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制茶
第102章 制茶
韋賢妃因病, 連着幾次沒有讓皇帝留宿,皇帝召太醫來看過,司藥司那邊也有給韋賢妃調理, 進行食補,她的情況卻一直沒有好轉。
這天, 韋賢妃又有不适, 司藥便帶着身為典藥的崔籬一起去給韋賢妃看診。
崔籬從旁聽着,便覺得韋賢妃的症狀有些熟悉,似乎與家裏送過來的那些婦科醫書上記載的高度相似。
“這是……”
韋賢妃聽見她的自言自語, 詢問:“有話不妨直說。”
司藥看着崔籬, 對其表現并不滿意。
崔籬卻顧不得旁的,對韋賢妃說:“娘子那處瘙癢近乎疼痛, 還長紅斑,帶下也變多,這些症狀,奴在一本醫書上看過,這是濕熱邪毒侵蝕陰中所導致的……”
韋賢妃十分高興,忙問有沒有治療的辦法。
崔籬說自己還需要進一步确定韋賢妃的病症。
待韋賢妃事無巨細地說出所有的病症後,崔籬知道該如何對症下藥了。
吃了崔籬配的藥材半個月, 韋賢妃的病果然大有好轉。
她再去給韋賢妃複診時, 韋賢妃詢問,為什麽太醫治不好,她反而能治好?
崔籬回答:“術業有專攻,太醫是男子,他們在給娘子看診時會有所忌諱, 避開了一些關鍵的問題不敢問,因而未能找到真正的病機。奴學的是女科, 對女子特有的病症有所耳聞。”
韋賢妃颔首:“沒錯,而且我也不會與他們說的那麽仔細。”
自皇後王氏薨逝,這主理後宮的責任就落到了韋賢妃的頭上,而韋賢妃便借着此次機會,升崔籬為司藥,原來的司藥調去司膳。
Advertisement
其餘宮妃聽聞了崔籬的醫術,有很多難以啓齒的婦科問題也會找她來醫治。
經過崔籬的科普,衆人才知道很多護理小知識,甚至才發現原來行房前沒有沐浴,是很容易生病的。
于是皇帝很快便發現,他每次去寵幸宮妃,宮妃都會先問他是否沐浴了,要是沒沐浴得先去沐浴,再不濟也得洗一洗下邊。
皇帝:“……”
——
韋伏迦來找張棹歌看病時并沒有把她剛出生沒滿三個月的女兒帶上,她原本想帶的,但韋燕娘擔心孩子太小,不能趕路,就沒肯讓她帶來,反正孩子喂奶有乳娘,并不需要韋伏迦親自帶。
雖說這個孩子把韋伏迦折騰得夠嗆,可她靜下來的時候,依舊是非常想念孩子的,生怕自己調理完身子回去,孩子就不認得她了。
而想到崔鎮,韋伏迦的情緒更加低落。
“大嫂,大郎說了,心中有郁結而不驅散的話,對改善病症不會有好處。”崔筠對韋伏迦說。
韋伏迦看着她欲言又止,良久,才問:“你們成婚一年多了,你這肚子裏還是沒有什麽動靜嗎?”
崔筠:=_=
先關心自己的身體吧,為了生孩子都把自己折騰成什麽樣了,居然還有閑心去操心人家什麽時候生孩子!
大抵是崔筠的沉默震耳欲聾,韋伏迦說:“你別看我這樣,我此前三次生孩子,都沒有什麽大問題,是我年紀上來了,本就不合适生孩子。你年紀輕,又有張大郎照料,必然不會有問題的。”
“我們并不着急。”崔筠說。
韋伏迦也不習慣說教,聞言,便沒再置喙。
她在昭平鄉休養期間,窦泚與李平陸也派了人來買紙。
如今窦泚與李平陸的紙業買賣也是越做越大,要不是運輸不便,每次都得花上幾天時間,他們只怕經常來補貨了。
韋伏迦看着崔筠忙前忙後,突然覺得自己過去那些年的忙碌都是無用功。
崔筠的忙碌是為家業,她的忙碌換來的是錢財,是聲望;而她忙碌了半輩子,為的全是崔鎮……
當初他們成婚後,崔鎮在長安求學,她便去長安照顧崔鎮,給他洗衣做飯,替他給長安的權貴送禮,為了他接近那些權知貢舉的文臣的家眷,去熱臉貼冷屁股。又在他守選的那三年裏,花不少錢去打點,希望他能釋褐一個好的官職。
她所做的這一切,最後換來了什麽呢?崔鎮的匆匆一瞥與毫無誠意的慰問。
她和王翊不同,王翊嫁給崔铎帶了不少嫁妝,她們韋家卻早已沒落,她因京兆韋氏的出身,與是韋燕娘的侄女,才得到嫁給崔鎮的機會。為此,崔鎮納妾,她不僅不能有意見,還得幫着處理好。
哪怕這次,崔鎮的行為令她寒心,別人也不會覺得他的行為有什麽不對的地方,他是男人,仿佛天生就該以事業為重,女人為他生兒育女那是女人的職責,哪怕最後因難産去世,那也是她的命運,他只怕不會為她多留一滴眼淚。
韋伏迦忽然說:“二郎家那個齊娘子,七娘知道吧?”
崔筠:“……”
“她也真是大膽,明知王氏不喜歡她,卻仍留在鄧州開鋪子,還別說,她那鋪子出來的胭脂水粉香味都與衆不同一些。”韋伏迦話鋒一轉,問:“聽聞她開鋪子之事得到過七娘的指點,倘若當初張大郎沒有拿出造紙的技藝,七娘還可以攢下如此大的家業嗎?”
崔筠笑了笑:“這個……我不得而知,但我不會坐吃山空,必然要創造新的財富。”
“除了造紙,還有什麽開源的方法嗎?”
崔筠聽出來了,韋伏迦大概是也想搞點副業了,她不是在打聽造紙印刷的機密,崔筠便告訴她:“想要開源,自然得因地制宜。當初我想過種茶,只可惜昭平鄉位處伏牛山的陰面,并不合适種茶。”
韋伏迦眼前一亮:“襄州有很多山都合适種茶。”
“大嫂興許太久沒有回襄州,不清楚如今的襄州的确有很多地方在種茶。當初朝廷想過榷茶,可見茶利之高,如今雖然沒有收取茶稅,但将來百姓的飲食起居都少不了茶葉,茶稅必然會卷土重來。要想種茶,以茶葉獲利,便得抓住機會了。”
韋伏迦問:“七娘也懂制茶?”
崔筠搖頭:“這我不懂,大郎也不懂。”
“可你這兒的茶吃着與衆不同。”
“不過将茶葉炒青罷了。打掃若是感興趣,不妨帶一本《茶經》去看。”
韋伏迦把崔筠的話聽進去了,真的想辦法讓人找到了一本《茶經》,不過她看了半天也沒發現哪兒寫了“炒青”,她再去詢問崔筠才知道原來“炒青”是張棹歌琢磨出來的。
隋州李惠登派人給她送了十幾斤茶葉品嘗,她覺得味道不好,就讓人多加了一道炒青的工序。
經過這道工序後,哪怕是泡着喝,茶葉的香氣也十分濃郁。
從前将茶葉與姜蔥等搗碎成粉末,再注水做成茶湯喝下的飲用方式似乎已經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