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第二十七章

【除了瘟疫學之外,明朝還有一個厲害的外科大佬叫陳實功。

陳實功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五年,他從事外科四十餘載,著有與醫德有關的《五戒十要》,其中“五戒”即:“一戒出診遲緩,無論病家大小貧富,有請便往,勿得延遲厭怠;二戒男醫單獨做婦科檢查,須有第三者在旁;三戒貪婪病家珍貴,或巧立名目索取錢財;四戒玩忽職守,診病不加思索,杜撰方藥;五戒圖謀不良,以求邪淫之報。”

“十要”則是:一要先學文後學醫,旦夕勤讀名醫論著,做到手不釋卷、參明融化;二要用藥必遵雷公炮炙方法,湯散宜近備,丹丸需預制;三要謙虛謹慎,和氣待人,碰到疑難病症,須與高明衆議;四要勤儉治家,切忌奢華浪費;五要對後輩盡力薦拔,對前賢及近時新刊,認真參閱,以進學問;六要量入為出,儉省節約;七要有憐憫之心,饋贈方藥于窮人;八要将積蓄用以擴大業務;九要物具齊備,以防急需;十要奉公守法。

美國的《生物倫理學大百科全書》認為《五戒十要》是世界上最早成文的醫學道德規範。】

-

明·萬歷時期

朱翊鈞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陳實功的确是個大才!”

-

“好一個‘五戒十要’!”孫思邈拍手稱贊,“醫者本該如此。”

-

東漢

張仲景點頭慨嘆:“若世間醫者皆能有此操守德行,百姓何愁找不到醫師求醫問藥?”

【當然,陳實功最重要的成果還是他的《外科正宗》,此書總結了他行醫四十多年的經驗,歸納了明朝以前的主要外科成就,被人稱為“列症最詳,論治最精”。全書共有二十多萬字,分一百五十七篇,對癰疽、疔瘡、瘿瘤、腸癰、痔瘡、疥瘡等外科疾病進行了詳盡分析和精辟論證,并附有若幹醫案,可謂是“分門逐類,統以論,系以歌,效以法,則微至疥癬,亦所不遺”,裏面許多思想和技巧一直沿用至今。】

屏幕外,陳實功朗聲大笑,笑過後還略微促狹地說道:“我們大明朝還是有靠譜的太醫的。”

Advertisement

聽到他的話,周圍人也跟着笑了起來,氣氛一派和諧。

【接下來是女醫談允賢。

談允賢生于天順五年,逝于嘉靖三十五年,無錫人,中國明朝女醫家,與漢朝義妁、晉朝鮑姑、宋朝張小娘子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古代女性醫生中的代表之一。】

不同時空下,義妁、鮑姑、張小娘子和談允賢均是淡然一笑。

俗世浮名,不過爾爾。不如潛心鑽研醫術,救治更多的病人。

衆人再次感受到了,後世評判一個人卓越與否,不僅從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官階,更不拘泥于性別。

【談允賢的祖父談複、祖母茹氏都是當時的名醫,談允賢自小得到祖父母指點講解,誦習《難經》《脈經》等醫籍,揣摩醫理,漸通醫學。後來談允賢嫁予某楊姓男子為妻,并在婚後不久患上了氣血失調。因為自己通醫理,談允賢便自我診治、試藥,每當子女有病,她也都親自為他們診治。直到祖母去世,談允賢才依照祖母的囑咐,開始為人醫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婦科或外科疾病,不願讓男醫生診視,就紛紛來找談允賢醫治,每每獲得奇效。

五十歲時,談允賢根據祖母傳授的醫理和自己的診治經驗,撰成《女醫雜言》一書。

《女醫雜言》共收載病案三十一例,是中醫史上較早成書的個人醫案之一。該書主要記載的是婦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産、經病、産後諸疾、腹中結塊諸證,并記載了談氏對灸法十分娴熟的動用,因而又是我國古代很少見的專科醫案書。《女醫雜言》采用追憶的方式撰寫醫案,每一醫案的診治過程都很清楚明晰,雖然這些記錄的案例不多,但是從臨床治療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後世醫家參考。】

“給女性治病一直是個難題。”孫思邈思索片刻,點頭道,“如果女醫生多一點的确能有效解決問題。”

于此同時,其他的醫者也看到了這一條路:

“好像,家族傳承傳給女兒也挺不錯的?”

【說到這裏主播不得不吐槽一下,某些電視劇是真的一點歷史常識都不講啊!咱們談醫生出生的時間是天順五年,天順是堡宗複辟之後的年號,而且天順五年那會兒堡宗都沒幾年好活了。也就是說,堡宗死的時候談允賢還是個奶娃娃呢,景泰跟談允賢那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談允賢根本不可能跟堡宗和景泰上演什麽“你愛我我愛他”的三角戀大戲好吧!戲說最起碼要遵守一下基本的邏輯和時間法則吧?】

朱祁鎮:?

談允賢:這是在惡心誰?

朱祁钰:你在說什麽鬼話?

談允賢不知名的丈夫:請不要給我夫人亂配對,謝謝。

“這麽離譜的故事到底是誰想出來的啊?”大家都被整無語了。

馮夢龍:雖然編故事可以大膽一點,但這樣的藝術我是真欣賞不來。

【不是,這個吐槽好像也不完全對。女主角人設糅的是兩個人,談允賢和景泰的杭皇後,從杭皇後的角度看,邏輯和時間法則還是遵守了的。可這不就更毒了嗎?別的都先不談,咱就只問一句:堡宗複辟之後對杭皇後的墓做了什麽?答案是他搗毀了杭皇後的陵墓,杭皇後的梓宮下落不明,其屍骨也不知去向。如此惡劣的關系,居然還讓以杭皇後為原型之一的女主去跟堡宗談戀愛?堡宗他配嗎?他不配!不管是談允賢還是杭皇後,他都不配!】

明·正統時期

“毀墓?”杭氏的臉色頓時變得蒼白如紙,原來未來的她不僅兒子早夭,就連陵墓都被人毀了,“為什麽要這樣對我……”為什麽死了都不得安寧?

