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最後兩個皇帝是親兄弟,所以我就放在一起講啦!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知名“木匠皇帝”,年號天啓;崇祯帝朱由檢,明朝末代皇帝,年號崇祯。阿藜我必須先承認,雖然我現在最喜歡的明朝皇帝是朱祁钰,但實際上我認識朱由檢和朱由校比認識朱祁钰還要早,當時我對這倆兄弟的初印象不錯,所以即便是到現在我對他們也還是有濾鏡的。】
朱祁钰微笑。
朱由校/朱由檢:什麽是濾鏡?
衆人:“木匠皇帝”,得,又是一個有特殊愛好的。
朱元璋冷笑:如果大明國祚再長一點,別說木匠皇帝了,怕不是連“鐵匠皇帝”和“鞋匠皇帝”都會有!
【我知道,天啓和崇祯在大衆眼中的形象說不上好,這很正常,畢竟是直面明朝滅亡的倆皇帝,也沒做出啥特別亮眼的成績、幹出啥特別賢明的事。天啓整出了個大權宦魏忠賢,崇祯出了名的剛愎自用,這不管讓誰來評都得直呼一聲沒救了。
但是吧,有些評價就有一種很奇異的美感,天啓是大字不識的“文盲”?除了木工做得好之外啥也不是?崇祯只會給大臣推鍋?】
“文盲?”歷朝歷代除了真正見過朱由校的皇帝之外,其他人都感覺自己的三觀受到了沖擊。
朱由校無語:原來我是個文盲?
“皇兄怎麽可能是文盲?”朱由檢皺眉,“這是誰造的謠?”
【我們暫且不論崇祯如何,但天啓真的能是個文盲?家人們,明末那種地獄局可不是一個傻子皇帝或者文盲皇帝能玩得轉的,天啓要真是個文盲,估計明朝在他這裏就得亡國,都等不到崇祯上位。
而且,天啓也是經常上課的,《講筵恭紀詩》序言“今上沖年嗜學,經筵、日講二者兼舉。經筵以季舉,日講則日日舉之,非甚寒暑不辍也。”天啓對政事也并非真的一竅不通,這在他對袁崇煥平遼方略的回複中亦有所體現:“向以防守方殷,故着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致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可能也是因為這些點吧,所以現在也有人認為天啓的政治文化素養不低,魏忠賢只是他擡到明面上跟文官集團對抗的棋子。甚至還有人提出了更大膽的猜測——如果天啓沒有早死,明朝是不是還能多茍延殘喘幾年?當然,情況也有可能更壞,答案我們無從知曉。】
-
Advertisement
明·崇祯時期
“皇兄确實能做得比我更好。”朱由檢嘆氣,眼中升起懷念和濃重的悵然,“可惜,天不假年……”
-
明·天啓時期
“答案?”朱由校笑了笑,扔掉手中的木雕走到窗邊,望着窗外碧藍的天空輕聲道,“答案我也不知道啊……”
-
明·洪武時期
“不是真的文盲就好……”朱元璋的标準已經越降越低。
“如果不是真的文盲,那這問題不是更大了嗎?”朱橚幽幽開口,“為什麽會被傳成文盲?”
朱元璋沉默。
【關于天啓的死因,現在也有不少陰謀論的。這也沒辦法,實在是明末那段時期太亂,且那時候官員們的節操真的讓人很不信任。而且明朝中後期的皇帝吧,幾乎每個的死都有那麽點故事。比如太醫治死倆皇帝最後還能因為大臣的求情保住性命,比如正德生病的時候想找外面的醫生不被允許,再比如泰昌和天啓死前都吃過大臣進獻的神藥……這一系列巧合再配上明末的混亂,那不就直接化學反應,讓人連帶着都不相信明朝前中期的官了嘛!】
-
明·洪武時期
“那可真是太有故事了!”朱元璋腦門青筋直跳,他突然發現好像別家故事都沒自己家的故事多。
朱樉/朱棡:突然有點憐愛四弟的後代了……這種福氣還是留給四弟的後代去享受吧。
-
明·永樂時期
“有些人還是過得太舒服了。”朱棣瞥了朱高熾一眼,冷笑着問道,“太子,你說呢?”
