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charpter 43
charpter 43
43
酒店到了,葉漼漼伸手開門,察覺沒作用後,她立即扭頭看顧嵇,“請問還有什麽事?”
“你還沒有回答我的題。”
“什麽問題?”葉漼漼裝傻。
顧嵇靜靜地看着她。
葉漼漼沉默幾秒,如實道,“我現在還解釋不了這個問題,至少不能言簡意赅地解釋這個問題。”
“為什麽?”
“包含的東西太多了,一時半會說不完,同時,身為男性的你不一定能理解。”
“那有空我們一塊喝杯奶茶怎麽樣?你可以慢慢說。”
顧嵇若無其事地邀約,葉漼漼卻微微愣住,思緒拉扯,她迅速回過神來,端出客氣且疏離的樣子,“不了,我過幾天就要回T市了。”
*
楚暮來G市當天,葉漼漼就飛T市了。
她所在的建築事務所主要負責設計,葉漼漼把從搜集到的資料和所在的小組分享後,開始了颠倒黑白畫設計圖的日子。
一個月後,參與招标的設計最終出自所裏的大拿之手,葉漼漼早知結果如此,再加上從中學習還頗有心得,心情還算平靜。
開标當日,葉漼漼所在的事務所只拿下了舊橋改造景觀那個項目,設計與施工之間需要溝通與銜接,葉漼漼又被楚暮派往G市去協調。她本要拒絕這樣的安排,可楚暮巧舌如簧,她最後還是被說動了。
Advertisement
*
葉漼漼或許要在G市待一個月,鑒于和沈淑秋吵架在前,葉漼漼決定這一個月都住酒店。她本來并不願意接下這份工作,楚暮答應讓她住酒店是她同意的一大前提。
葉漼漼本意是悄悄完成在G市的溝通銜接修改工作,然後返回T市,可回到G市不到一周,沈淑秋又給她打電話了。
看着不斷震動的手機,葉漼漼的心情瞬間從輕松跌至谷底。
短暫的瞬間裏,她想了很多。她不斷猜想沈淑秋是不是發現她回到G市了,又或者是她去舊橋視察的時候,被某位認識的人認出,那個人把她的行跡告訴了沈淑秋,所以沈淑秋才給她打電話。
可她并不想接沈淑秋的電話,她已經厭倦和沈淑秋争吵,每一次争吵,只要開始了第一句,她就希望時間可以加速流逝,因為她知道對方接下來會說的所有內容。
來來去去都是那些。
從來都是認為錯誤在她,是她性格古怪,孤僻,所以才沒有朋友,是她小氣,斤斤計較,所以才總和別人把關系處得一塌糊塗。
她不明白。
如果和所謂的“朋友”來往總是她吃虧,總是她痛苦,她為什麽要去交這樣的朋友?雖然擁有一定的“朋友”會讓人顯得正常和安心,可她為什麽要為了換取他人眼中的“正常”而委屈自己?
如果在一件事上,她并沒有做錯,但她被對方傷害了,為什麽她訴苦時總是被要求忍讓?如果不忍讓就被說是小氣,斤斤計較。一段關系因為她的忍讓才能持續,那這段關系于她而言并沒有存續的必要,失去有的時候也可以是一件好事。
她有勇氣保護自己,不再總是讨好他人,不再時刻把別人的訴求放在自己的第一位。她不明白她到底做錯了什麽,以致于沈淑秋每次都愛拿她的性格來批評她,把她生活裏發生的所有不好都歸咎于此。
沈淑秋總覺得她什麽都處理不好,可事實并非如此。沈淑秋在很久以前就不怎麽了解她了。盡管她們同住一屋,可沈淑秋只認識在家的葉漼漼,只認識初高中時期的葉漼漼,她眼裏能看到葉漼漼的言行,可她從來不知道葉漼漼的心裏在想些什麽,她從不感興趣,因而也從沒問過。
後來葉漼漼上了大學,工作了,她們聯系日益減少,沈淑秋只能通過偶爾通話裏葉漼漼提及的片言只語去想象她的成長。
奇怪的是,她從未想過葉漼漼會變得越來越好。每次葉漼漼有煩惱,一旦在她面前提及,她都會熟練地歸因于她過去的性格。她居高臨下,仿佛對葉漼漼再了解不過。哪怕葉漼漼自上大學後與她甚少見面,哪怕她已經對葉漼漼的變化所知甚少,可這些根本就妨礙不了她自以為是的準确歸因。