外邊院子裏的朱祁钰冷笑:“朱祁鎮,你就如此恨我嗎?”恨到連我的皇後都不肯放過。

而在宮內的大殿上,自朱祁钰離開後就一直沉默裝死的大臣們再次被朱祁鎮的操作震撼了。這般心性做派的天子,他們真的可以相信他能變好嗎?

頂着一群人懷疑的目光,朱祁鎮既想開口解釋,卻又不知道該怎麽解釋,內心極其憋屈。

明·景泰時期

“太上皇在令人失望這一點上還真是從來不會令人失望。”王文諷刺道。

“嗯。”于謙難得地附和了王文一次。

【不說了回到正題,接下來要講的這個人也挺有意思,他被皇帝賞識是因為他的書法,但他被後世高度評價卻是因為他在火器方面的成就,他叫趙士桢。

趙士桢,生于嘉靖三十二年,逝于萬歷三十九年,字常吉,號後湖,明代傑出的軍事發明家、火器研制專家,溫州樂清人。早年為太學生,游于京師。趙士桢一生中研制改進多種火器,且善書能詩。

萬歷二十五年,趙士桢給皇帝呈上了《用兵八害》條陳,建議制造番鳥铳。其中“迅雷铳”、“掣電铳”為當時最新式的火器。趙士桢将其中七架繪了圖樣,并撰文對其構造、制法、打放架勢等作了詳盡說明,名為《神器譜》。至萬歷三十年,趙士桢改進了原來只能連發五彈的迅雷铳,使其可以“戰酣連發”,一氣發射十八彈。

趙士桢發明改進的“迅雷铳”、“掣電铳”、“火箭溜”、“魯密铳”、“鷹揚炮”等,在當時抗倭戰鬥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影響巨大,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給予高度評價。

趙士桢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有人認為他當與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徐光啓相并列。】

“怎麽好像咱大明後期的文人一個比一個猛?”朱元璋心中升起一種詭異的不平衡感,越看光幕他越覺得自己身邊的文人都太弱了,“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說個就在咱面前的,咱能摸得着的人?”

“我估計有點難……”朱橚悄悄嘀咕。大明才建立多少年啊?人才還沒發展起來呢。

由于耳力太好再一次聽見了的朱棣:……少說點吧你!

“老五,你在說什麽?”朱元璋回頭狐疑地看着朱橚。

“沒什麽!”朱橚連連搖頭。剛才的話要是被皇帝爹知道了,他怕不是會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趙士桢一生并不得志,經常受到懷疑、诽謗。萬歷三十一年,因黨争而起的“妖書案”草草了結,京中卻開始盛傳“妖書是東嘉趙士桢所作也”的謠言。趙士桢為此身心勞瘁,甚至精神錯亂,最終于萬歷三十九年一病不起,抑郁而亡。

後來,清軍按照《神器譜》造出了相應的武器,打入關內。再後來,《神器譜》持續影響清朝兩百多年。】

沉默,是今天的萬歷朝……

朱翊鈞往臣子堆裏看去,正好對上了趙士桢不敢置信的眼神。

說時遲那時快,朱翊鈞嗖地一下竄到趙士桢面前,抛棄老臉滿目痛悔地說道:“這件事是朕的錯,日後朕一定會擦亮眼睛,不再被謠言蒙蔽!不再令卿受謠言所害!”

“陛下無須自責,此事只怪臣人緣不好,陛下不過是受人蒙蔽,并無大錯。”趙士桢臉色緩和,出言給了朱翊鈞一個臺階下。

【講過了農學家、歷法家、旅游家、和醫學家,我接下來給大家講個治水專家吧。】

【潘季馴,正德十六年生人,嘉靖二十九年登進士第,初字子良,又字惟良,後改字時良,號印川,湖州府烏程縣人,明朝中期官員、水利學家。

嘉靖三十七年,黃河又一次向東南方向改道,沖毀了淮河和運河。七年後,黃河再次決口,致使沛縣上下游兩百多裏運河淤塞,徐州上游澤國縱橫幾百裏。由此,潘季馴開始了長達二十七年的治水生涯。

治水過程中,潘季馴将前人經驗和自己長期的治河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黃方略和“蓄清刷渾”以保漕運的治運方略,發明了“束水沖沙法”,并著成了《河防一覽》《兩河管見》和《宸斷大工錄》等水利專著。

潘季馴的治水理念直至清末仍然是治理黃河的主導思想。清朝最為成功的“靳輔治河措施”基本上沿襲了潘季馴之法。即使在今天,他的治黃措施也經常被采用,從1969年到1977年,他的方法曾用于黃河山東段兩百多公裏的堤防工程,并經受住了多次洪水的考驗。此外,他的思想還被用于其他水利工程,人們曾借鑒他的“蓄清刷黃”思路,提出了“動水沖沙,靜水過船”的方案,圓滿地解決了葛洲壩水利工程中的重大技術難題。】

-

北宋

“束水沖沙法?”王安石在心中默念了一遍潘季馴的治水理念,低下頭開始認真思考這些措施的可行性。

-

朱厚熜想不通,除了談允賢之外,怎麽這些人要麽是剛出生沒多久,要麽就是還沒出生,難道就沒有一個能直接用的嗎?

如果朱厚照知道朱厚熜的想法,一定會說:知足吧你!你至少還能看着他們出生,我連他們的影子都摸不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