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章

【湯顯祖少年時受學于羅汝芳,受到了反正統宋學思想的熏陶。這是他能深刻認識當時腐敗社會的腐敗,使他成為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進步文人,在文學事業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是的,沒錯,咱們的湯先生是王陽明的四傳弟子喲~這波是和上期的夢幻聯動!當然,我們等會兒要講的馮夢龍也跟王陽明有點關系,王陽明算是他的偶像吧,他還給王陽明寫了本《靖亂錄》,聽說王陽明在裏面的形象還有點神異色彩,咱也沒看過,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啊!】

王守仁沉默,這就是後世人剛才說湯顯祖有反骨的時候刻意提一句他也有反骨的原因嗎?

不知道為什麽,王守仁突然有一種奇怪的直覺,阿藜這姑娘把他放第一期是為了說明陽明心學的存在,方便這期講這些衍生思想。

以及,神異色彩什麽的……感覺有點羞恥。

【李贽,一個思想很先進的男人,師從王艮之子王襞,泰州學派宗師級人物,晚明啓蒙思潮的思想旗幟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核心“童心說”,強調自然而為、絕假存真。李贽以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貪官污吏和社會腐敗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锢。

是的,李贽提倡男女平等。他批判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他認為人的見識是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并不是先天帶來的。他的講學,不論職業,不論男女,都可以去聽。

此外,李贽首次将戲曲提升到“至文”的高度,其“童心說”影響了晚明時期袁宏道、湯顯祖、馮夢龍及淩濛初等人重欲尚情的人性解放思想。】

-

明·弘治時期

王華目瞪口呆,他以為自己兒子就已經夠離經叛道了,沒想到兒子的後輩們個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感情這是主打一代更比一代叛逆?

-

明·正德時期

朱厚照的表情可謂是精彩紛呈,在他經歷震驚、糾結、欣賞等一系列的情緒變換後,最終定格在臉上的,是高深莫測的笑容。

Advertisement

“這未來的人,真是一個比一個有意思。”他笑道。

【總的來說,羅汝芳與李贽等人對湯顯祖的影響,讓他形成了政治上、文學上的反抗性和鬥争性,也讓他在文學作品中展現出了對女性的人文關懷,《牡丹亭》,就是這樣一部傳奇。】

“兩位前輩于我而言,既是良師,也是益友。”湯顯祖道。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颢、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流派。

晚唐五代以來軍閥混戰、武夫擅權,文化失序、道德淪喪,士風頹靡不振,可謂是“禮樂崩壞”。是以,于烽火後建立的宋朝急需重振道德、挽救士風,這是理學形成的一個大前提。

而在兩宋期間,士大夫中存在着的功利主義、奔競、茍且、奢靡浮華等風氣,則是刺激理學形成的動力。北宋末年,國難當頭之際,上層不恤民情、不憂邊事,只顧自己享樂,毫無憂國之心,終致北宋滅亡。到了南宋,這種種不良風氣又在士大夫群體中死灰複燃,乾道三年,宋孝宗下诏“戒士大夫因循茍且、誕謾奔競之弊”,可見這種風氣确實廣泛存在于士大夫中。

針對這些社會不良風氣,也為了複興儒家價值傳統“修齊治平”、奠定士人的道德根基,程朱等理學家在哲學上提出了“理欲之辨”。

從時代背景和形成原因中,我們不難看出,“理欲之辨”是對士階層的期望和鼓勵,它主要是寄希望于士大夫能夠明辨公私正邪和義利,約束自身惡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與民争利。】

論如何用幾段文字同時創死兩個朝代。

-

“晚唐軍閥混戰、武夫擅權?”李世民大為震驚,他還以為最大的問題會是世家,沒想到居然是軍隊。

誰讓武将坐大的,世家又去哪了?

-

北宋

趙匡胤心情十分苦澀。

原以為着火的只有別人家的房子,沒想到自己家的也跟着着火了,還着了兩次。

怎麽以後的大宋聽起來那麽不對勁啊?

【既然理學的初衷是好的,那為什麽我們之前提及的明朝思想家們要抨擊理學呢?當然是因為,到了明朝的時候,理學已經發生了質變。

在明朝,程朱理學成為官學,其理欲觀逐漸異化,即由內求諸己轉變為外求諸人,由對個體道德修養的境界追求倒轉為對社會群體的普遍約束法則。當被用于高位者自我規束的标尺成為道德綁架普羅大衆的工具後,理學,就有了“吃人”的效果。】

“做人,還是得先修自身的心性德行。”王守仁搖頭嘆息,“向外求,誤也!”

【封建禮教和僵化的程朱理學就像兩座墳墓,扼殺天性,壓抑情感,《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就活在這樣一個腐朽教條的世界。然而,再嚴格的禮教、再壓抑的思想都無法磨滅情的萌生。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本該是為規範杜麗娘的思想言行,使其符合封建女子賢良淑德的要求而學的《詩》,卻反讓麗娘覺醒了自我意識,她勇敢地踏入了園林,觀滿園春色;勇敢地摒棄世俗觀念,追求心中所愛。可見,禮教終究束縛不住人心中生而便有的情。】

“情之所至,乃人之本能,又豈是說摒棄就能摒棄的?”湯顯祖對着光幕感慨道。

【理學橫行的社會不容許情愛,但杜麗娘身上卻有着“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勇氣,這是情的力量。這份力量讓她在萬般無奈的境地中堅持對柳夢梅的愛情,讓她敢于為情而死。

