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張羅
第13章 張羅
崔筠沒有雙親,說媒之事便落到了親族長輩的頭上。
崔元峰不認為自己替她張羅婚事有什麽不妥之處,旁人也只會認為他這個伯父當的盡心盡力,不會覺得他這是在多管閑事。
他讓妻子韋燕娘挑了幾個門當戶對的人選,再派人去知會崔筠一聲,看這裏面有沒有她中意的人家。若是看上了,那婚事就可以早日定下來。
崔筠早就料到會有這麽一天。
女子十二三歲就可以嫁人,她因為戰亂又遭逢父母亡故守了三年孝而拖延至今。
如今孝期已過,這婚配之事自然就會被人提上議程。
她知道,崔元峰是在提醒她遲早要嫁人,崔家的家業不應該由她這個即将成為外姓之人的女子繼承,勸她放棄掙紮。
“小娘子。”看到面無血色的崔筠,夕岚和朝煙心疼極了。
崔筠面無表情地将崔元峰讓人送來的幾份草帖攤開,對她們說:“你們也來看一看。”
二人湊過去,這第一份就是出身京兆韋氏逍遙公房襄陽支系的世家子弟韋兆的草帖,他也是崔元峰妻子韋燕娘的侄子、長媳韋氏的幼弟。今年二十有二。雖是襄陽人,但年少時起便在長安、東都洛陽一帶游學。
第二份草帖是襄陽富族王氏子弟王賀騁的,他是崔元峰二兒媳王翊的弟弟,今年剛及弱冠。雖然出身不如韋兆,可家産頗多,與崔筠也算得上門當戶對。
這些草帖都是按門第、資産排列的,後面那些人的家世都是一個不如一個。
朝煙道:“這些人裏只有韋郎君、王郎君與小娘子門第相近,剩下那些哪裏配得上小娘子?!”
“這些應該只是用來充數的。”夕岚一語道破玄機。
崔筠也沉聲道:“大伯父想讓我在韋兆與王賀騁之間做選擇。”
Advertisement
她嘴角勾起一抹譏笑。
崔元峰明面上為她,然而這二人的名聲就連閨閣中的她都有所耳聞,他跟韋燕娘難道不清楚他們的為人及所作所為嗎?
先說這韋兆,他的确是個讀書人,曾在長安、東都游學。可他游學多年,學問沒長多少,倒是經常出入平康坊尋花問柳,留下不少風流韻事,還有了庶子。
除此外,蹴鞠、打馬球、鬥雞、 博戲……他無一不精。
再說王賀騁。
王家的确是襄陽富族,最富有的時候曾有田産數百頃、奴仆部曲上千。但那都是王賀騁往前數幾代人時期的事了,到了他這一代,家中的田産只剩五十餘頃。
家中田産只有七頃的崔筠自然沒法跟王家相提并論,但王家的家業之所以會敗得如此迅速,是因為王家人染上了樗蒲博戲(賭博)的陋習。
王賀騁是王家獨子,自幼錦衣玉食、揮金如土,又極好面子,常常被人忽悠着一擲千金。喝醉了酒便同人打賭,有一次在一夜之間輸掉了十頃良田及一座宅子,險些把其父氣死。
這二人不管哪一個都不是良配。
但崔筠也清楚,這只是她的看法。
崔元峰或許不是這麽看待二人的。因為他是男人,或許他并不認為韋兆的風流是什麽壞事,也不認為有庶子就該被人唾罵。
天下才子哪個沒有一點風流韻事?他們甚至會以此為榮,寫詩傳頌。
至于王賀騁,在他們眼中男人至死是少年。
【他只是未收心,成家了就好。】
等他娶了妻,那麽規勸他浪子回頭就成了妻子的責任。
若他敗光了家業,那便是妻子沒有盡到責任,他們再感嘆一句“娶妻娶賢,妻賢夫禍少”,就能把自己摘得幹幹淨淨。
不僅是男人這麽想,有些女子也會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馴化下産生這樣的想法。
朝煙就走進了崔元峰設下的圈套裏,她說:“韋郎君和王郎君各有千秋,韋郎君家世好,雖然沒有功名,但三十歲才中進士的才俊也大有人在。王郎君的話,家中富足且沒有庶子,以小娘子的手段必定将他收拾得服服帖帖,生下嫡長子……”
夕岚瞥了天真的她一眼,心說,若小娘子的心思都在後宅裏,何至于跟崔元峰對着幹?
