閣倒影在水面上,微風之下搖曳生姿,讓人幾乎挪不開視線。
容若目不轉睛地看着,水面的粼粼波光落在他的眼中,閃動着橙黃色的光芒。
金陵。歌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這個盤旋着帝王之氣的六朝古都之中,曾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如同這湖底的柔波一般,來來去去。而這秦淮河,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蜿蜒了千百年,卻又仍舊這般,在自己面前兀自綿延而去,似乎從不曾回頭相顧過。
他驀地想起那個錯生在帝王家的李後主,想起他在千裏之外的汴京,曾寫過的那一句“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才發現,他和自己,竟是如此的相似。
李煜自打出生便是重瞳,這被所有人看作帝王之相。可是,他心底希冀的,卻從不是那高高在上的王座。可是命運卻偏偏将他推離原本憧憬的軌跡,最終将他禁锢在那一身龍袍之內。
有人慨嘆過自己出身低賤,生不逢時,可是,又有幾人知道,出身名門,有時亦并非幸事
只是命數,從來都由不得人去選擇。
容若忽然想起李煜早年曾寫過的一首《漁夫》,其間山林之意,躍然于紙上。
漁父
浪花有意千裏雪,桃李無言一對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侬有幾人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鈎。畫滿渚,酒滿瓯,萬頃波中得自由。
他是如此地憧憬自由和無拘無束的生活,卻終是一輩子違願。前半生享樂至極,做了個荒唐而情深的帝王。而後半生,卻驟然跌落,淪為階下囚,亡國君。
沒有人能夠責備他,昏聩無能,或者縱情聲色。因為這一切,同他當年的渴望,早已南轅北轍。
而此時此刻,當容若站在石橋之上,重新回憶起這首詞的時候。他忽然想,如若當年李煜沒有被迫做那國君,或者說,如果他從未生在帝王家,那麽,他會選擇栖身的地方,一定還是這江南之地罷。
便如他所言,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侬有幾人
可是,自己呢
當這個念頭突然冒出腦海的時候,容若自己起初一愣,随即卻只是無奈一笑。
久在樊籠之中自己,哪裏還有這一日
一旁的玄烨無聲地看着容若。只是看着,卻竟似已明白他心中所想一般。
因為,只有親身踏上了這江南的土地,才會明白為何有那麽多人,寧肯放棄甚至權勢,名利,甚至王位,也要執意在這溫潤的柔波之中老去終身。
這便是江南的魅力。
在某一個瞬間,玄烨內心似乎也騰起一股沖動。恨不能就此甩開肩上的江山,只帶着身邊的這個人,長留于此。
可是這種沖動太過短暫,終究會被理智拉回原本的軌道。他們俱是大清皇室中人,各自負擔着必須背負的東西,絕不是說放開就能輕易放開的。
玄烨不能,他知道,容若也同樣不能。
所以,他只希望多年之後,自己仍然能記得,自己和容若站在秦淮河畔凝眸無語的這一刻。仍然能将這裏的每一寸風物,每一點芳華,連帶着有關容若的點點滴滴,一并烙刻在腦海之中,一生一世都無法磨滅。
————————
我今天雞血過頭了……第三更……有可能有有可能沒有……(廢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