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秦始皇焚書坑儒4

第27章 秦始皇焚書坑儒4

【在劉向的《說苑·反質》之中, 類似于秦始皇“坑殺方士”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流傳于民間,而見于典籍。劉向整理了這些故事, 将它們編入《說苑》《戰國策》《新序》。】

諸子百家聽了,都沉默。

敢情我們期待了這麽久的“焚書坑儒”, 不斷地往前追溯,居然是來源于民間故事嗎?

孔子:“?”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期待??

什麽期待啊?你們在期待什麽??

雖然我們的思想主張不一致、甚至還可能有許多對立之處, 但也不至于吧?!

何至于此啊!!

諸子百家:啊哈……

沒有啦……孔子你不要多心……

與此同時,諸子百家紛紛好奇, 這些民間故事又是從哪裏開始流傳起來的??

會不會真的是儒家的人。

他們自己編造、散布出來的?

【這些故事, 從戰國以來便廣泛地流傳,其源流十分古老。它們大多是游說之士的學習材料, 又抑或, 是練習游說的一種腳本。而故事的編撰者, 通常便是這些游說之士他們自己。】

嬴政在各個時空,看得胃疼。

Advertisement

朕不在江湖。

江湖上,卻充滿了朕的傳說。

他們看起來, 是真的很喜歡編排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 而且十分随意。

不講邏輯。

光是剛才的《說苑·反質》那一段, 侯生在臨刑前一頓操作猛如虎, 就那樣噼裏啪啦地——

跟朕說了一通鬼話。

什麽“今陛下奢侈失本, 淫泆趨末”,“宮室臺閣, 連屬增累”,“珠玉重寶, 積襲成山”……

“鐘鼓之樂, 流漫無窮”……

“酒食珍味, 盤錯于前”……

如此這般莫名其妙地數落了朕一頓,然後說朕“麗靡爛熳,不可勝極”。

接着就說,朕要亡國。

更加離譜的來了——

在這一段侯生的“真言”大道理後面,秦始皇聽完之後當即沉默良久,居然還對侯生說:

“汝何不早言?”

——你怎麽不早說!你怎麽不早說!

嬴政:“……”

緩緩打出一個問號.jpg

朕之所以打問號,不是說朕有問題,而是代表你有問題,而且這問題還很大。

不止如此,在那之後。

侯生又噼裏啪啦地說了一通,好像自己能将世事看得十分透徹一樣。

說完之後,侯生表示:

我今天肯定是要死的啦!所以我才把這些給你說出來!雖然不能讓你們大秦不滅亡——

但是我希望你自己能知道的呀!!!

嬴政:“……”行吧,朕知道了。

退下吧,來世做個好人。

在故事裏的秦始皇,十分神奇地将侯生的話聽進去了,還問:“吾可以改變嗎?”

侯生則表示:不行!你改變不了!

你坐着等死吧!

——不是。

你坐着等秦朝滅亡吧!

你想改變,你比得上堯和禹嗎?!

你沒希望的!!!!

在這樣稀裏糊塗說了一通之後,故事裏的秦始皇喟然長嘆,然後如同幡然醒悟一般——

将侯生給放了。

不殺他。

嬴政:“……”

尤其是《說苑·反質》裏面,這一段故事的末尾之處,居然還湊不要臉地還補了一段:

“後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

如此,聯系前文。搞得侯生就像是一位窺破天機、不可多得的人才、高人一樣。

——純純馬後炮行為。

這故事,顯然是在秦始皇死去、秦二世即位、秦三年而亡,這些事情發生之後才編排出來的。

嬴政:微笑.jpg

也就是朕有點短命,沒能活到那個時候。

天幕的述說,也剛好提及了這一段故事的編排時間,與嬴政的思路同頻。

蒼穹之上,那天音說道——

【至于在《說苑·反質》裏記載的秦始皇“坑殺方士”的故事,其誕生與傳播,應當是在秦朝滅亡之後,至漢武帝求仙問藥、大尊方士之間。而這一故事的編撰者,應當便是外出游說的方士們。】

衆:好家夥。以古喻今,自吹自擂。

這一套被他們玩得明明白白的。

而且,漢武帝???

漢武帝又是哪位?

漢武帝,你也求仙問藥啊!

