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常樂公主(三)
常樂公主(三)
我一直關注着長安城的動向。
調露二年,武後未經皇帝允許,在東宮馬房裏搜出數百具铠甲,作為謀反憑證,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辦理此案。皇帝陛下一向喜愛太子,想要寬恕他。武後卻說:“為人子心懷謀逆,應該大義滅親,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賢未能洗清罪責,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收繳的铠甲在天津橋焚毀,借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張大安、劉讷言等遭到貶職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處死,曹王李明受到牽連終遭廢殺,連坐者十多人。
在兩位皇兄李弘與李賢一死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好一個皇太子,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太子,眼看着自己的發妻被母親活活餓死的皇太子。
在壽州時,我親手畫了一幅平陽昭公主鎮守娘子關的畫像,以此來勉勵自己。是啊!我的父皇是建立是大唐的千古帝王,我的兄長是一統四海的天可汗,我的姐姐曾經也浴血奮戰,我們李家的一切都是靠李家人出生入死得來的,現在有人想要竊取我們李家的天下,我們李家人是不會就這麽坐以待斃的,我甚至為有這麽一個女婿而感到恥辱。
後來,我幾經運作,終于得知了我和我的女兒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原來,我最為皇姑,又是李顯的岳母,皇帝陛下對我的恩寵和禮待在武後的心中卻是那麽的不稱心,她就是嫉妒我,竟然就這樣斷送我的女兒的一條命。聽到了這個原因之後,我實在是無言以複,如此善妒的女人竟然成為了一國之母,實在是笑話!而就因為這斷送了我女兒的性命,這更加是玩笑!
開耀二年正月,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出生,皇帝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在李重潤滿月時,改年號為永淳,并且還破天荒地将這位襁褓中的孫子立為皇太孫。聽到了這個消息,我又想起了我的女兒,如果我的女兒還活着,那麽,她也應該生下了兒子。
永淳二年,幽禁數年的庶人李賢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時妻兒仆從衣縷單薄,十分凄涼。皇太子李顯為此上書懇請帝後憐憫,稍賜春冬衣物。
我一直跟李賢有所來往,在我看來,他才是李唐天下掌權者的不二人選。
弘道元年十二月,皇帝仙逝,李顯于同月甲子日繼承皇帝位。
我知道,另一場戰争馬上就要開始。但沒有想到,武後如此決絕,她竟然命令左金吾衛将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賢的住宅,以防備謀反隐患。丘神勣到巴州後将李賢囚禁別室,竟然逼令李賢自殺,他死的時候年僅二十九歲。後來,武後還惺惺作态,她得知李賢死訊後,在洛陽顯福門舉哀,并将丘神勣貶斥,但不久重獲啓用,真真是司馬昭之心!
李賢死了,我的又一盤算便落空了,但我仍然沒有放棄,我還有的是機會,有的是時機,我李唐子弟千萬,她一介女流之輩難道就真的能夠盡殺我李唐子弟嗎?我繼續等待着,忍耐着。
嗣聖元年,作為皇帝的遺孀,武後被準許在新帝登基之後垂簾聽政。李顯一貫庸弱無能,即皇帝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後。裴炎受遺诏輔政,政事皆取決于武後,不,現在她已經是皇太後了,但她并沒有滿足,我知道她想要的是天下,畢竟天下已經盡在她眼前了。
此時,雖然我內心對李顯十分不滿,但仍然希望李顯能夠鏟除這個老妖婆。李顯是懦弱的,我明白,他并不是害死我女兒的兇手,我也明白。當我女兒死後,他也曾痛哭流涕,惶惶不得終日,這我也都明白。我熱切的盼望李顯能夠拿回我們李氏的江山,我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
但我顯然高估了李顯,李顯想要分廳抗衡,卻只知道重用韋後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李顯把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為侍中,卻遭到了裴炎的反對。李顯竟然大怒說道:“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後,武後對李顯的舉動大為惱火。二月,繼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後廢為廬陵王。
聽到了李顯被廢,我內心喜憂參半,一方面,我為他感到悲哀,他的母親已經被權利蒙蔽了雙眼,甚至将他們這些兒女視為眼中釘;另一方面,我又感到痛快,當初他身為夫君不能保護妻子,如今他也淪落到這個地步,堪堪是報應。
李顯先後被軟禁于均州、房州,身邊只有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我聽說,他一直惶惶不安,常常晚上睡下不久,就被噩夢驚醒。每當聽說武皇派使臣前來,他便忐忑度日,一度惶恐異常想要自殺,但韋氏在一旁勸慰他說:“禍福倚伏,這是沒有常理的,人哪能沒有死呢,何必立即就去。”
後來,李旦做了傀儡皇帝。我知道,李旦萬萬沒有想到,本來哥哥們與母後之間的權力鬥争,跟他并沒什麽關系。奈何李顯不争氣,如此一來,他便因為“皇帝”的身份,成為了武瞾的下一個政敵。
可不管是誰,只要能夠推翻武瞾,我都願意助他。我找人接近了李旦,可沒有想到李旦面對武則天的強權政治,很快就明白自己不過是一介傀儡。本着孝順和保命的宗旨,李旦不僅沒有伸手去觸碰皇權,甚至還将到手的部分權力,拱手相讓。
在李旦的一再堅持下,武瞾正式登基稱帝,開啓了女皇執政生涯,将我李唐天下,篡改為武周天下。雖然李旦一再忍讓,可作為所謂的“皇嗣”,李旦還是“享受”了和哥哥李顯一樣被流放地方監視居住的待遇。
也就是從此以後,我李唐宗室子弟被殺戮者不可勝數。這期間,揚州發生了徐敬業等人的兵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