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二十五章
【大家休息好了嗎?現在就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彩蛋——“聊一聊大明那些在各領域熠熠生輝的大佬們”吧!
這次就不按時間順序了,主播想到誰就講誰,因為不是單人專題所以也不會講得很細,就簡單聊聊,大家擔待一下哈~】
明朝衆人:能說多少就說多少吧,我們不挑。
【首先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宋應星,代表作《天工開物》。】
茶樓中,因為科舉再次落第而遭到某些同窗取笑的宋應星驚訝地擡起了頭。
“這上面說的,應該不是我們面前的宋應星吧?”那些剛才還得意洋洋的人也傻了眼。
【宋應星,生于萬歷十五年,字長庚,江西奉新人,中國明代科學家,與其兄宋應升并稱“奉新二宋”,《明史》對其的評價是“廉潔”。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宋應星肯定是個很厲害的人,但在他們那個年代,宋應星其實是個屢試不第的落榜舉子。據史料記載,中舉後宋應星接連于萬歷、天啓、崇祯年間數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遂絕科舉之念。】
聞言,朱翊鈞、朱由校、朱由檢俱是眼前一亮,但很快他們的表情又開始奇怪起來……
這是第幾個屢試不第的了?
茶樓,憋屈了很久的宋應升終于揚眉吐氣,他伸出手重重地拍了一下宋應星的背道:“好,我就知道我家長庚日後一定會有大造化!”屢試不第又如何?那些中了進士的都沒見被後世人誇贊一聲厲害!
周圍的人臉都綠了。
【宋應星的成就主要是在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真實、系統地記述了明以前農業和手工業領域內的生産技術經驗。其所著的《天工開物》廣泛涉及機械、冶金、生物、化學、物理、自然和哲學等方面內容,是全世界首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的高級科普著作,被公認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天工開物》對世界的影響是長久且深遠的。自1637年首印後,《天工開物》很快傳入日本,1694年日本出版《花譜》一書就多次引用《天工開物》的內容。1771年日本開始翻刻《天工開物》,後來日本的實派學者依據《天工開物》的思想,提出了富國濟民的“開物之學”,并将《天工開物》奉為興業指南。《天工開物》中介紹的造船、冶煉、紡織等技術使日本的生産力大大提升。
大約在19世紀,《天工開物》傳入歐美。據統計,《天工開物》中有關農具的內容直接推動了歐洲的農業革命,而書中的一整套養蠶經驗則在1837年左右幾乎拯救了歐洲的蠶絲業。此外,書中介紹的以樹皮等代替破布造紙的技術還在1840年左右大大緩解了當時英、法、德等國的造紙原料危機。1868年,達爾文在其代表作《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也引用了《天工開物》的養蠶部分。總之,自問世以來,《天工開物》在全世界幾乎不間斷地影響了人類三百多年。】
宋應升:厲害了我的弟!
Advertisement
“原來我寫的那些東西也是有用的嗎?”宋應星滿臉恍惚。
-
漢初
“影響人類三百多年……”劉邦被這個數字震撼到了,“乃公都不敢保證自己走後能影響子孫後代幾十年,那明朝的宋應星居然只靠一本書就有了那麽大的影響力?”
“主要還是看實用性吧,造船、冶煉、紡織、農具、養蠶,這些技術對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蕭何分析道。
“倒也是。”劉邦回過了味,略有些遺憾道,“這《天工開物》确實是本好書,只可惜吾等沒機會一觀。要是我大漢也有這樣一本奇書,必然是要好好加以利用的。”
-
唐·太宗時期
“這樣的書,誰會不想要呢?”李世民十分眼饞。
他沒猜到的是,還真有人不想要。
【與國外不同的是,《天工開物》在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因為書中內容包含“北虜”和“東北夷”等詞語,清朝在編纂《四庫全書》時不但未将《天工開物》收入《四庫全書》,還毫不留情地将所有能收集到的《天工開物》全部銷毀。《天工開物》在中國古代一度被列為禁書,被封殺一百多年。
直到1912年左右,有學者從古籍中查閱冶銅方法時意外得知《天工開物》的存在,為了尋找《天工開物》的原版圖書,他幾經輾轉,不辭辛苦地走訪世界各國,終于在法國的國家圖書館中尋獲了明朝最初的原刻版《天工開物》。從此,《天工開物》才得以在國內重見天日。】
真是離了大譜!怎麽會有人因為幾個詞就毀掉所有書的呀?
大家不理解,但大家都表示受到了震撼!
宋應星:懂了,女真人聽不得“北虜”這些詞,要不以後多寫點給他們看吧。
【宋應星兄弟倆對明朝的感情很深,明亡後,宋應星的大哥宋應升服毒殉國,宋應星則是一直隐居不出,在貧困中度過了晚年生活。臨終前,宋應星告誡子孫:一不參加科舉,二不做官,只以耕讀傳家。他對大明一片丹心,也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傳承自己的意志,不去做他朝的臣子。】
朱元璋大受感動,這都是大明的忠臣啊!