【總而言之,《說苑·反質》當中的秦始皇“坑殺方士”的故事,以時間上的先後順序與傳播開來的情況來說,應當便是後來所謂的、秦始皇“坑殺方士”之事的原版,或者至少是其原版之一。】

【除了秦時的編年記事、奏事诏令、律文、石刻文字這些主要的史料之外,司馬遷在編撰《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候,也從他在典籍上所見到的這些故事裏,摘取了一部分的內容。】

孔子:好嘞,看起來沒我什麽事了。

所謂的“坑儒”應該是來源于“坑殺方士”,而“坑殺方士”似乎也是由民間故事而來的。

可信度,也不好說。

孔子:安心多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他好像漏掉了什麽。

是忽略了什麽東西嗎……

【這些歷史故事的內容,使得《史記》的敘事更加豐滿。但同樣地,歷史故事裏存在着一些問題,因為沒有年代,所以往往須鑒別其可信度,并且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年代上的排比。】

嬴政:後世研究歷史,還挺認真。

而且都已經兩千餘年之後了,那麽多史料都保存下來了嗎?可以這般排比考證?

他對未來感到更加好奇。

後世,究竟發展到什麽程度了?

嬴政望着天幕,有些出神。

天幕的述說,則從未停歇——

【顯然,司馬遷在編撰《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時候,參考了《說苑》裏的歷史故事。其中“坑殺方士”的記敘,應當便是以《說苑·反質》的內容或其同類的故事,作為底本,而寫出來的。】

天幕上,依然顯示着兩個篇章的比對。

孔子:确實,是真的很像。

不過,他們這些人仔細看了又看。

在左側的《說苑·反質》的文本之中,卻并沒有《史記》那一段的,關于公子扶蘇對秦始皇的勸谏。

孔子:又疑惑了。

之前所遺漏的,就是這裏。為什麽公子扶蘇在那個時候會說:“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

這段話是哪裏來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不是借鑒參考《說苑·反質》嗎?但是後者裏,并沒有關于公子扶蘇的記載。

所以公子扶蘇的勸谏,這一段是哪裏來的?

或許,除了《說苑·反質》之外,關于“秦始皇坑殺方士”的故事,還有其他版本?

司馬遷借鑒的,其實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這一點——

【在借鑒了《說苑》故事之後,《史記·秦始皇本紀》裏,還在末尾部分增加了一段“公子扶蘇向秦始皇進谏”的事件。】

還是那一段。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

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結果便是。

秦始皇讓扶蘇去上郡監軍去了。

【這一段的敘述,由于恰好增補在“坑殺犯禁者”之事的後面——】

【便成為了秦始皇“坑殺儒生”。】

【這一段的敘述,或許是與陳勝、吳廣起義時“詐稱公子扶蘇、項燕”有關。有可能是當時參與起義的儒生,所編造出來的故事。在經歷過廣泛的傳播之後,被寫進了《史記·秦始皇本紀》。】

他們之前已經看過《大秦系列:秦二世而亡》的視頻,因此,對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陳勝、吳廣曾經“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公子扶蘇,乃是楚國母系的秦國公子。而項燕則是在戰國末年、帶領楚軍抗秦的大将。

“張楚”視公子扶蘇,為楚系的王子。

他們尊崇扶蘇。

将扶蘇視為是,反暴的仁者。

天幕之上,還有一張示意圖。

在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魯國的儒生們,也紛紛持孔氏禮器,前去投奔。

孔甲,孔子的八世孫。

——也在投奔之列。

天幕的寥寥文字,拓展了孔甲的事跡: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

丞相李斯,始議焚書之事。

魏國人陳餘告訴孔甲:“秦将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哉!”

他們要燒書!你很危險啊!

孔甲表示:“吾為無用之學。”

“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

我在搞的,那都是沒用的東西啊!

我又有什麽好危險的!

莊子:無用之學?幸會幸會。

孔甲一邊說着“吾有啥好危險的”。

一邊将家裏藏有的《論語》《尚書》《孝經》等書,塞進自己家老宅的牆壁裏。

随後,孔甲隐居嵩山,教弟子百餘人。

天幕上的這些文字,被位于春秋時期的孔子盡收眼底。孔子:“!!!!”

好!不愧是我的後代!

