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紹興三十二年,趙構禪位趙昚,趙昚正式成為南宋第二任皇帝,是為宋孝宗。次年,孝宗改元“隆興”,發動“隆興北伐”。此次北伐一開始确實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後來由于主将不和,宋軍孤軍深入,兵力單薄,終被金軍大敗,隆興北伐就此草草收場。
隆興二年,迫于種種壓力,宋廷與金國締結“隆興和議”。自隆興北伐失敗後,朝中主和派勢力再次占據上風,再加上太上皇趙構并不支持北伐,于是孝宗自“隆興和議”後不再北伐,轉而将精力投入到了整頓內政上。】
還真是時刻不忘內鬥啊……大家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宋孝宗乾道元年,陸游由于堅持抗金主張,積極獻策出師北伐而遭到主和派污蔑,被朝廷罷免了官職。
後來,辛棄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論》,又稱《禦戎十論》,客觀地分析了宋金雙方的形勢,提出了周密詳盡的恢複大計和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他希望以此喚起宋廷的抗金熱情,但很顯然,在那樣的情況下,他注定得不到回複。】
陸游:……
辛棄疾:……
這就是傳說中難兄難弟的感覺嗎?
【朝廷對北伐反應冷淡,但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卻很感興趣。從乾道四年開始,辛棄疾先後擔任過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在平定了賴文政領導的茶商軍之後,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成為封疆大吏,後歷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
再後來,辛棄疾因在地方上大刀闊斧地整頓、創置“飛虎軍”等事,妨礙了權貴們的利益,于淳熙八年十一月被交章彈劾,以“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等罪名,罷去所有職務。】
“這辛棄疾确實是個內政軍事皆為一把好手的人才,只可惜……”李世民嘆氣,“生不逢時啊!”
【宦海浮沉的這些年裏,辛棄疾也意識到了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是以被罷職後,他便在上饒修建了帶湖新居和莊園,将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并以此自號“稼軒居士”,過起了歸隐田園的生活。】
–
北宋·哲宗時期
“少無适俗韻。”蘇轼摸了摸胡子,搖頭道,“可惜性不愛丘山。”
Advertisement
–
南宋·寧宗時期
“幼安那時當真甘心歸隐嗎?”陸游看向辛棄疾問道。
辛棄疾不答反問:“務觀仕途幾經波折,可曾有片刻放棄恢複中原?”
陸游沉默了片刻,道:“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阖棺。”
辛棄疾緊跟着接了下去:“神甚放,形如眠。鴻鹄一再高舉,天地睹方圓。”
說罷,二人目光相對,同時笑出了聲。
【另一邊,去職之後的陸游投身王炎軍幕,王炎委托陸游草拟驅逐金人、收複中原的戰略計劃,陸游作《平戎策》,提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當積粟練兵,有釁則攻,無則守”的主張。這是陸游平生僅有的親臨抗金前線的經歷,此次經歷為其愛國詩歌的創作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和全新的視野。此後陸游歷盡仕宦沉浮,報國之志難以施展,但是愛國情懷至死不渝。】
“竟然還去過邊關……”陸宰滿心欣慰,“好小子!不愧是我陸家的子孫!”
【淳熙二年,範成大任四川制置使,舉薦陸游為錦城參議。但由于南宋主和勢力诋毀陸游“不拘禮法”、“燕飲頹放”,範成大迫于壓力,将陸游免職。而後陸游就在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開辟菜園,躬耕于蜀州。面對主和派諸如“頹放”、“狂放”之類的攻讦之語,陸游自號“放翁”,進行反擊。
淳熙六年秋,陸游被任為江西常平提舉,主管糧倉、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災,陸游號令各郡開倉放糧,親自“榜舟發粟”,并同時上奏朝廷告急,請求開常平倉赈災。十一月,陸游奉诏返京,給事中趙汝愚借機彈劾陸游“不自檢饬、所為多越于規矩”,陸游憤然辭官,重回山陰。
淳熙十三年,陸游重新被起用為嚴州知州,在任期間“重賜蠲放,廣行赈恤”,深得百姓愛戴。淳熙十五年七月,陸游任滿,被朝廷升為軍器少監,掌管兵器制造與修繕,再次進入京師。
淳熙十六年,孝宗禪位于光宗趙惇,陸游上疏建議光宗“減輕賦稅、懲貪抑豪”;“繕修兵備、搜拔人才”,“力圖大計”。次年,即紹熙元年,陸游升任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讨官,由于“喜論恢複”,被谏議大夫何澹彈劾“不合時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最終,朝廷以“嘲詠風月”為名将陸游削職罷官。陸游再次離開京師,悲憤不已,自題住宅為“風月軒”。】
–
唐
“這官途也太波折了吧!”杜甫看呆了。
陸游在官場是主打一個起起起落落落嗎?
