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二十九章

【好了,到這裏我們這個彩蛋也差不多可以進入尾聲了,之前我們用了宋應星和徐光啓兩張王炸作為開篇,那麽結局我們自然也得用一張王炸,選誰呢?哈哈,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出來了。

是的,最後一位大佬就是——藥聖,李時珍。人世間的真神農,一位家喻戶曉、提起中醫你絕對不會忘了他的偉大醫藥學家。】

李時珍不小心揪斷了自己的一根胡子:啊?你是在說我?

藥聖!

各個時空都沸騰了。

-

嬴政有些想不通,怎麽明朝聽起來奇奇怪怪,明朝皇帝看起來也奇奇怪怪,但明朝偏偏就是有那麽多人才?

-

“這明朝不僅人才多,出聖人的概率也有點高了吧?”劉徹不得不由衷地感到佩服,明朝還是有點東西的,怪不得能延續那麽久。

-

“除了厲害,朕已經想不出別的詞了。”李世民搖頭笑了笑,“希望大唐也能有這麽多人才。”

“會的。”長孫皇後握住李世民的手堅定地說道。

Advertisement

【李時珍,正德十三年生人,萬歷二十一年逝世,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廣黃州府蕲州人,明朝著名醫藥學家。

李時珍出生于世醫家庭,從小就喜愛醫藥,立志懸壺濟世。在他三十二歲那年,他發現以往本草書籍中錯誤百出,于是他下定決心要為中草藥正本清源,寫一部《本草綱目》。

三十八歲時,李時珍被推薦到太醫院當禦醫并于三年後升任太醫院判。這段當太醫的經歷對李時珍一生的影響很大,在此期間,他積極從事藥物研究,經常出入太醫院的藥房和禦藥庫,認真對比鑒別各地藥材的形态和特性等,并加以詳細記錄。他還搜集了大量醫學資料,飽覽了衆多珍藏典籍,廣泛參考了經史百家、方志類書、百官野史,獲得了大量本草信息,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任太醫院判一年後,李時珍辭職回家。此後,從嘉靖四十四年起,他開始出門“搜羅百氏”、“采訪四方”。為了廣泛收集藥物标本,他先後到過廬山、茅山、武當山、牛首山等名山,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不懼危險親身采藥、制藥、試藥。他歷經二十七個寒暑,足跡遍布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期間三易其稿,最終于萬歷十八年完成了一百九十二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

“如此毅力與求真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孫思邈道。

-

“醫者,不能只會照本宣科,必須親身實踐方可下結論。”李時珍提起草地上的背簍重新甩回背上,步伐堅定地朝着下一個目的地走去。

-

“你看出了什麽?”嬴政再次對扶蘇提問。

“嗯……”扶蘇思索了一會兒,道,“書本上說的也不完全是對的,還得自己親眼去看、親身去驗證。”

“不錯。”嬴政點頭,他對扶蘇的回答十分滿意。

【《本草綱目》是當時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它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知識,提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統一了許多植物的命名方法,特別是首創了按藥物的自然屬性逐級分類的綱目體系。這種分類方法至今仍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核心。

《本草綱目》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先後被譯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鮮等十餘種文字在國外出版,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稱它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李時珍也因此被後世尊稱為“藥聖”。】

“既然會對後世産生重大影響,那就更應該認真校驗,争取不出錯漏。”李時珍更加堅定了實踐的決心。

【說句實話,主播也是整理完這期的資料之後才發現明朝居然有那麽多能人的。像主播這種知識不過腦,背書從來只背作品不背朝代的學渣,以前根本沒想過徐霞客、李時珍和于謙這仨人同朝代的可能性。

在以前,你跟我提于謙,我肯定能馬上背出來“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因為從小就學;你跟我提李時珍,我也能脫口而出《本草綱目》,這也是從小聽人念叨到大的;你跟我提徐霞客,我更是能毫不猶豫地回答《徐霞客游記》,好像這就是不知道什麽時候進入了腦子的常識。但是嘛,你要問我他們是啥朝代的?那我只能沉默應對,這是知識盲區。

所以主播對明朝的印象大概就是這麽個過程:一開始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啥都不知道,接着開始對歷史感興趣進而認識了大明十六帝,後來深入了解自己喜歡人物的時代背景才猛地驚覺他們都是明朝人,然後油然而生一種原來我不是對大明人一無所知,我只是不知道他們是大明人的詭異感。】

衆人:……

确實挺詭異的,我們很好奇你的書是怎麽看的,學是怎麽上的?

