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

吳之遠回朝幾日後,往瑤光故郡督辦放糧一事的韓陵将軍也回到王城。上朝時回禀,瑤光百姓見天璇軍情緊急,卻不忘赈濟他們,都十分感念王上仁德。

大臣們點頭附和,道王上當日決斷果然英明。

陵光待議論聲歇,問道,沒有人說,寧可餓死,也不受天璇一粒米粟嗎?

韓陵想了想,禀告道,這倒真不曾見。放糧時,可說是萬人空巷,還有人将鈞天與天璇兩相比較。

有大臣道,瑤光看來是做慣了屬國,如今對他們來說,不過換了個主子而已。

附和聲、嘲弄聲起。陵光視線往下一掃,那個曾對他說百姓無情的人,垂目靜立階前,一副不願背後論人的樣子。

事實上,他就算背後論人,也是一臉君子端方的樣子。

公孫钤似乎注意到他的目光,擡眼以示詢問。

陵光看他,本也沒什麽理由,便轉開了眼。

公孫钤大概以為他是聽煩了大家讨論,拱手道,王上,韓将軍一路風塵,想來需要休整,坊間見聞,不如日後有空再談。

衆臣道也是也是,以你居然敢催王上退朝的欽佩眼神看着他。

陵光點點頭,宣了韓陵的封賞,而後退朝。

這感覺,頗像少時他與伴讀一唱一和找借口逃學的時候。

2.

與衆臣一同出了殿門,韓陵卻未回家休整,而是去了偏殿。

Advertisement

王上已在那裏等他。

參見王上。韓陵拱手,看了看一旁的公孫钤。

免禮吧。王上放下了手中書卷。讓你單獨前來,只是怕知情者多,局面易亂。公孫副相聽聽無妨。

是。

瑤光與天權接壤處,可有動靜。

回禀王上,臣的手下與吳将軍舊部在當地輪流駐守,數月以來,只見少數流民為避戰亂,逃往天權。至今不見瑤光舊将聶遠,或是疑為其部下之人。

王上聽罷,道,看來他們并未投靠慕容黎。不知是得了吩咐,還是因為不知道他活着。

韓陵道,臣以為,他們也可能是複國之心已失。否則,軍隊明明在王城腳下潰散,卻為何數月無人歸來收斂瑤光王室屍骨。

王上道,但也可能是得了慕容黎吩咐,特意棄之不顧。

韓陵一怔,可這也……

如今他要報國仇家恨,如此決絕之事,未必做不出來。

公孫钤在旁思忖半晌,道,王上,臣以為,還有第三種可能。

說吧。

慕容黎與聶遠,或許彼此不知對方去向,而各有打算。慕容黎所謀甚遠,而為将者一腔熱血,最尚忠義,恐怕不會蟄伏太久。

韓陵心道副相文采真不一般,這話換了他說就是帶兵的人都沖動呗。

王上替他瞥了公孫钤一眼。

公孫钤對他拱手道,方才所言多有得罪。

韓陵忙道大人客氣了,那接下來要如何應對,還請王上示下。

王上低頭,提起筆來寫字,一面道,公孫副相,你怎麽看。

公孫钤略一沉吟,道,回禀王上,臣以為,聶遠及其部下對瑤光甚為熟悉,藏身易如反掌。他們若是隐姓埋名,安度餘生倒罷了,但若是蟄伏不出、養精蓄銳——

語聲忽住。

韓陵不解望向他。王上倒是還在安安穩穩地寫字。

韓陵問,公孫大人,可是有了引蛇出洞之法?

公孫钤回神,遲疑道,此事非同小可,在下愚鈍,還未想出萬全之法。不過,韓将軍不妨查查領糧時大肆宣揚貶損鈞天、依附天璇之言論的人,看他們來歷是否單純。

韓陵恍然大悟,道我這就吩咐人去辦。

談話至此,要事已定,王上便允他告退。

3.

待韓陵腳步聲遠,公孫钤快步來到王上身邊,看他從方才起在寫什麽。

果然,與他未竟之言并無二致。

命将軍韓陵從瑤光數州征兵,并領新軍巡視天璇邊境,事畢回朝複命。

引蛇出洞,再簡單不過。只要給他們一個生亂複仇的機會。

可是,遖宿威脅仍在,瑤光不能生亂。

他怎麽能拿王上的安危去賭。

王上已經寫到欽此的欽,最後一捺頓了筆,還未提起,公孫钤就阻攔似的握住他的手。

請王上不要下旨。一定會有其他辦法。

墨色在紙上暈開。王上目光掃過他手背,又擡眼看他。

公孫钤心想,這應該沒什麽吧,王上不也初次見面就摸了他手。

本王說過,本王不怕輸。王上看着他道。

王上,就當是臣怕輸吧。

陵光挑挑眉,是了,你曾說過,會與本王共進退。不過,以你才智,也會輸嗎。

王上,就當臣是關心則亂吧。公孫钤垂眸,定定看那未成的一字,道,雖說是共進退,共死總不如同生。

王上目光不轉。

就當是。那到底是不是。

…是。

王上笑笑,原來你也有不能淡然處事的時候。罷了,收拾筆墨吧。

是。

手這才放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