或許,在她的眼中,葉漼漼從未改變,她還一直還是從前她記憶中那個陰郁的,總讓人操心的少女。
她是葉漼漼的媽媽,在這世界上,沒有人會比她更了解葉漼漼。
*
在沈淑秋眼裏,葉漼漼有太多的不好。她性格古怪,性情孤僻,她沒有朋友,小氣,斤斤計較。
可事實上,上大學後,葉漼漼下意識改變了很多。
葉漼漼會根據所處的環境切換自己的性格,有的時候則根據心情轉換,她可以極度活潑,在乘車途中和陌生人聊天聊一兩個小時,也可以足夠沉默,獨來獨往,只顧着埋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她也有朋友,只是她的朋友都是階段性的,一旦不在同一個節點,她們的關系就會逐漸疏遠。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模式,她并非是唯一擁有的一個。可在沈淑秋眼裏,朋友是常常來往的,沒有來往就是沒有朋友,而人沒有朋友則是不正常的。
葉漼漼不覺得自己小氣,斤斤計較,只是相比從前,她學會了不再盲目忍耐。
她長嘴了。
她開始學着對自己好,留意并照顧自己的心情,在遇到傷害時主動維護自己,哪怕對方看起來很不好惹。
她不明白,她怎麽就小氣了,怎麽就斤斤計較了?她既沒有傷害別人,她也沒有無理取鬧,她只是學會開口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再任由自己軟弱無能。她不明白,這怎麽就小氣了?這怎麽就斤斤計較了?
愛自己難道有罪?
啞巴永遠正确?
還有很多的變化,沈淑秋一概不知。因為是母親,她自認為足夠了解她,可在葉漼漼看來,這些了解全來自沈淑秋對她的想象,還是不好的想象。
她對葉漼漼的印象,還停留在多年前,那時候的葉漼漼上初中,情緒總是因為成績而時刻緊繃。為了提高成績,她沒有娛樂,沒有朋友,她不是在學校就是在家,不是刷題就是看書。她太過在乎,也太過緊張,成績稍有點風吹草動,情緒就起伏很大。這些被沈淑秋看在眼裏,就是性格孤僻,小氣,所以才沒有人願意和葉漼漼來往。
一旦葉漼漼據理力争,列舉事實表明沈淑秋說的不對,沈淑秋又會惱羞成怒,以長輩姿态居高臨下,認為她是長輩,是她的母親,甭管對錯,抛開事實不談,教訓教訓她也沒什麽,畢竟是她十月懷胎給了她生命,是她含辛茹苦養了她那麽多年,“說說你怎麽了?”。
如果葉漼漼不肯閉嘴,接下來便是責罵和挾恩圖報輪番登場,嚴重一點,沈淑秋還會一臉崩潰。葉漼漼還記得某次視頻時,她們一言不合,吵得厲害,吵到最後,沈淑秋紅着眼睛,一臉絕望一動不動地看着某個方向,那情景帶來傾覆的恐懼感,最終沉澱成葉漼漼心底的一塊陰影。
自那以後,葉漼漼有意識和沈淑秋保持距離。
信息,電話,視頻,能不接她就不接,前後兩次相隔時間太短她也不會接。
沈淑秋指責她變了,變成了白眼狼,說不知道她怎麽會變成這樣,明明她對她也不差,她卻不愛和她溝通,別家裏的母女像朋友一樣什麽都說,她卻把她這個媽媽當成仇人一樣,多說一句話都能要命。
葉漼漼一開始很願意告訴沈淑秋理由,她樂意告訴她她為什麽會變成這個樣子,葉漼漼從小時候的留守經歷說起,從每年與父母一兩次的見面說起,從他們只肯提供基本的生活成本說起,從他們總是挂在嘴邊的付出說起……
葉漼漼想要母親的理解,她想要溝通,她把心底的話逐句掏出,可她還沒說完,沈淑秋就已經氣急敗壞,“我們對你很差嗎?有的父母對孩子更差,我們對你已經仁至義盡了!”
“我們小的時候能吃飽穿暖就已經很不錯了,哪有你們日子過得那麽舒服!”