阿藜:那考試也不考我朝代啊。

【好了,廢話點到為止,我們本期內容就到此結束,明朝的篇章也暫時告一段落啦!經過再三斟酌,主播決定下一篇章開啓宋朝篇,宋朝篇開篇要講的也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人,主要是三個吧,關鍵提示有:

1.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2.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3.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鴻雁南飛。

這個提示夠明顯嗎?我們下期見啦!】

-

北宋

豈止是明顯啊,這提示都相當于直接報名字了!

“毫無疑問的是岳飛和陸游,剩下那個,大概就是辛棄疾了吧?”趙煦不知自己到底該高興還是該難過,“鴻雁南飛……”

他很快就能知道自己死後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了……

-

南宋·孝宗時期

“幼安,要說你了。”看到美芹悲黍四個字,剛收到《美芹十論》的趙昚第一時間反應了過來。

“不知道阿藜姑娘會怎麽解讀臣的一生。”一個失敗者?還是一個成功的文人?辛棄疾看着那句“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眼神有些黯然。

趙昚沉默半晌,道:“不管怎麽解釋,這次故事的開頭都不一樣了。”

“官家說的是,開頭不一樣了。”辛棄疾放松了心情。

但願不一樣的開頭,能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

光幕消散後,明朝各時空都開始了熱火朝天的改革,一些原本郁郁不得志的能人也都得到了大展拳腳的機會,大家都希望大明能變得越來越好。

徐霞客每游歷到一個新地點,都會受到當地人熱情的招待。

宋應星去向農民請教的時候,樸實的農人們也都很樂意跟他談論自己的經驗。

徐光啓、茅元儀等人經常一起讨論如何練兵,李時珍依舊風雨無阻地行走在采集标本的路上……

-

明·正統時期

為了尋找一條有意義的路,朱祁钰把自己關在屋裏想了好幾天,最終還是沒能想出什麽特別好的點子。他知道自己面前有條捷徑,之前他發現自己好像沒那麽重要,別扭着不想去走,可在看到大明後來的發展後,他又有點動搖了。

他想去改變什麽,但他敏感的身份注定了只要他不去争,他就沒辦法影響大明的未來走向,誰會去信任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當過皇帝、名聲還沒那麽差的藩王呢?

心煩意亂之下,朱祁钰決定出門透透氣。說不定心情一放松就豁然開朗了呢?他想。

然而,令朱祁钰沒想到的是,他剛跨出門就看到了烏泱泱聚在自家門口的群臣和百姓。

這是要幹什麽?朱祁钰恍然了一瞬,不過他很快便想出了答案。剎那間,一種“果然如此”的宿命感自他心底升起,他仿佛松了一口氣,揣着明白裝糊塗道:“諸位何故在此聚衆?”

“殿下仁德,是大明之福,願殿下為大明江山計,承繼大統!”于謙的聲音沉穩而有力。

“正統還在宮中。”朱祁钰緊緊盯着于謙,眸色深沉,“你我如此行事,是亂法。”

“大明是所有人的大明,民心所向才是真的法。”于謙目光柔和,“殿下,這也是百姓的願望。”

朱祁钰擡眼看向于謙身後的人群,他看到那裏站着許多穿着粗布麻衣的百姓,他們也和于謙一樣,滿心期待地注視着自己。期待什麽呢?期待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好。”朱祁钰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達到大家的期望,但他會努力去做好。

-

明·景泰時期

揣着滿腹的心事,一衆大臣們難得沒有三三兩兩散開,而是一起結伴出宮。

陛下不見了,太上皇肯定不能迎,沂王未來再怎麽厲害,他現在也只是個小娃娃。這糟糕的現狀喲,真是愁人!

一行人低頭走了不知道多久後,最前方的于謙忽然停下了腳步。

“于大人?”大家疑惑地擡起頭,緊接着便驚訝地發現一個熟悉的人影正在不遠處靜靜地站着。

“陛下!”衆人分外驚喜。

朱祁钰點點頭,十分淡定地說道:“朕回來了。”

在說出這句話時,朱祁钰不由得想起了被送回來之前,那個自稱“系統”的神秘存在對自己說的最後一句話:

“景泰八年少一天都不是景泰八年,您得回去做完您該做的事,至于之後會如何?就看您自己的造化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