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下一個,茅元儀,一位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場争鬥,而一生寫滿了壯志難酬和意難平的明朝官員。
茅元儀字止生,號石民,明末守邊将領及文學家,是嘉靖年間大名兵備副使茅坤之孫。其家學淵源深厚,平素喜讀史書喜談兵,且熟知軍務,素有報國之志。
明末,遼東戰火紛飛,明軍卻戰鬥力低下,屢吃敗仗。由于憂心邊事,茅元儀刻苦鑽研歷代兵法理論,花費十五年時間輯成兵書《武備志》。】
-
明·嘉靖時期
年紀不大的茅坤內心升起新奇的感覺:“是,我的孫子?”
-
明·崇祯時期
茅元儀,這不是前段時間來找過朕的那個大臣嗎?朕還把他留下了!
朱由檢大喜。
原本在歷史上茅元儀這次是沒有被啓用的,但由于光幕的影響,朱由檢做事更加謹慎,當茅元儀來進呈《武備志》時他并沒有因其對朝廷軍備上的尖銳批評而生氣,反倒是把人留了下來。
【《武備志》是繼宋朝《武經總要》之後涉及面最廣的一部百科全書式兵書。其內容不僅包含了作者茅元儀精辟的軍事思想觀點,還保存了不少古代軍事資料,尤其是收錄了《鄭和航海圖》《航海天文圖》以及明代罕見的艦船兵器和火器。這些內容為後世研究古代軍事提供了許多重要線索,故《武備志》在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在當時,《武備志》的刊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明末重文輕武、将軍不知兵法韬略、武備廢弛的狀況。
但我們都知道,由于明末激烈的官場争鬥,茅元儀的一生也是寫滿了壯志難酬和意難平。】
嬴政/劉邦/劉徹/李世民:又是一本我們很想要的書,可惜,還是看不見摸不着。
Advertisement
朱由檢松了一口氣,看來這次他的選擇沒有出錯。
面對強大的外敵,軍事上的人才真的不可或缺。
【清乾隆年間,由于《武備志》中多處出現“不敬之語”,官方将其列入《違礙書目》,下令毀禁。後出版商對其進行修正處理,并重新推出新版《武備志》,使得該書不僅在清朝再次廣為流傳,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歐洲,出現了多種翻刻本。】
熟悉的清朝,熟悉的禁毀。
茅元儀:完全不感到意外,作為明朝的臣民,我對自己國家的敵人沒好話不是很正常嗎?
【接着是王錫闡。這是一個跟前面幾位大佬相比,顯得稍微有點特殊的明朝學者。王錫闡出生于崇祯元年,前面幾位獨當一面的時候,他還是個奶娃娃呢。
王錫闡生于吳江縣一個貧困潦倒的農民家中,他沒有顯赫的家世,基本所有知識都要靠自學,但他又極具天資,在艱難的亂世中自學成才。】
吳江縣的一個小鄉村
已經想好要給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取名為王錫闡的王父驚呆了。
這個王錫闡,不會就是他的兒子吧?
【王錫闡十七歲那年,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樹上,明朝滅亡。身居窮鄉僻壤的王錫闡得知此消息後十分悲恸,試圖以身殉國。他一開始準備上吊,未遂;接着跳河自盡,卻因被人救起而沒能死成。于是他又琢磨了一下,決定誓死絕食,這可吓壞了他的父母。經多次勸說無果後,他的父親忍不住威脅道:“你小子膽敢餓死自己,咱們全家就一起死!”王錫闡這才勉強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此人乃是忠義之士!”朱由檢出言贊道。雖然“老歪脖子樹”這幾個字有點刺眼,但這并不能影響他心中的感動之情。
另一個時空,還活着的朱由校一邊為大明能有此忠義之人而動容,一邊對着“老歪脖子樹”這個詞發愁。要不以後別讓五弟靠近樹了吧?他想。
【雖然自殺未遂,但故國之思、亡國之痛從此伴随着王錫闡的一生。
對明朝的長期懷念使王錫闡性格孤僻,難以與人相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與人相見,終日緘默”。但如果你要跟他談論反清複明和天文歷法等話題,他又會變得口若懸河,“縱橫不窮”。他堅持只穿明朝衣服,在各種場合,他都不使用清朝年號,寫字時也堅持只寫明朝的篆體式楷書,讓普通人難以讀懂,以至很難與他進行學術交流。
王錫闡一直有一個夢想,即是等反清複明成功時,他要為光複後的“新明朝”奉獻一部最精準的新歷法。為此,他窮盡畢生心血著成了一部《曉庵新法》。
《曉庵新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真正中西合璧的新歷法,達到了中國歷朝歷代的最高水平。由于科研成就的突出,王錫闡獲得了同時代權威學者的最高評價。他與當時北方的歷算名家薛鳳祚一起被并稱為“南王北薛”。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顧炎武曾專門撰文贊揚王錫闡“學究天人,确乎不拔”。清朝權威天文學家梅文鼎也高度評價《曉庵新法》是“歷學至今之大著”。】
-
南宋
“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也算是‘遺民淚盡胡塵’裏了吧?”看完王錫闡的人生經歷,陸游感到十分唏噓。
-
明·崇祯時期
朱由檢和徐光啓都看沉默了。
“這樣的感情太過沉重。”朱由檢道。
“但現在還沒到那種程度。”徐光啓轉頭看向尚還年輕不成熟的皇帝,“陛下,我們還有努力的機會。臣相信,這次王錫闡不需要期盼為‘新明朝’貢獻新歷法,他會在真正的大明朝施展他的才華!”
