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

比起與慕容黎的私下會談,祭天盟誓簡直顯得毫無波瀾。

整個會盟只圍繞兩個話題,一是你國能給什麽,二是你國王上讓不讓你給。

天玑齊之侃為将,天璇出兵,天樞出馬,天權出錢糧,大體都在預科之中。

如今情勢緊急,此事一定,幾人欲盡快回國請那先斬後奏之罪,都不再逗留。

慕容黎是最晚道別的。打仗之事,天權最不着急。加上公孫钤與他同路一段,卻奉王命了解瑤光民情,慕容黎便索性随他多逗留了兩日。

他若要暗中動作,有沒有自己相陪都是一樣。公孫钤沒有拒絕。

瑤光舊時王城地勢較高,雨後清氣萦繞,沒有半分故國郁氣。

兩人在街上走着,韓陵的一位副将便裝随行,介紹着此地近況。

街上行人往來,有說有笑。慕容黎道,這裏如今,比我想得熱鬧。

副将道,瑤光成了天璇國土,如今不必承擔鈞天的賦稅,又有王令允許百姓修生養息。煩惱少了,自然過得熱鬧。

煩惱少了?慕容黎淡淡重複。…也是,想來瑤光王室在他們眼中,只是個遙遠的姓氏。那自以為是的殉國,不過是為此地添了幾條冤魂罷了。

大人倒也不必如此說。副将道,只是,百姓總要過日子,就算見了王宮花園,也只會想拔幹淨了能不能種田。我們王上,雖然也打仗,但從不耽誤大家種田,所以大家喜歡他。

公孫钤仿着他語氣道,但是王上耽誤過瑤光種田。

副将道,瑤光過去成天開礦鑄幣,不是本來就耽誤着麽。而且王上對自己人從不虧待,如今瑤光也是自己人了,王上自然會對他們好的。

慕容黎沒有加入談話,又走出一段,才輕聲道,我如今,才有些了解瑤光。

Advertisement

2.

待回到王城,又是數日之後。公孫钤與陵光再見彼此,都覺對方有些清減。

不過朝堂之上,也不該說這些。

公孫钤禀告了結盟一事,有大臣道,天樞、天權不承諾出兵,恐怕是留有後路。

公孫钤道,話雖如此,但與遖宿接壤的,本就只有天玑與我天璇。我們最急于擺脫如今局面,多出些力,也是應當。

大臣道此話不假。但如果我國與天玑疲于應付遖宿,恐怕會讓他國坐收漁利。

丞相,您怎麽看。陵光開始挑人重點發言。

禀王上,臣以為,天璇若要立威,必不可背信棄義。只是用兵也不可孤注一擲,調派多少兵馬,何時出戰,還需好好謀劃。

陵光點頭道,丞相說得不錯。

将此事交代給了太尉,便宣布退朝。

衆臣行禮散去。公孫钤因有瑤光之事要私下禀告,便獨自往偏殿去。

他所述情況與韓将軍大同小異,道如今民心安定是真。當日散布言論之人,尚未查清。

只多一條。慕容黎在瑤光期間,似乎未曾與舊識碰頭。

陵光問,你如何得知,派人跟着他了?

臣擔心慕容黎發覺,弄巧成拙,所以不曾讓人跟着。公孫钤道,不過,慕容黎似乎無意單獨行動,總是與臣同進同出。

他要同進出,你就随他跟着?陵光道,要取信于人,也不必如此真心。

公孫钤道,慕容黎何等敏銳,唯有以誠相待,才不致失信于他。

可你看起來心甘情願啊。陵光聲音沉了些,你說是殘忍也罷,本王當真覺得,未對瑤光王族斬草除根,是件憾事。就算天璇進犯在先,慕容黎若有朝一日敢動我國分毫,本王定會殺了他。

公孫钤道拱手,臣知道。請王上放心,天璇副相之責,臣不敢暫忘。

陵光望他一眼,輕嘆口氣,道,不必如此,是本王為難你了。

不為難。公孫钤鄭重道,臣本也有偏頗。所謂真心,對某些人,确是心甘情願。

對王上,卻是不由自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