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包子(已抓)

第031章 包子(已抓)

31 包子與土竈

緊趕慢趕的,整個秋耕終于在10月下旬結束了。這兩天天氣也開始轉涼,不像之前那樣烈日炎炎,熱得人心煩意燥。

喬裏早上一起床就去河邊摘了大半籃子的野蔥,洗幹淨後就提着野蔥回家蒸包子。

秋役期間,他幾乎給牧師和管事做了近一個月的餃子和包子,兩人都已經徹底愛上了這兩種中國面食。

雖然他們兩個都很想知道這種綿軟有韌勁的包子是怎麽做的,但一想到這是喬裏自己的手藝,跟牛倌照料耕牛、面包師做面包一樣的個人手藝……

要知道,不管哪個手藝人都不會随随便便地把手藝洩露出去,就算小喬裏懂事,但他們也不好意思開口要他把手藝說出來,所以管事和牧師就退而求其次,讓喬裏做面食時多做他們的一份,而且還會給他一些面粉作為報酬。

但喬裏卻不想一直當個面食師傅,他想教莉亞廚娘做包子、餃子,這樣管事和牧師想吃的話就可以找她,後來他又想了想,反正都是教,那他還不如把制作包子的技術傳授出去,說不定有些村民還能憑借這個手藝改善一下生活條件。

在威爾普村莊這裏,家家戶戶都是用火塘做飯的,這種火塘就是用石頭圍成一個半圓形,然後加某種粘土粘牢固,就跟現代農村用磚頭搭一個簡易的燒烤竈差不多,條件好一點的村民,火塘上面就架一口鐵鍋,條件差點,連鐵鍋都沒有的,就架一個大陶罐煮飯。

這種火塘搭起來簡單又容易,缺點就是用枯枝燒起來油煙大,經常做個飯就弄得滿屋子都是煙霧,還有這個火候不容易掌握,而換了土竈就沒有這個缺點了。

所以蒸饅頭和蒸包子,最好是用土竈來蒸,除此之外,鍋蓋、蒸籠和案板這三件套也必不可少。

他家上個月已經建了一個土竈,前些天,喬裏又用了原本想盤土坑的土磚,去給約瑟夫管事家盤了一個土竈。

教堂那邊,約書亞牧師也想要在廚房那裏盤一個土竈,但由于曬好的土磚已經用完了,喬裏就讓那些想學蒸包子的村民,每家每戶出一個勞動力,幫忙在河邊摔兩天土胚,他們摔完就可以免費學習做包子的手藝,不想幹活卻又想學手藝的話,那多多少少也得給喬裏家送一些禮物,例如豌豆麥子這些。

果然,喬裏這話一說出去,村莊裏大半的家庭都派了人過來幫忙摔土胚,等這些土胚曬好,他就可以領着堂哥給別人家建土竈賺取糧食過冬。

喬裏剛走進自家木屋,喬妮就上前告訴他,“喬裏,你看,圓白菜已經剁好了,雞油菇也切碎了,鐵鍋也都洗幹淨放了水,就等燒水了,什麽準備好了。”

Advertisement

“好。”喬裏檢查一下,發現一切都沒有問題,“姐姐,你跟珍妮一起去喊大家過來家裏,說我要教他們做包子了。”

“好的,喬裏,我們馬上就去。”

秋役完成了,秋耕也結束了,大多數村民們會在秋耕結束後的兩三天裏,都會選擇待在家幹一些輕松活計,比如修菜園、修畜牲棚、做農具什麽的,就當是稍稍休息一下,免得把身體累病了。

這回村民們幹完自家份地裏的秋耕後,又去幫喬裏摔了兩天土胚,這可不是輕松活計,幹脆第三天就在家好好休息了。

結果這天中午,有些村民剛準備吃飯,就聽見卡倫家的兩個女兒在外面喊,喬裏待會兒要在家做包子,讓大家趕緊過去學手藝。

于是大家飯也不吃了,趕緊派出家裏最能幹的妻子或者最聰明的女兒或者兒子,直奔卡倫家學習做包子的手藝。

至于家裏沒有做包子的面粉,那也沒關系,反正這是幫喬裏摔兩天泥土就能換來的手藝,比起要免費給面包師幹好幾年辛苦的重活,才能接觸到一點點做面包的手藝。

現在這個做包子的手藝簡直就跟白來的一樣,哪個傻瓜會因為自家沒有面粉,就不去喬裏家學手藝,白白浪費這個機會呢?

等大家都來到了木屋裏,喬裏就放了一下面粉到木盆裏,再倒三碗水進去,放入适量的面肥,用手攪拌均勻,不停地和面,要是面團黏了就再加一些面粉進去繼續和面。

後面喬妮說讓她來和面,喬裏就去做包子餡了,圓白菜跟野蔥碎攪拌均勻裝了一碗餡,雞油菇跟煎蛋碎又拌了一盤餡。

有個農婦見喬妮不停地揉面團,就奇怪了,“喬妮,裏面的面粉不用加雞蛋嗎?放的水這麽少,羅夫家做面包好像不是這樣做的?”

羅夫家就是威爾普村莊的面包師家庭,同時負責管理男爵老爺的面包房。

剛好面包師的長子——彼得.羅夫也在這裏看着喬妮和面。

在大家紛紛把目光看向他時,彼得下意識地搖搖頭,“我們家确實不是這樣做面包的。”他們家根本不是這樣做面包的,虧得父親昨天還擔心喬裏要教大家做面包的手藝,沒想到這個根本就不是做面包的手藝。

喬裏就告訴他們了,“我家做的不是面包,是包子。”他指着家裏的土竈,“包子是用這個土竈蒸出來的,面包要去男爵老爺的面包爐烤出來,請大家耐心等待一會而,等包子蒸好了,你們就會知道它跟面包是不一樣的。”

“這個土竈就是你家的新火塘嗎?”有村民看着喬裏家的土竈,感覺十分新奇,“用它就能在家做包子?”