孔子現在終于放下心來,因為秦始皇燒書歸燒書,他們儒家的東西,終究是保存下來了。

與此同時,天幕還在分析、推測——

《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公子扶蘇向秦始皇進谏、不要重罰儒生,這一記載的來源。

【以孔甲為首的這些儒生,他們在投奔“張楚”之後,繼續制造公子扶蘇的傳說,将其塑造為“保護儒生”的仁者形象,便由此,形成了一段在秦末開始流傳的歷史故事。】

【雖說這僅僅是一種推測,但我們依然可以肯定的是,公子扶蘇勸谏秦始皇的記載,與《說苑·反質》所記載的“坑殺方士”,并無直接關系。】

孔子:微笑.jpg

沒有關系,為什麽要寫在一起!!

很吓人的!!

還有為什麽要跟焚書寫在一起!

在《史記》之後——

一定還有更離譜的流傳吧!!

【除了增加一段“公子扶蘇向秦始皇進谏”的記載之外,《史記》與《說苑》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前者在盧生的話語之中,增添了“對秦始皇貪權嚴刑、不聽勸谏的譴責”,以及引用了一條秦律、以此來表示方士的苦境。】

嬴政:朕還能說什麽。

朕累了。

朕什麽也不想說。

【另外,《史記》還将“焚書”與文學之事牽連進來,混在“求藥”與方士之事後面。并且在秦始皇的話裏,增加了對各個有名方士的譴責——指名道姓的那種,韓衆、徐市、盧生,逐個點名批評。】

諸子百家:所以。

就是這裏,給後世造成了誤解嗎?

傳着、傳着。

就給傳歪了?

誠然,他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乍一聽見“焚書坑儒”,真的會以為是——

燒儒家的書,坑儒家的弟子。

諸子百家:沒想到連“百家語”也焚嗚嗚嗚嗚。

大家以後學着點,跟儒家的他們學一學,把書都藏在牆壁裏吧!!!

諸子百家:QAQ

【綜上所述,《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借鑒了《說苑·反質》故事。】

【而司馬遷所采用的,更是這段故事的前兩部分,其中也存在着改造的成分。】

【至于《說苑·反質》的故事,其第三個部分才是故事的主體與核心。《史記》所借鑒的前兩個部分,在原版的故事裏則是一種鋪墊。】

【這一段故事,是典型的游說之士所擅長的游說之辭,典型的編造出來的天方夜譚。】

【它發生在虛構的“阿東之臺”,而秦始皇親自上場,“臨四通之街”,要将侯生車裂。】

【既而便是侯生的長篇宏論,說一些空洞的說教,然後寫秦始皇聽完之後,頓時感到十分悔恨、無奈感嘆、最終将侯生釋放——】

【這些情節,如同俗套的民間故事一般。】

【對于這樣浮誇張揚的編造故事,司馬遷并沒有采用這一段的情節,而是僅采用了前面兩個作為引子的部分。】

作者有話說:

貼一個《說苑·反質》侯生vs秦始皇

侯生至,仰臺而言曰:“臣聞知死必勇,陛下肯聽臣一言乎?”始皇曰:“若欲何言?言之!”

侯生曰:“臣聞禹立诽謗之木,欲以知過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趨末,宮室臺閣,連屬增累,珠玉重寶,積襲成山,錦繡文采,滿府有餘,婦女倡優,數巨萬人,鐘鼓之樂,流漫無窮,酒食珍味,盤錯于前,衣服輕暖,輿馬文飾,所以自奉,麗靡爛熳,不可勝極。黔首匮竭,民力單盡,尚不自知,又急诽謗,嚴威克下,下喑上聾,臣等故去。臣等不惜臣之身,惜陛下國之亡耳。聞古之明王,食足以飽,衣足以暖,宮室足以處,輿馬足以行,故上不見棄于天,下不見棄于黔首。堯茅茨不剪,采椽不斲,土階三等,而樂終身者,俗以其文采之少,而質素之多也。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萬丹朱而十昆吾桀纣,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

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

侯生曰:“陛下之意,方乘青雲飄搖于文章之觀,自賢自健,上侮五帝,下淩三王,棄素樸,就末技,陛下亡征見久矣。臣等恐言之無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為陛下陳之,雖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

始皇曰:“吾可以變乎?”

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堯與禹乎?不然無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變之不能存也。”

始皇喟然而嘆,遂釋不誅。

後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

本章參考:《史記》《資治通鑒》《說苑》等

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僞虛實——半樁僞造的歷史[J].史學集刊,2010(6):1-12.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