“當初懷你的時候,條件艱苦,天寒地凍,我受了多少苦你知不知道!你出生以後,你奶奶眼裏只有比你大幾個月的堂姐,我照顧你沒有經驗,她也從來不肯幫忙搭一把手。”
“你還沒生下來,你爸就各種出軌,要不是為了你,為了給你一個完整家的家,我早就離婚了!”
“後來你上學,你爺爺奶奶喊我回家照顧你還有大伯的子女們,每個月只給幾百塊還嫌棄我花得多,我自己還要倒貼錢給大伯的子女們吃飯,落不着好名聲不說,還被嫌棄沒收入!”
“這些年來,我為你付出了那麽多,為這個家付出了那麽多,我得到什麽了?我像牛一樣付出,一大家子的活全都我幹,我得到什麽好了?你怎麽敢這樣對我!”
“你怎麽能這樣對我!”
*
葉漼漼不是那種逆來順受的性格。
或許小的時候是,但知識與經歷會讓人長出獠牙,經濟的獨立更為她帶來抗争的勇氣。
随着時間的推移,在面對常年養成的血脈壓制面前,她逐漸學會克制內心翻滾的恐懼,學會反駁,學會宣洩內心的憤怒。
面對沈淑秋的诘問,她沒有像從前那樣哭着喊着去辯駁,她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出生不是我可以選擇的事情。我是你選擇的結果。是你選擇跟一個男人拍拖,結婚,做.愛,生孩子,所以我才會來到世界上。”
“你孕期辛苦,這也不是我的錯。你因花言巧語,被死纏爛打而選擇了一個壞男人,他沒辦法給你好的生活,還花心出軌,給你帶來無盡的苦難。你因選擇結婚而受苦,因那個男人的貧窮而受苦,因那個男人惡劣的品質而受苦,因你寧願受苦都不願意離婚的選擇而受苦,這些局面都是你的選擇造成的。這跟我沒關系,這也不是我的錯。”
“當初你就是成年人了,你可以選擇。你有那麽多的選擇,你可以選擇流産,你可以選擇離婚,你可以選擇及時止損,重新開始你的生活,但最後你選擇把我生下來,然後把一切苦難怪罪到我的身上,對那個男人絕口不提。”
“我是你苦難的源頭嗎?到底是誰和你結的婚?又是誰和你生的孩子?到底是誰陷你于困境但又眼睜睜地看着你受苦受累卻不肯伸出援手?你為什麽不罵你的前夫?明明他才是你苦難的源頭啊,他用花言巧語騙了你的身心,與你結婚但又不信守諾言,背信棄義,你為什麽不罵他而罵我呢?因為我好欺負嗎?”
“我小的時候你總問我,如果有一天你們離婚了,我跟誰?我毫不猶豫地說要跟你。你們多次争吵,每次吵完你每次問我我每次的答案都一樣。可你每次都是問完就算,直到等到人家把刀子擱到你的脖子上威脅你了你才肯點頭簽字。你說你堅持不離婚是想給我一個‘完整的家庭’,但是你不妨問問你自己,到底誰才是需要那個‘完整的家庭’的人?那個人到底是你還是我?”
“當年爺爺奶奶問了三個媳婦,只有你肯回來。你說你不想回來,是我爸非逼着你回來。你是大人,你都護不住自己。你完全可以強硬着不回來,腿長在你身上,你還可以到處跑,可你不跑,你回來了,替別人養孩子,受盡了苦,最後又對我來一句‘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才不用做這些’。可笑的是,那時候我在鎮上讀小學,一周在家的時間不超過兩天,怎麽就是為了我呢?”
“再往細處說,你為一大家子付出了那麽多,有幾個人是感恩你的?他們責怪你在老家裏偷閑,說你不幹活不賺錢但又花費太多還克扣了大伯孩子們的夥食費,你大可以扔下家裏的一切,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等他們接手家裏的攤子就會知曉當初你有多難,而那幾百塊到底能不能撐過三四個孩子一個月的吃穿住行。”
“但你沒這樣做。你選擇留下,你選擇付出,你把怨憎藏在心裏,只在和我吵架時一臉怨怒地看着我說‘如果你不是為了你,我早就離婚了,哪裏用得着吃那麽多苦!’明明是你做的選擇,最後又倒成了我的錯了。”
“你明明可以不用受那麽多苦,明明有能力逃脫,可你嘴上說着沒辦法,這都是命,行動上又違心做出迎合,受了苦後心有不甘,有滿腹的怨氣也只敢在我面前顯露,怪責是我讓你的生活變得如此痛苦和不堪。“
“你說沒辦法,但是我不明白你為什麽沒辦法。抛棄比求取容易太多太多了,痛失十年固然成本過大,但與二十年相比,十年又算得了什麽?人生又能有幾個十年呢?”