雖然她們還是不知道包子跟面包有什麽不同,但如果家裏有了這個土竈,就能自己用面粉做包子,不用拿面粉去拜托面粉師幫忙烤制面包,不用給面包師和男爵老爺上交一些面粉,這樣一想,似乎也很不錯。

等面團發酵好了,喬裏跟母親、喬妮還有珍妮四人直接當衆做包子,喬妮把松弛好的發面團再揉幾下,搓成長條形狀,再弄成大小适中的面劑子,珍妮就拿着一個小面杖把擀成圓皮備用,希爾和喬裏就負責在圓皮中包入餡料,将包子捏出皺褶。後面有些農婦和少女也來了興趣,洗幹淨雙手後,也過來幫忙。

喬裏将捏好後的包子生坯放進麥稭和藤蔓編織的小籠內,因為人多,只包了兩個大包子,其餘都是小籠包大小。用鐵鍋把水燒熱了,同時這些包子生胚剛好可以再發酵十幾分鐘,然後就把蒸籠放進鐵鍋蒸包子。

因為喬裏家的鐵鍋蓋的是藤編鍋蓋,所以密封性沒有鐵鍋蓋或者木鍋蓋好,等大火蒸開後,一股濃郁的小麥香味就出來,而且還越煮越濃郁,後面再改用小火蒸十幾分鐘,熄火後再焖兩三分鐘分鐘就可以了。

一屋子的家庭主婦和少女們見喬裏把鍋蓋掀開,那小籠裏居然出現了一個個灰白色的,鼓起來的小包子,皮薄餡厚,隐隐約約可以看見裏面包裹着的圓白菜餡和蘑菇雞蛋。

“你們看,這就是包子了,它的樣子、做法跟面包是不一樣的,吃起來的口感也不同。”喬裏用兩根筷子夾了兩個大包子出來,用洗幹淨的大葉子包了,一個給了母親,另外一個給了面包師的長子彼得.羅夫,“彼得,你吃吃看,是不是跟你家做的面包不一樣?”

約瑟夫管事的妻子和教堂廚娘莉亞前些天就從他這裏學會了怎麽做包子,不然給彼得的大包子就得改成給管事妻子了。

屋裏還有不少女性,甚至還有少數的男性,喬裏和喬妮用先前洗好的葉子裹了包子遞給他們,送完就算了,包子雖然是特地做小了,但做出來的也不多,不可能人手一個的。

彼得.羅夫沒想到喬裏居然會單獨給他一個大包子,他接過來後,先跟喬裏倒了謝,然後小心翼翼地張嘴咬了一口,蓬松卻有韌勁的面皮,那是跟面包完全不同的口感,還有餡裏雞蛋的鮮味,蘑菇的香軟在口中迸發出來。

他小口小口地細嚼慢咽,咽下去之後,完全不像吃黑面包那樣感覺到口幹,想要配着湯水泡着吃,就好像……好像包子裏面就有水一樣。

這口感……可真是奇怪又美味。

喬裏到底是怎麽想出來的?居然用這種奇怪的方法做面包?

其他村民們吃過了小包子之後,也覺得這個包子雖然跟牧師老爺給的聖餐面包不一樣,不過,味道卻是難以想象的好,大部分甚至覺得比聖餐面包好吃多了。

喬裏真不愧是受到牧師老爺喜愛的孩子,現在又從牧師老爺那裏學會了這個做面包的方法。

喬裏本來還想好了理由,來解釋自己為什麽會這樣做包子,沒想到大家根本沒問他是怎麽想出來這個方法做面包的,而是誇贊牧師老爺仁慈,願意讓喬裏把蒸面包的方法教給她們。

喬裏:“……”果然,功勞又是讓牧師得了,行吧,你們高興就好。

等大家都差不多把小包子吃完了,喬裏端着一個木碗過來,告訴大家這是做包子的關鍵材料,叫面肥。

“如果沒有這個面肥發酵,那樣做出來的包子是塌下來的,不會變得蓬松鼓起來。”喬裏直接給大家示範了一次怎麽做面肥。

因為這裏沒有現代的鮮酵母粉,喬裏只好用傳統辦法,将面粉和水和好靜置七個小時來制作面肥發酵。這種傳統的面粉發酵法來蒸包子饅頭,需要先把水燒開,再放蒸籠入鍋蒸包子,這樣可以避免包子有酸味和塌陷。

大家都一臉驚訝地看着那碗面肥,其實她們也知道做面包也是需要一樣東西來把面粉變得蓬松的,但那是什麽東西,卻是面包師世代相傳的手藝,不可能洩露出去的,沒想到喬裏居然直接就告訴她們怎麽做這個“面肥”。

喬裏又告訴她們,蒸包子最好是用土竈來蒸,同時還需要蒸籠和鍋蓋,這樣才更容易成功蒸出包子。

磨粉師的妻子就問了,“喬裏,我家也想蒸包子,你能幫我家建一個土竈嗎?需要多少麥子?還是要銅幣?”

面粉師長子,彼得.羅夫也趕緊開口道:“喬裏,我家也想要建一個土竈!”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