而且崔元峰此舉分明是在威脅貶低小娘子,暗示她只配找如此不堪之人。
崔筠只是微微一笑,并未表态。
杜媪來試探崔筠的态度。
崔筠将話題轉到了銅錢一事上,說:“我知道崔家有收藏錢幣的習慣,家中必然積攢了不少銅錢,不知杜媪能否勻出一些來同我兌換谷糧、布帛?”
杜媪自以為拿捏住了崔筠,臉上露出了個得意的笑容來,說:“藏幣是阿郎的習慣,小娘子若想用谷糧換錢,不妨同阿郎商議。”
真求到崔元峰的頭上,就代表崔筠向崔元峰妥協了——不僅是在争奪家業一事上妥協,也是在婚事上妥協。
崔筠只剩兩條路可走,要麽無視鄉民的求助,要麽找別的換錢途徑。
她很快就想到了寺院。
很多寺院鑄造佛像需要大量的銅,沒有銅礦和銅制品,銅錢就成了最主要的材料。
寺院的銅錢主要來源就是百姓上香禮佛時添的香油錢。
除此外寺院還有一個“質庫”,提供典當、借貸之便利。
寺院也不需要交稅,積攢的銅錢自然比較多。
崔筠心中有了主意,便不再跟杜媪虛與委蛇。
她提筆給崔元峰回信,開篇便說亡父亡母給她托夢哭訴在黃泉路上未能見到先祖,料想是他們未歸葬于祖地的緣故,因而希望她能将他們的墳墓遷回祖地。
說完這個夢,她便圖窮匕見,表示既然是父母托夢,那為人子女必定要盡了這孝道,待解決了父母的夙願再提婚事才是孝順。
這事一看就是崔筠找的借口,可崔元峰總不能逼迫她違背孝道。而且一旦崔筠父母的墳墓遷回了鄧州的祖墳,崔筠拖延議親的借口就不多了。
他等得起。
崔筠以禮佛為由到附近的廣寧寺磋商換錢,但此行并不順利。
僧人經常将“我佛慈悲”“普度衆生”挂在嘴邊,但錢沒少撈,印子錢(高利貸)也沒少放,他們明知用錢來換百姓的谷糧、布帛會吃虧,又怎麽願意折換?
他們不會明晃晃地拒絕,而是委婉地提議崔筠以典當的形式換錢。
只不過典當給出的錢低于典當之物的價值,如一石米值150錢,典當的話可換140錢。
鄉民不願意跟孟家換錢就是因為孟家壓榨得太厲害,這種典當的方式同孟家的那種折換方式又有何區別?
崔筠來了兩回,都被婉拒。
她郁悶地離開廣寧寺,行至寺院門口的菩提樹下,與張棹歌不期而遇。
張棹歌長身玉立、一身青色常服,沒有甲胄的支撐,她的身體在冬日裏看起來有些纖瘦單薄,可親眼見過她是如何用這細胳膊拉滿弓射殺強盜的崔筠清楚這單薄外表下隐藏的力量。
“崔七娘是來禮佛的嗎?”張棹歌率先問道。
“嗯。”崔筠不自覺地歪了歪腦袋,反問:“張副将也是嗎?”
張棹歌指了指卷成一團的髒衣服,說:“休沐來這裏沐浴。”
她沒有住宅,平日住在營寨之中多有不便,只能來有澡堂的寺院洗澡。
寺院的澡堂一般是不對外開放的,她有官職在身,又花了點錢,那主持就同意讓她使用了。
不過,縱使她有外挂,也無法坦然地跟一群男人混在一個池子裏洗澡,因此她都是挑僧人都在忙的時段過來洗澡的。
崔筠聞到了她身上的一股清爽的幽香,香氣十分陌生,不屬于澡豆、皂莢或已知的香身粉中任一種。
心想,這張副将的容顏本就容易被人誤以為是女子,如今身上還敷了香粉,那種違和感更加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