“你被別人欺負,你從不還擊,總是嘴上說着不管他,由他去。一轉頭和我吵架,你受到那些的委屈和欺負都成為了我才不得不忍受的。為什麽?我一直不明白也不理解為什麽我的媽媽對別人如此軟弱,對我卻又如此強硬?直到你後來說,‘我有什麽錯?我樁樁件件都做得很好,比你其他兩位伯母好太多了,我不就是沒有兒子嗎?除了這一點,我在這個家裏十幾年,我為這個家裏付出了那麽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哪裏對不起他們了?’。從那一刻開始,我想我大抵明白你為什麽願意委曲求全,為什麽苦苦掙紮都不願意遠走高飛。”
“女人不結婚是不完整的,生不了孩子是殘缺,沒有兒子更是人生的恥辱。你認同這些話。或許也不是認同,只是從小就耳濡目染,從小就看到女性長輩們對照着那些話來過自己的人生,潛移默化間,這些觀念就成了你身體裏的一部分,自然得如同呼吸,從來不需要質疑,更不會想到觀念本身因為立場也有對錯之分。”
“觀念早已融入血肉。沒有兒子傍身,不用他人明說,你也自覺卑賤到泥裏,在他人面前擡不起頭來。你加倍幹活,以為自己可以憑借能幹獲得家族的尊重,殊不知,在那些老古董的眼中,沒有兒子的女人這輩子永遠都低人一等,處事再厲害都沒用。”
“盡管你身體健壯,技能衆多,家裏沒有人比你更精通各項事務,離開這裏,你在任何城市任何地方都能過得很好,可你從沒想過離開,你甚至竭盡全力迎合規則,妄圖贏取這一場注定會輸的命運。”
“為什麽不願意換個地方生活呢?你去外地務工肯定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你為什麽不去呢?後來我想明白,是你想要一個家,是你想要一個完整的家庭,是你害怕離婚,是你害怕別人的眼光,是你害怕別人的非議。”
“可眼裏只有兒子才能延續香火的封建家庭怎麽可能看得你的付出?沒有兒子你在這個家裏就算做牛做馬都不會獲得公平的對待,更不會成為他們的利益共同體。那些張口閉口就是‘在農村裏,沒有兒子的女人賤過地底泥’的男人只會一味打壓你,讓你幹活,從來不會因為你幹活幹得又快又好或者技能衆多而瞧得起你,他們甚至從來不會承認你的付出,也從來不會維護你。只要你沒有兒子,你就什麽都不是。”
“在他們的眼裏,娶進門的女人是用來生孩子的,是用來幹活的。生不了孩子的女人再能幹也不過是個廢人。沒有兒子的女人沒有依靠,就算使喚她,欺負她也沒有任何關系,因為她沒有兒子為她出頭。”
“悲哀的是,你也認同這一套規矩,并且自覺地畫地為牢。當年為了生個兒子,你跑了很多的醫院調理身體,看了很多醫生,吃了很多的藥,甚至差點死在手術臺上,你和我說起當時的萬分驚險,我仍記得你說‘差點醒不過來’時臉上的驚魂未定,可你劫後重生沒多久又繼續尋醫問藥只求生個兒子,仿佛生與死并不重要。”
“你只想要個兒子。你不止一次嘆氣,看着我的眼神惋惜且遺憾,還帶着點可能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恨,你對我說,‘為什麽你是女的呢?你要是個兒子該有多好啊!’‘你以為我不想生嗎?如果我能生,你今天就不會是獨生女了!”
“可是媽媽,我不明白,如果我只會成為你的負累,你為什麽要生下我呢?”
“或許,或許在當初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你無法提前得知我的性別所以才讓我有機會降生在這個世界上。因為我是帶着你‘或許是兒子’的期盼來到這裏的,所以最後才讓你萬分失望吧。”
“媽媽,說實話,如果可以,其實我也不想來到這個世界上。”
“無論你,無論我,都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