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章
第 21 章
福城這個地方說近也很說遠也遠,沿海,也是一座水路發達的城池,只不過和蘇城并沒有直通的水路,所以李從之三人不得不翻山越嶺。這樣的路程,對于李從之,水淼和徐晨三人來說光靠步行是肯定猴年馬月的事情,所以到了大一點的鎮子上,除了讓徐晨找自己妻兒,李從之和水淼順道看看生意這樣耽擱一天,一般他們都會選擇坐馬車或者驢車,稍微捎上一程。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到達福州的時候,已經到了夏日,三人都感嘆路途不易。
徐晨并沒有在這路上打聽到關于妻子和兒子的消息,其實很多時候他自己心裏也明白別人說的,散了就是散了,死了就是死了,哪有那麽多好運氣,你像李從之,水淼這樣,兩年毫無音訊,最後還能團聚的,畢竟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可是他就是不死心,大不了踏遍山河,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李從之和水淼一路看着徐晨不停的問詢,不停的失望,也是感慨非常,對于他們兩人,更多的其實是對彼此幸運重逢的感動。
這一路下來,水淼和李從之也算是受到了徐晨的照顧,兩個人思前想後,還是想要跟徐晨勸說一番,不過徐大哥也是吃了秤砣鐵了心,作為外人的李從之和水淼雖然勸了一下,卻不能硬來,最終他們覺得以後如果能夠發展起來這蘇城和福城的貿易,也要多多照顧一下徐大哥,也算是照顧照顧這個“天涯淪落人”
福城,這座海濱城市,給到水淼和李從之最多收獲的便是無窮無盡的海産。各種各樣的海魚,各種各樣的貝殼,各種各樣風俗小物。李從之和水淼除了要仔細的挑選準備經營的東西,還需要對應的找到商家,最麻煩的是要和相關的商戶讨論價格和采買如何算賬的事情。等到他們整個忙完,敲定好所有事務和徐大哥彙合的時候,才發現徐大哥身邊跟着兩個小人,一男一女。問了緣由,原來是徐大哥在城裏找了一大圈沒有找到自己想要找的人和信息,結果有人讓他去福安堂看看,說是有些是當時逃難而來的蘇城的孩子。結果沒成想就有緣分的遇到一大一小,一個姐姐一個弟弟。那個小一點的孩子,徐大哥說是有三分像自己的兒子,本來準備領走帶在身邊,結果小的死命拽着姐姐的衣衫。結果姐姐說是願意做牛做馬做妾,徐大哥不經想到自己妻兒,于是領了出來,準備帶着他們回蘇城。畢竟聽着兩個人的口音,都是蘇城的,姐姐更是能夠說上原來自己住在蘇城哪裏。
這番奇遇倒是給了李從之和水淼一些啓發。等到生意好了也可以去蘇城的福安堂看看,是否有和眼緣的小孩兒,到時候如果合适,也算讓李家後繼有人,将來不至于門廳凋敝。
因為多加了兩個人,徐大哥的銀子就明顯不夠用,好在水淼和李從之談下了買賣。也正好,花了點時間買了一頭騾子帶上幹貨,往蘇城趕。因為有了貨物,這一次,三人再加上兩個小朋友,他們選擇走官道。本來還擔心買賣能不能做,結果沒有想到的是除了福城差不多一個月後,到達一座較大的城鎮的時候,他們一車子幹貨就賣了一半。沒有辦法,李從之和徐晨二人只能返回福城,再做進貨。而水淼則帶着兩個小的呆在那裏等兩個人。
等到正式一車貨回到蘇城的時候,已經接近年底。整整跑了大半年,可把李氏夫婦等的心都焦了,雖然有書信往來,但是等待歸途人總是心懷惴惴。剩下的就只是這生意能不能做起來了。
蘇城人對這福城的東西說不上特別喜好,李從之和水淼第一次帶回來的貨,借着年尾确實出的很快。不過待到他們再次進貨而歸,賣的就慢了些。好在兩個人也守得住生意。對于外人而言,算是家道中落。不過對于二人卻是平淡是福,兩個人帶着蘇城的貨去福城賣,賣完了又帶着福城的貨回蘇城賣,總之忙碌而又充實。
又過了兩年,兩人也去蘇城的福安堂看看,能不能有和眼緣的。可惜沒有。倒是後來有一次李從之去福城采買的時候,回來的路上撿到一個女嬰。手忙腳亂的把他帶回了蘇城。可惜身上毫無憑證,李氏立馬帶在身邊養了起來,起名李樂樂。
于是李氏一族,就在蘇城這麽平平淡淡的過日子,李從之和水淼也就這麽相濡以沫,平淡是福。至于李樂樂,那個丫頭片子呀,雖然是撿來的,看上去和李從之小時候一樣雞飛狗跳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