–
北宋
“放翁、風月軒,陸卿的小孫子倒是個妙人。”趙顼滿臉戲谑。
周圍的官員們看向陸佃的眼神也十分意味深長。
見官家和同事們都一副“你家孫子這麽有個性你應該也差不多吧”的表情,陸佃都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陸佃:我只心疼自家孫兒多舛的命運,一直被人針對的日子怕是不太好過。
【宋寧宗嘉泰二年,朝廷诏陸游入京,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一職,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
嘉泰三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同年四月,國史編撰完成,寧宗升陸游為寶章閣待制,陸游遂以此致仕。五月,陸游回到山陰,辛棄疾拜訪陸游,二人促膝長談,共論國事。辛棄疾見陸游住宅簡陋,多次提出幫陸游構築田舍,都被陸游拒絕。】
–
南宋·孝宗時期
“朕就說幼安和務觀是注定要成為好友的。”趙昚看着面前被自己叫來一起觀看光幕的陸游和辛棄疾,笑意盈盈地說道。
這倆人明明之前沒有交集,誰知今日初識就一見如故、默契十足,看得趙昚啧啧稱奇,直感慨他倆有緣分。現在一聽果不其然,他倆在歷史上就是朋友。
辛陸二人皆是腼腆地笑了笑,沒說話。
–
南宋·高宗時期
“不知道為什麽,聽到這兩位成為了朋友,我竟然一點都不覺得意外。”岳雲感慨。
岳飛眼裏閃過笑意:“因為他們一直志同道合,成為朋友只是早晚的事。”也許以後,自己也會有機會與這兩個驚豔的後輩開懷暢談。
【嘉泰四年,辛棄疾奉诏入朝,陸游作詩送別,勉勵他為國效命,早日實現複國大計。然而可惜的是,辛棄疾養精蓄銳的主張與韓侂胄急于北伐以樹立威信的私心相背,因此他的建議并未受到重視。次年三月,即開禧元年三月,辛棄疾因遭到谏官攻擊而連降兩官。後來,韓侂胄北伐遭受慘敗,南宋朝廷又一次想起用辛棄疾,彼時辛棄疾已看破南宋朝廷的本質,對朝廷的任命推辭不受,選擇了辭官回家。】
“草率出兵,怎能不敗?”衛青發現南宋在某些方面也挺一言難盡的,知兵的人不懂得用,行事還急躁,“不過,南宋朝廷的本質是什麽?”打仗像過家家嗎?
“大概是有事鐘無豔,無事夏迎春吧。”劉徹勾了勾唇,“或者說,南宋有一群熱愛幹活的谏官?”
就南宋谏官那個勤奮的程度,怕不是辛棄疾剛上去就要被彈下來。
【開禧三年,朝廷強制起用辛棄疾,但诏令到達時,辛棄疾已經病重卧床不起。同年九年,一生壯志未酬辛棄疾懷着滿腔悲憤與世長辭,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
十一月,史彌遠勾結楊皇後及楊皇後之兄楊次山,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游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卧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陸游病逝。臨終之際,他仍舊心心念念恢複中原,并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早有預料的辛陸二人平靜地接受了這個結局。
可光幕前的許多人卻泣不成聲。因為無論是“殺賊”還是《示兒》,其中都飽含着強烈的悲憤和遺憾,都格外觸動人心。
–
南宋·孝宗時期
“但悲不見……九州同……”趙昚閉了閉眼,深深地把這首詩刻進了自己的腦海裏。他決定了,以後要用這首詩時刻警醒自己。
–
南宋·寧宗時期
周圍的人都在為辛陸二人的悲劇而傷感,只有韓侂胄神情恍惚,一副如遭雷劈的模樣:“帶着……我的頭……去議和?”
【這裏再多唠兩句吧,關于韓侂胄的。韓侂胄确實是個私欲極重的宰相,但他北伐的心也是真的,後期為了北伐能順利進行,他甚至自掏家財二十萬用來補助軍需。可最後呢?他被投降派暗殺了,他的頭還被用作議和的籌碼送給了金國。《宋史》将韓侂胄列入了奸臣傳,然而金人卻認為他忠于本國,将他葬在了他的先祖韓琦墓旁。】
衆人:難評,真的很難評。
韓琦:這一刻的我比任何時候的我都更能體會“主戰派的悲哀”這幾個字的含義。
韓侂胄:心情複雜。
【這個結局真的挺唏噓的,不過《宋史》的奸臣傳嘛,大家懂的都懂。主播覺得整個過程還是投降派更可惡啊!你們說是吧?】
衆人:是的,投降派更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