朱高熾沒着急回答,他閉上眼思索了片刻,再睜眼時眸底的神采已經發生了細微的改變,整個人看着竟是比以往銳利了許多。“兒臣認為,父皇說得沒錯。”他回答道。
-
南宋·孝宗時期
趙昚突然想到一個詞——群魔亂舞。
在混亂的迷霧中,到底誰才是魔,誰又是真正的人?答案似乎沒有定論。這其間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早就辨不清了。
【當然,我還看到個更離譜的猜測,說天啓是被崇祯密謀害死的,我只能說別太荒謬!
崇祯可是能因為嫌棄大臣給他哥擇的谥號廟號不好而親自上手改字的人,在他眼裏他哥就是“仁孝承先,憂勤勵治”。
他甚至還會在看到天啓舊物的時候睹物傷情:
「帝一日于某宮中得天啓舊制沉香假山一座,香幾、燈屏數種,谕收貯,曰:“亦一時精神所寄也。”」
崇祯對他哥的愛我覺得是毋庸置疑的。】
自己的弟弟品性如何,朱由校自然是心知肚明,他會心一笑道:“五弟是個好孩子。”
【而天啓對崇祯呢?我只能說不僅崇祯對哥哥帶有親弟濾鏡,天啓對弟弟也是親哥濾鏡拉滿。
「熹宗初即位,上猶在稚齡,忽問曰:“這個官兒我可做得否”熹宗曰:“我做幾年時,當與汝做”人以其言為谶。」
「熹宗大漸前數日,上跪牀前問安,因言:“弟弟何瘦,須自保重。”」
崇祯和天啓的兄弟感情在皇家屬于是很難得的那一類了,跟隔壁堡宗和景泰你死我活的塑料兄弟情完全不像是一個家出來的。】
朱由校:……
朱由檢:……
并不想跟兩個祖宗比,怕折壽。
-
明·正統時期
朱祁钰想象了一下自己和朱祁鎮兄友弟恭的場景……嘶,畫面太美不忍直視。
他低頭看了眼手背上不知何時泛起的雞皮疙瘩,面無表情地想:要不還是把朱祁鎮埋了吧。
另一邊……
“朱祁钰心懷不軌,不顧念兄弟情誼,難道朕還不能撥亂反正了?”朱祁鎮不服。
底下的大臣沒一個理會他。
有些話可以用來偷偷欺騙自己,但信以為真并以此欺騙其他人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當然,這倆的王炸名場面肯定得是天啓臨終前對崇祯說的那句“吾弟當為堯舜”,想當初我就是因為這句話垂直入坑了這對兄弟。
有人說“吾弟當為堯舜”是天啓給崇祯最大的錯覺,他要是不說這句話崇祯大概還不會那麽勤快的做無用功,指不定明朝還能多茍活幾年。嗯,依史料來說,這個觀點不無道理,但我還是覺得如果明末真的能重來,光崇祯一個人變是沒用的,這得大家一起努力。因為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朱由校:我給我弟弟一點小小的鼓勵有問題嗎?
朱由檢:勤快的做無用功……紮心了。
【首先是天災,明朝處于小冰河期,到崇祯年間,小冰河期進入比較嚴重的階段,到處旱災、洪澇、蝗災,災異頻繁,“竟無樂歲”,後面還發生了鼠疫,可以說在天時上完全不占優。】
朱由檢兩眼一黑,怎麽就“竟無樂歲”了?