《牡丹亭記題詞》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封建勢力所代表的“理”抹殺了杜麗娘的“情”,在“情”與“理”的對抗中,杜麗娘走向了另一個世界——冥界。

在《冥判》中,杜麗娘魂入地府,卻依舊癡心不改,想托判官查個明白。她對情的虔誠與執着讓判官查證了她的命運和姻緣,判官由此發現杜麗娘陽祿未盡,承諾放其出地府去尋找柳夢梅。

《冥誓》中,柳夢梅向麗娘表明心跡:“生同室,死同穴。”他情深義重的誓言給了杜麗娘道出真相的勇氣,當杜麗娘說出自己是鬼魂後,柳夢梅雖然害怕卻并未辜負誓言,四處求藥助麗娘還陽。柳杜皆是有情人,又因緣分天注定,終于跨越了世俗的障礙,超越了生死。】

“好一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明以前文人的紛紛撫掌長嘆,“韶光易逝,真情難求啊!”

【杜麗娘是湯顯祖筆下“至情”的化身,她能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感情,也敢于打破常規去追尋自己的心之所向。《牡丹亭》描寫的不僅僅是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其中更有對自我意識的追尋,對那個黑暗時代的控訴,對女性沖破封建壓迫和束縛的肯定和對自由的向往。

在明朝,理學與封建教條嚴重束縛了人們的個性,《牡丹亭》的出現無疑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女性帶來了希望,激起了女性讀者自我意識的覺醒,在那個沉悶、窒息的年代,如此亮色足以引發女性對青春、美麗、生命的感慨與珍愛。】

“湯公确實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了一抹亮色。”一名正在翻閱《牡丹亭》的女子笑道,“他是懂情之人。”

【從徐聞到遂昌,從《邯鄲記》到《牡丹亭》,傳遞出的是湯顯祖濃厚的人文主義和終極關懷,在那個腐朽黑暗的社會裏,他對百姓的溫柔與對封建禮教的叛逆,于無聲處默默為芸芸衆生點燃着一簇簇心火。

所以,我們今天尊稱他為——中國戲聖。】

-

明·萬歷時期

“中國……戲聖?”朱翊鈞瞳孔微縮,這個結局是他未曾想到的。

湯顯祖也有些許失神,原來他寫的這些戲文也是有用的嗎?

-

明·崇祯時期

“湯義仍啊……果真是個千古逸才!”馮夢龍微笑着嘆了一口氣,“今日知君真性情,唯恨當年未相識。”

-

“一個聖人,一個戲聖。”劉徹單手支着頭,另一只手無意識地輕輕敲擊桌面,眉眼含笑地戲谑道,“這個明朝,倒是很令人羨慕啊!”

他不知道,自己身邊也有一個賦聖和一個史聖。

【說實話,我個人是很希望咱們的湯顯祖不止是中國戲聖的,但想想你明那個關起大門不怎麽願意往外走的海禁政策,嗯,屬實是有點做白日夢了。

同一時期,莎士比亞在西方的對外文化輸出下風靡世界,而我們的湯顯祖只能在咱這一畝三分地裏傳播。大家都知道莎士比亞,而不知湯顯祖是誰,于是,當多年後世人終于後知後覺發現湯顯祖這個人時,便有了這樣一個稱呼“東方的莎士比亞”。

誠然,“東方的莎士比亞”确實是一個對湯顯祖的極高評價,但是,也有人會發出疑問:“為什麽只有‘東方的莎士比亞’,而沒有‘西方的湯顯祖’呢?

呵,這不就要問你明了嗎?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國都在往外走,互相交流共同發展,就你明把自己鎖家裏當宅男,結果把自己落在別人屁股後面了,難評。雖然最後被西方列強用先進武器強行破開國門、開啓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時期是晚清,但海禁是從明開始的總沒錯吧?我們落後于西方也是從明開始的吧?】

-

明·萬歷時期

湯顯祖皺眉,“東方的莎士比亞”這個頭銜,聽上去真的令人不太舒服,倒不是他對那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莎士比亞有什麽意見,而是這個稱呼裏隐含着的,是一段在後世人口中華夏落後于西方的歷史。

“強行破開國門……”朱翊鈞臉色陰沉,任何一個皇帝聽到這樣的消息估計都不會開心,即便後世人說這件事發生在之後的清朝,但後世人也說了,現在華夏已經落後了。既然如今都能有光幕出現,焉知未來是否還會如後世人所說的軌跡發展?西方如今強大到什麽程度了?如果大明不強大自身,會被人提前打上門嗎?

-

明·洪武年間

“這小姑娘真是不說就不說,一說就是一個驚雷。”朱元璋頭疼地撫着額頭,“海禁……真的有那麽大的問題嗎?”

可是咱有咱的考量啊……

-

秦漢唐

什麽?!居然被外人打上門了!

嬴政、劉徹、李世民憤然起身,他們不約而同地擡頭眺望遠方。

大航海時代……中華民族的屈辱史……

原來在海外還有其他的強大國家嗎?

三位帝王眼中湧起戰意,既然後世吃了所謂西方的苦,那何不現在趁着他們尚未強大的時候讓他們俯首稱臣呢?

不過……三人收回目光,按捺住蠢蠢欲動的心,一切須得從長計議,不管怎麽樣,都得先把當下的任務完成再說。

【以我個人觀點來看,對于這兩位生于同期,死于同時的文學巨匠,無論是東方的莎士比亞,還是西方的湯顯祖,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們處于不同的家國背景,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都是偉大的,他們只是他們自己。】

聽到這話,湯顯祖皺着的眉頭舒展開了。

是的,他只是他自己。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