【接着是徐霞客,一位旅游達人。
徐霞客生于萬歷十五年,逝于崇祯十四年,本名徐弘祖,字振聲,又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文學家。
在徐霞客有生之年,他到處考察人文、地理、水流、氣象、動植物等現象,“達人所未達,探人所未知”。他在湖南、廣西、貴州和雲南等地作了詳細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詳細的描述、記載和研究,是世界上對石灰岩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
通過親身的考察,徐霞客以無可辯駁的史實材料,論證了金沙江是長江的正确的源頭,否定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禹貢》中關于“岷山導江”的說法。同時,他還辨明了左江、右江、大盈江、瀾滄江等許多水道的源流,糾正了《大明一統志》中有關這些水道記載的混亂和錯誤。
徐霞客與西方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分別被推尊為“東、西方游聖”,其創作的散文游記《徐霞客游記》,生動傳神地描繪了涉及今天大半個中國的衆多山水名勝、奇觀異景乃至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等,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旅游學、地學、文學、文化、經濟乃至動植物、生态、政治、社會、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被稱為“明末社會的百科全書”,也是中國旅游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裏程碑,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20部著作之一”。
如今,為紀念這位“千古奇人”,我國不僅建設了徐霞客紀念館,還将其游記《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定為了中國旅游日。】
“‘岷山導江’居然是錯的嗎?”
光幕前的衆人再一次接受了新知識的洗禮。
-
唐
“看來只讀書還是不夠的,得多去外面走走。”李白有感而發。
-
明·崇祯時期
正在游歷途中的徐霞客聞言,寵辱不驚地笑了笑道:“若是沒有母親的全力支持,我亦不會有此巨大的成就。”
【徐霞客對旅游的熱愛其實還有點家族淵源,這得從他的高祖徐經說起。對,沒錯,就是第一期提到的那個,跟唐伯虎一起被卷進科舉舞弊案的舉子徐經。】
徐經:?
突如其來的驚喜直接把徐經砸懵了,他完全沒想到這麽出息的人居然是自己的後代!
朱祐樘:怪不得一個普普通通的案子能被後世惦記上,原來是因為被卷進去的都不是什麽小人物。果然,光幕每提及一個人都不會是無的放矢。
【科舉舞弊案後,徐經一心想鳴冤翻案,但一直未能獲得成功,最終,他寫下《贲感集》悲憤而亡,死時年僅三十五歲。臨終前,徐經留下遺言:子孫耕讀傳家,決不再踏進科舉考場半步!是以從徐霞客的曾祖父開始,到徐霞客的祖父,再到徐霞客的父親,徐經的後人真就再也不寫八股,紛紛投入了大好河山的懷抱。
大概這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吧,如果沒有這份熏陶,說不定就不會有徐霞客了呢?】
朱祐樘:尴尬了,朕居然能把一個學子氣到告誡子孫不要踏入科場半步嗎?
朱厚照:誰還沒當過幾次大反派呢?父皇,習慣就好。
徐經:不就是旅游嗎?我家有的是錢,就算沒科舉舞弊案我也能熏陶!
【接下來讓我們有請抗疫專家、瘟疫學鼻祖——吳有性先生。
吳有性,字又可,號淡齋,江蘇吳縣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際,是“溫病學派”的創始人。著有《溫疫論》一書,開發了一套溫熱病的辨證論證方案。】
“溫熱病……”張仲景看着屏幕若有所思。
原來還可以這樣分嗎?
【崇祯時期瘟疫肆虐,十戶九死,醫生們都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吳有性親歷了每次疫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他潛心研究,依據治驗所得,撰寫成了《溫疫論》一書,開我國傳染病學研究之先河。吳有性以畢生的治疫經驗和體會,大膽提出“疠氣”致病之學說,這是在中國乃至世界傳染病醫學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吳有性也因此贏得後人的廣泛尊重。】
劃重點,會治疫。
先不談什麽鼻不鼻祖的,就憑吳有性能治疫這點,崇祯年間的百姓們就對他充滿了無限的好感。
【關于傳染病阿藜在這裏還有幾句話要說。就是大家遇上大疫的時候千萬不要驚慌啊,染了病的別亂跑,要積極聯系醫生配合治療,不要拖延,越拖病越嚴重,有些病一開始是能治的你拖太久反倒就治不了了。在家勤通風,因為密閉空間更容易滋生病菌,導致病情傳染或加重。沒不生病的人要勤鍛煉,加強身體素質,身體素質越好越不容易被傳染。在防護方面,如果有防護服,能嚴嚴實實把全身上下都裹起來那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條件,那就盡量戴口罩遮住嘴和鼻子,平時也要勤洗手,要知道很多致病源都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染,這樣做可以有效避免病菌從口鼻侵入身體,防止疾病感染。】
這都是有用的幹貨啊!屏幕前的大家急忙開始抄作業。
“病菌?”吳有性疑惑,“難道這是後世對疠氣的稱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