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第三十三章
【宋高宗紹興十年,這一年,岳飛還沒蒙冤入獄,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而在北方淪陷區,堪稱“文人中最能打的武人,武人中最會寫的文人”的六邊形戰士辛棄疾出生了。】
嘉泰三年,正與辛棄疾煮茶論道的陸游輕笑一聲,對着辛棄疾打趣道:“幼安的聲名震铄古今啊!”
辛棄疾滿臉無奈:“不過是後世人謬贊。”
【陸游,字務觀,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其祖父是宋神宗熙寧三年進士陸佃,師從王安石,精通經學,曾官至尚書右丞。其父陸宰,通詩文、有節操。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陸宰奉诏入朝述職,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陸游。同年冬,金兵南下。靖康年間,陸宰參加對金作戰的糧草轉運工作,後遭佞臣彈劾被罷,繼而舉家南遷,輾轉數年方歸山陰故裏。
陸游生長于戰亂之間,“兒時萬死避胡兵”的奔走逃難經歷,為其愛國情懷的激發奠定了最初的底色。由于父親陸宰是堅定的愛國志士,常與主戰派官員交往,耳濡目染之下,陸游少年時期便立下了報效家國、恢複山河的宏大志向。】
–
北宋·神宗時期
“陸佃/我的孫子?”王安石和陸佃都分外驚訝,他們沒想到陸游與他們還有這層淵源。
“陸卿的子孫很争氣啊!”趙顼笑道。
–
北宋·徽宗時期
陸宰抱着自己剛出世的孩子,表情又驚又喜。
之前景泰的南宋生活大家都只能看到重要的片段,細節大多模糊帶過,所以陸游的身家底細大家其實不太清楚。
如今被告知自己的孩子就是陸游,還是個知名愛國詩人,陸宰心中不可謂不高興。
就是金兵南下……光幕都提了那麽多次了,希望朝廷重視起來吧。
Advertisement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人。南宋著名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轼合稱“蘇辛”,與“蘇門四學士”中的李格非的女兒,“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詞中之龍”?帝王們紛紛挑眉,這稱號還真是夠狂。
蘇辛啊……蘇轼對這個後輩的興趣更濃了。
李格非盯着屏幕上的“千古第一才女”看了半天,嘴角的笑容怎麽都抑制不住。哎呀,這麽争氣的女兒,別家都沒有!
【棄疾,這個名字很容易讓大家聯想到漢朝名将霍去病。事實也的确如此。靖康時,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累于族衆”,無法南下,迫于生活而做了金的地方官。在淪陷區生活的日子裏,辛贊悲憤于河山被踐踏、百姓被奴役,于是便将滿腔的複國熱情寄托在孫子身上。辛贊非常崇拜霍去病,他效仿霍去病的名字,為孫子取名“棄疾”,希望自己的孫子能夠成為像霍去病那樣的大将之才,為宋朝的光複事業出力。
在辛贊的言傳身教下,辛棄疾同樣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複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還真是照着去病的名字取的!”劉徹心情愉悅,“漢朝名将,看樣子去病未來必然是戰功赫赫呀!”
在家練武的霍去病聽到此處,心中不由得對辛棄疾這位隔着漫長時間長河的後輩生起了好感。
“不知你的時空能否看到光幕?如果可以,願你能借此擺脫宿命悲劇,如願以償。”他道。
【紹興二十三年,陸游于臨安參加鎖廳考試,因為名列秦桧之孫秦埙之前,加之“喜論恢複”,遭到秦桧嫉恨。次年禮部考試,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錄取陸游。對此,陸游寫詩感慨“奈何七尺軀,貴賤視趙孟”,他援引《孟子》“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之義,表達對自身命運操于權貴之手的無奈與不滿。這件事增加了陸游對秦桧等主和派的憎惡,也使陸游開始意識到南宋政治的陰暗一面。直到秦桧去世,已過而立之年的陸游才步入仕途。】
–
北宋
“陷害忠良,又弄權打壓後輩。”趙顼面色不渝,官員插手禮部的考試,這是想做什麽?“這秦桧實在太猖狂了。”
–
南宋
“沒了秦桧,還有張桧、李桧……”陸游搖頭,“官場向來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争鬥不休。”但他的北伐之志永遠不會改變。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時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加入耿京領導的起義軍,正式走上了反金道路。第二年,耿京接受辛棄疾歸附南宋的建議,派賈瑞和辛棄疾南下朝見宋高宗表達歸宋意願。宋高宗接受耿京軍歸宋,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授右承務郎。同年二月辛棄疾帶軍返回山東,途中得知耿京起義軍發生兵變,耿京死于叛徒張安國之手,辛棄疾便帶上五十騎兵直殺濟州金營,于五萬人中俘虜了張安國,并将他帶回建康處置。】
“五十對五萬,還生擒了目标?”