【然後是人禍,這就要分很多方面了。
第一點是民衆,當時天災頻繁,稅收負擔重,而且王朝末年朱家宗室人員越來越多,養他們的錢也得從百姓身上薅。最終民衆活不下去,就會選擇四處逃竄或者揭竿起義,所以崇祯年間流寇四起,起義頻繁。
第二點是外敵,強大的清軍正在邊境虎視眈眈。小冰期是全世界的小冰期,明這邊冷,清那邊更冷,為了擁有更舒适的生存空間,清必然是更有勇氣放手一搏的,而明朝不具備這樣的勇氣,他還得分心對抗內部的起義呢。況且以雙方的角色來說,明朝是被動防守,清是主動攻擊,個人覺得在兩方士氣不對等的情況下防守比攻擊難度大,要不怎麽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呢?
第三點是朝廷,即皇帝和官員,這也是最具争議的一點,崇祯臨死前那句“諸臣誤我”到現在都還熱議不斷。同情崇祯的人覺得他說得沒錯,明末那些大難臨頭了還惦記着內鬥的官員都不是啥好東西!而惋惜大臣的人則認為崇祯剛愎自用,急功近利,志大才疏,白白葬送了盧象升等忠臣良将。】
“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這分明就是氣數已盡了。”朱元璋止不住唉聲嘆氣道,“這種情況就是咱去了也不一定能救。”
“其實也有辦法。”沉默了許久的朱棣終于開口,“重新打就行了。”但這個前提是,你不是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
【說實話,我對明末的官員是沒多少好感的。明末的政局之混亂,光從泰昌帝剛死的時候一堆人争搶太子這件事裏就可以窺見一二,更別說,崇祯時期的大臣們在政事上基本除了表達反對意見之外也沒啥實際行動,你問他們要解決方案,他們拿不出來。
不是還有人銳評“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嘛,這都算好的了家人們,至少還以死明志了呢。想當初崇祯窮得叮當響,召集所有人捐款籌措軍饷的時候,從宗室到大臣,大家都很統一地說自己沒錢,等起義軍攻進北京,有些牆頭草想不都想就投降了,結果不僅沒讨到好,反倒被義軍從家裏抄出了大筆的銀子。啊,原來這就是沒錢啊?
在起義軍這裏受挫了,大家合計合計,決定去投清軍吧,畢竟清軍說會對他們好诶!但事實證明,人生只有起起落落落落,投清不僅沒得到更好的待遇,反倒被壓着做奴才,剃發易服。
然後,大家又想起舊主的好,開始懷念當年的崇祯皇帝了,多有意思。
崇祯确實疑心病重,不靠譜的騷操作多,但在這一點上,他說“諸臣誤我”還真不算完全錯。】
-
明·洪武時期
“牆頭草?”朱元璋面容格外冷靜,但氣場卻令人毛骨悚然,“這就是咱大明的棟梁之臣?”
“怪不得後世那小姑娘好像一直不太看得上大明文官,還老說他們沒節操。”朱橚恍然大悟,“原來是這種沒節操法,那确實應該看不上!”
-
明·崇祯時期
朱由檢氣憤地砸壞了手邊的茶盞:“朕還得感謝他們懷念朕是吧?”
-
明·正統時期
朱祁钰抱着年幼的朱見濟坐在郕王府的院子裏,黢黑而幽深的眸子緊緊地盯着光幕,似在思索,又似在發呆。
大明,最終會發展成那樣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檢于煤山上吊自缢,留下遺诏“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大明王朝就此落幕,崇祯的以身相殉,為“天子守國門”續下了最觸動人心的續言——“君王死社稷”,自此,“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為了大明最完美的注解。】
“唉——”
不知多少人發出了嘆息。
“至少,還算有骨氣了。”朱元璋憋了半天,終究還是不忍心再說什麽批評的話。
【不管別人對崇祯的遺诏怎麽想的吧,我個人是覺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崇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想起了大明百姓,說明他的心裏應該也是有百姓的位置的,這也是我認為他不算完全沒救的原因。
據說崇祯自缢前曾感慨群臣沒人陪他,其實也不是沒有,在知道他已死後,新樂侯劉文炳及其弟都督劉文耀、彰武侯楊崇善、惠安侯張慶臻、東宮侍衛周鏡、驸馬都尉鞏永固、宣城伯衛時春七名勳戚以及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等二十餘名文臣,這些人都陸陸續續随他去了。
後來崇祯下葬時,只有太監和百姓為他送葬。這看起來好像很凄涼,但我覺得對崇祯來說大概是一個安慰吧,至少在那種情況下,還有百姓願意送他最後一程。】
果然,唯有百姓不會辜負……朱由檢先是笑了一陣,沒過多久又倏然淚落,掩面哽咽道:“原來我這一生,也不是完全的失敗嗎?”