【如今,為了紀念宋應星,我國在江西設立了宋應星公園和宋應星紀念館。2021年5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準中國在嫦娥五號降落地點附近月球地貌的八個命名,宋應星的名字,便是這八個地貌地名之一。】
-
唐
“嫦娥奔月!”李白眼睛發亮,“後世人竟然能到月亮上去嗎?”
-
漢
“多少人汲汲一生都難以得到史書記錄的只言片語,那宋應星卻能讓後世人用他的名字為月亮上的地貌命名。”劉徹內心突然豁然開朗,“所以還是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啊……”
-
秦
尋仙問道不一定能讓人真正登仙,而為社會做貢獻卻一定能被世人長久銘記,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上的永生呢?
嬴政感覺自己似乎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
明
宋應星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麽叫做千秋萬歲名。
“并不是只有參加科舉才能為百姓和社會做貢獻。”他漸漸明悟。
【除了宋應星,還有另外一個明朝人,他的名字也是月球八個地貌地名之一,他叫徐光啓。】
被點名的徐光啓愣住了,知道有這麽個人的幾位皇帝卻是興奮了。
落第的宋應星可能有點難找,但在朝為官的徐光啓他們熟啊!
【徐光啓,字子先,號玄扈,谥文定。萬歷進士,雖然生前曾官至崇祯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但徐光啓的官途真要說的話其實也沒那麽順當。不過我們這裏不講他的當官經歷,只聊他的成就。
徐光啓是政治家、軍事家。在軍事思想方面,他凝練出了“求精”和“責實”兩大要點。在練兵技法方面,他主張“選需實選,練需實練”,總結出了“八無敵”和“四預敵”之法,還提出了“極求真材以備用,極造器械以備守,極行選練精兵以保勝,極造都城炮臺以為永遠無虞”等可行措施。在武器制造方面,他積極探索火器與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兵和騎兵的配合等實戰技巧,是中國提出火炮戰的第一人。他撰寫的《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藥法》等各種條令和法典是我國近代較早的一批條令和法典。】
宋朝的文官們面面相觑。
這徐光啓應該是個文官,對吧?
徐光啓:誰說文官就不能武德充沛了?
嬴政/劉徹/李世民:我們對那個《制火藥法》很感興趣,能不能詳細說說?
【同時,徐光啓也是歷法家。徐光啓與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合作編譯的《崇祯歷書》,是當時國內最先進、最準确的歷書。這裏比較遺憾的是《崇祯歷書》的編譯是基于第谷的“改良版地心說”,而我們現在都知道關于天體運動比較準确的說法應該是“日心說”。
“日心說”簡單來講就是地球是球形,并繞其軸心運轉,且月球繞着地球轉,地球繞着太陽轉,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繞太陽公轉一圈是一年。
如果當初編纂是采用的是“日心說”的思想,那麽中國的歷法水平将提升一大截。】
“地球是繞着太陽轉的?”歷朝歷代,所有支持“地心說”的天文學家們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不懂天文的人:這轉去轉來的,都快把我們的腦子給轉暈了。
【此外,徐光啓還是數學家和農學家。
作為農學家,他撰寫的《農政全書》被稱為“中國四大農書之首”,在中國農學史上的地位如同《詩經》之于古典詩歌。
作為數學家,他重視數學知識的應用,曾詳細論述了數學在天文歷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制造、輿地測量、醫藥、制造鐘漏等計時器這十個方面的應用。
數學家、會理財,這樣的人在明朝是不是比較罕見來着?我記得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明朝是窮死的,就是因為明朝沒幾個高層懂經濟吧?老朱的大明寶鈔都被嘲了好多年了。】
窮死的……
明朝皇帝們:……
錢,确實是一個大問題。
朱元璋:這意思是說咱的大明寶鈔不合理對吧?
【徐光啓與傳教士利瑪窦合作翻譯的世界名著《幾何原本》徹底改變了中國數學的發展方向。如今大家熟悉的幾何、點、線、面、角等數學名詞其實都是他的獨創。他是我國現代數學毋庸置疑的奠基者之一。】
-
唐·太宗時期
“這麽厲害?”李世民既驚嘆又惋惜,“朕也不知是該說明朝幸還是不幸,王朝到了末期還能出這麽多人才,可偏偏又是這樣的人才在王朝末期蹉跎,無力回天。”
“造化弄人。”長孫皇後嘆氣。
-
明·崇祯時期
在家的徐光啓見到了從皇宮來的貴客。
“陛下怎麽來了?”徐光啓受寵若驚,連忙俯身行禮。
朱由檢擡手阻止了他的動作,目光真誠地看着他道:“朕覺得,像徐大人這樣的人物,就該朕親自來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