各時空一片嘩然。
“幹得漂亮!”霍去病眼前一亮,為辛棄疾發出喝彩。
–
北宋·太祖時期
“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将才啊!”趙匡胤既欣喜又心痛,“怎麽最後成了文學家呢?”
【辛棄疾的壯舉轟動南宋朝野,但由于“歸正人”的身份,他并未受到朝廷重用。趙構只授予了辛棄疾一個“江陰簽判”的小官職,從此辛棄疾開始了他在南宋長達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
衆人:這個“歸正人”又是什麽玩意兒?
【什麽是“歸正人”呢?答:淪于外邦而返回本朝的人。再往細點說,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這個概念出現後,猜忌“歸正人”成了宋朝繼猜忌武将之後的第二個傳統。】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又是猜忌武将,又是“歸正人”的,你們宋朝玩得還挺花?
【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宋朝對武将的打壓一直在加深,但凡強一點的武将基本都會遭受打壓和排擠,這也是造成宋朝軍事實力弱和對外戰争軟腳蝦的原因之一。兩宋期間重文輕武國策的受害者不計其數,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兩大實例就是仁宗朝的大将狄青和高宗朝的大将岳飛。狄青被排擠出中樞,又因朝廷頻繁的“探視”驚疑終日,郁郁而終;而岳飛之死也不僅僅是因為金人的議和要求,其根本原因還是宋朝根深蒂固的對武将的猜疑之心。】
一直在背景中沒有姓名,如今好不容易出現一次還是反面教材,趙祯不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狄卿……”趙祯眼巴巴地望着人群中的狄青。
狄青被盯得頭皮發麻,也不好不給自家皇帝面子,只能站出來幹巴巴地說道:“一切尚未發生,官家無須在意光幕之言。”
“好愛卿!”趙祯激動地湊過去抓住狄青的手,把狄青直接吓愣了,“朕今後絕不會像光幕說的那般辜負于你!”
狄青腦袋有些暈乎,說話都顯得語無倫次:“額,官家能信任臣是臣的榮幸……”
沒眼看的文武百官:你們好像有點奇怪?
【當然宋朝抑制武将也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是唐朝和五代十國的武将給的陰影。唐末五代十國是個武人當道、禮崩樂壞、血腥黑暗的時期,宋太祖趙匡胤從那個時代走過來,自己也是兵變上位,內心天然會對武将多幾分忌憚。趙匡胤認為文人的危害沒有武人大,而且宋初确實需要通過文人來恢複禮樂,重振道德和士風,所以他傾向于任用文人,這只是政治需要。總體來說趙匡胤本人是抑武卻也沒那麽重文的,太祖時期算是文武制衡的局面。事實上,重文輕武源頭雖然在趙匡胤,但真正大興文教,大幅提升文人地位,奠定兩宋重文輕武基礎的人是宋太宗趙光義。
重文是錯誤的嗎?也不盡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文教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只是凡事都得講究一個平衡,在重文的同時,我們也不能放棄武力的積蓄。若無強悍的武力,任你經濟再如何昌盛、文化再如何繁榮都沒有意義,這只會讓你成為抱金過市的稚子,既招惹了虎狼的觊觎,又毫無自保能力。】
“平衡……”不少人都禁不住嘆起氣來,“這兩個字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是難度極大的。”
只不過還是得努力去做,走極端不可取。
“是我想得太少了。”趙匡胤不得不承認自己在這一點上做得确實不好。
【而南宋對“歸正人”搖擺不定的政策,引發了大量歸正人的不滿,這種不滿到後來越發嚴重,使南宋不斷的失去北地民心,不僅徹底斷送了南宋北定中原的可能,也成為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趙昚揉了揉眉心:“中原歸正人源源不絕,納之則東南力不能給,否則絕向化之心。歸正人的待遇問題,确實還需細細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