【如果阿藜我有機會見到崇祯,我大概會對他說一句:“少年,別着急搞事,咱還是先把重度疑心病克服一下,順便鍛煉一下識人眼光吧!”】
朱由檢:……我盡量。
【雖然很多研究都說明朝到了末年頹勢已經是難以逆轉了,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結果,這局面誰接手都不好使,但我個人是希望他們能堅守住的,這不僅是因為我個人對明朝的憐愛,還是因為我不太喜歡一個新的更加封閉奴化的社會。
對侵略者卑躬屈膝、對自己的人民蠻橫暴虐,“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予家奴”,那是我不想看到的世界。】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朱元璋:什麽玩意兒?
“這就是他們奪了我大明江山之後的做派?”朱棣不能接受,哪怕大明滅亡,江山也該是被英雄接手,而不是被這樣糟蹋!
【而且,明朝的滅亡,是好不容易恢複的漢文化再次被破壞的開始。剃發易服,大興文字獄,一部《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中,多少珍貴的典籍因犯忌諱被損毀,背後又隐藏了多少無辜人士淋漓的鮮血?
還有那一次次的屠城事件:
畿南之屠: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朝睿親王多爾衮在北直隸三河、昌平、良鄉等地進行的屠城,五千人被殘殺。
潼關之屠: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十三日,清朝“豫親王”多铎在陝西潼關地進行的屠城,七千人被殘殺。
揚州十日: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史載:“諸婦女長索系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霁。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複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氲,結成如霧,腥聞百裏。”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殓的屍體就超過了八十萬具。
嘉定三屠:順治二年(1645年),在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将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
昆山之屠……
嘉興之屠……
……
那是我不忍卒讀的血淚史,我想,那應該也是明人不願看到的殘酷未來。】
透過那一連串的文字,大家仿佛聞到了一股揮散不去的濃重血腥味。
“怎麽會這樣?”明末的人們忍不住哽咽起來。
一直在默默記錄的馮夢龍再也握不住筆,他感受到了極其沉重的窒息感。原來這就是那個自己眼中的世界……他如何能不憂憤?如何能不痛心!
“真實的世界,比戲文還要殘酷百倍。”湯顯祖閉眼不忍再看,雖然他觸及不到那個世界,但那也是他的國,他根本無法坦然面對那樣的殘忍。
朱由校的臉色越來越凝重,朱由檢憤怒地錘了好幾下桌子……而其他的大明皇帝,則是陷入了長久的緘默。
【唉!太悲傷了不說了,總之我是覺得,如果真有機會,大明還是可以選擇拼一把的。稍微理想化一點嘛!縱然天命不眷,但我相信人定勝天,我們華夏兒女,最擅長的不就是挑戰不可能嗎?】
人定勝天!
“對!我們不能讓那個恐怖的未來發生!”大家的眼睛開始發亮,“現在還沒到最絕望的時候,我們要一起努力,挑戰不可能!”
【好啦,這就是第一個彩蛋的全部內容了,我們先休息一下,等會兒再進入下一個彩蛋——聊一聊大明那些在各領域熠熠生輝的大佬們。】
明末衆人:!!!
這是不是瞌睡來了送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