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鬼神可敬不可欺
鬼神可敬不可欺
七
1
班長龍哥,在群裏發婚禮宴請鏈接,大多數人應該都看見了,班級群裏39個同學,一個都不少。
龍哥的婚禮邀請,在群裏沒有任何反響,就如一粒石子扔進一池死水裏,并沒有激起一片水花,甚至連一層漣漪都沒有,這與在大學的火熱有些不同,有點不科學啊。可見人生大事這件事,只對有關人生大事的有關人,才是大事,對于旁人是可以無足輕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
汪小超是晚上下班,從礦井上來洗漱完畢,才看到班級群裏,龍龍班長的婚禮邀請。
他本想回複一下,發個什麽恭喜、賀喜或調侃之類的祝福語,但發現消息是中午11:35發的,這七八個小時內,班級群裏鴉雀無聲,似乎沒人看見,不知道班長龍哥結婚這個消息,群裏安靜一片,整個群裏似乎只有班長龍哥一個人。
汪小超也就熄滅掉自己恭喜的欲望,沒有發消息,要不是龍龍班長在群裏發這個結婚邀請,汪小超甚至不知道他們大學班級還有這個微信群。
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同學彼此之間的聯系并不多,甚至好多大學同學,汪小超都已經忘記,最後留在心底的,好像也就那幾個。
而自己肯定不可能去參加班長龍哥的婚禮,雖然都在內蒙,但鄂爾多斯和赤峰離得比自己回趟家還遠,一千多公裏,可不是鬧着玩,一點也不近啊。
大家都是大人了,感情的聯絡,都是需要消耗經濟與時間成本的,而這兩樣,汪小超明顯都玩不起。
2
汪小超不是內蒙人,他是外省考生,陝南人,當時由于年輕的輕狂無知,高考報志願,才報到內蒙這麽遠的地方讀書。
大學,汪小超和班長龍哥關系還不錯,他挺喜歡龍哥的,不是搞基啊,汪小超的性取向并沒問題,他喜歡龍哥,是因為龍哥自帶的陽光、活潑、開朗、幽默、随和,這些是孤僻、內向的汪小超所喜歡且不具有的。
龍哥也願意帶着汪小超玩,他們一塊去挨得比較近的醫科大學打乒乓球。
汪小超和龍哥都喜歡打乒乓球,可他們的大學校園,堂堂一個大學,竟然連乒乓球案都沒有。
沒體育館也就忍了,可乒乓球案都沒有,真踏馬垃圾,狗比大學啊,學校領導真是吃幹飯的,好歹也是國家公立的本科大學吧,也不知道教育經費都去哪了。
大學有大把自己的時間,龍哥和汪小超就約着,一塊去醫科大學的體育館打乒乓球。
汪小超去醫科大學真是為了打乒乓球,目的簡單單一,但龍哥去醫科大學,打球僅是目的之一,另一目的是找女女,龍哥才真是打球呢。
龍哥在醫科大學有女朋友,這讓汪小超驚奇之餘,更多了一份羨慕、嫉妒,但沒有恨。唯一不爽的事,他們秀恩愛時,汪小超就覺得自己體內有一股火,自己就像一個會移動,會說話的巨大電燈泡。
三人在醫科大學參觀,龍哥和女朋友膩膩歪歪,看的汪小超郁悶、惆悵,下面也會莫名發硬,他就會莫名的想起筱筱,不知她在大學談沒談戀愛,有沒有男朋友,如果有的話,那男生一定很優秀吧,想到這汪小超就會長長的嘆一口氣。
3
醫科大學比工業大學的位置還偏僻荒涼,但汪小超喜歡醫科大學。
醫科大學畢業,最起碼可以當醫生,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多麽有意義的一件事,關鍵是醫科大學有體育館,有乒乓球案,女生還比較多,不像工業大學礦院,瑪德,乒乓球案都沒有,一去似乎進了和尚廟一樣煩悶。
其實,汪小超也是進了大學校門後,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
也不能說知道自己喜歡什麽,汪小超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麽,但自己不喜歡什麽,汪小超是知道的,比如自己大學學的專業:采礦工程,汪小超就不喜歡。
當初選專業,自己啥都不懂,看着招生報,再上網簡單的百度了解,一切便就敲定。僅憑自己那腦袋瓜子想:“采礦,礦是不會騙人的,山西煤老板不是最有錢嗎。”
于是稀裏糊塗就報了這個專業,當然當初他還報了土木工程、車輛工程。很明顯,土木、車輛沒要他,汪小超就讀了采礦工程。
到了大學,慢慢懂事的汪小超才發現,自己上的大學、讀的專業,似乎是個水貨,自己并不喜歡。
其實也可能,确切的說是:“自己是個水貨,汪小超不喜歡的可能是自己,怎麽能怪大學以及專業呢。”
李佳琦告訴我們:“這麽多年,有沒有好好努力,要找自身的問題好不。”
4
工業大學女生本來就不多,而礦院女生基本是稀有動物,有一句詩說:
一入礦院深似海,從此妹子是路人。
坑多礦深探路險,清卷孤燈苦修行。
割舍嗔癡愛憎恨,得道成仙也成佛。
莫問長生哪裏修,進了礦院就成功。
礦院主要有地質和采礦兩個專業,而采礦專業女生又是少中更少,汪小超的采礦(1)班39個人,只有一個女生:甄露。
而采礦(2)班更慘,38個人,全特麽是男生,沒一個女同學。
這麽看來,采礦(1)班似乎還幸運一點,但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從龍哥發來的婚禮邀請圖片,看出龍哥一點沒變,還是那樣帥氣、陽光、開朗。新娘也很漂亮,但似乎與四五年前,自己與龍哥一塊去醫科大學見得那位女生不一樣。
不知是女生長變了呢,還是龍哥換人了,當然這和汪小超沒有任何毛關系。
汪小超明白的是,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感情、愛情這種東西最不可靠,愛情或許就像鬼,大家都聽說過,但沒有人見過。
甚至在這浮華、物欲橫流、快節奏的年代,空虛的人們為了追求刺激,會去裝鬼,會去找鬼,但人們心底到底是否相信,到底知不知道“鬼”是否存在,其實他們本身也是懷疑的,他們的心、信仰,并不堅定,至少沒有他們認為的那樣堅定,經不住誘惑,更別提“嚴刑拷打”了。
可能一開始的動機,大家并不是為了找“鬼”,而是因為空虛、寂寞、無聊,為了尋求刺激,便去找“鬼”,裝“鬼”,于是“鬼”便就這樣産生了,但到底有沒有鬼,恐怕只有見到過的人知道。
而那些吹噓,說見過鬼的人,未必見過鬼,可能是人裝扮的,亦或是編造出來的,企圖吓唬、哄騙別人。
因為見過鬼的人,可能已經死了,死人怎麽會說自己見過鬼呢,因為他本身已經是鬼。
汪小超對“鬼”這個問題,其實也納悶,他說不清自己相信還是不相信,反正自己沒見過鬼,但他确定的是,每個人心裏肯定都有一個鬼,或住着一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