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五臺傳說
五臺傳說
五臺山(Mount Wutai),地處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東北部,現為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産、中華十大名山之一,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聖地之一。以臺懷鎮為中心,周圍屹立着東、西、南、北、中五個山峰,如壘土之臺,稱作五臺。最高點北臺葉鬥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現存寺院47處,臺內39處,臺外8處,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中國民間信仰財神之“龍五爺”,又叫廣濟龍王菩薩,是統籌天下財源流通的大財神。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王的第五個兒子,名叫聖衍。法寶是金元寶、財源庫、聚寶盆。凡是去了五臺山朝聖的,一定去過五爺廟,那裏是整個五臺山香火最旺盛的寺院。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萬佛閣,位于五臺縣臺懷鎮中心,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曾為塔院寺屬廟,清代重建,改為黃廟。
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臺山為什麽要修龍王殿呢
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應化道場,進入五臺山,就感受到了清涼的氣息。據說,以前的五臺山是很熱的,後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裏去借一塊石頭,叫做歇龍石,也叫做清涼石。
一、文殊菩薩得神石
相傳五臺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裏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裏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裏的氣候。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裏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幹燥的氣候變得濕潤,于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裏借歇龍石。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麽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薩反複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于人間特地來求援的。龍王心裏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将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将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幹裂,人們遭受着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于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裏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至今,五臺山又叫清涼山。
清涼石放置在五臺山清涼寺,長5米,寬2.8米,厚達2米。重量在一萬八千斤左右。它還有一個神奇的名號“文殊菩薩說法船”,可以同時站四十多人。
二、點化五爺成正果
自得知文殊菩薩念動真經,把歇龍石搬上五峰山,使這裏成了四季分明,風光無限的清涼世界後,五個龍太子回到龍宮沒了可以歇息的地方,五兄弟便異常惱火的追到五峰山,好一番雷霆大發,甚至把五個峰頂都削成了平臺,也沒找到歇龍石。于是頭腦最為聰明的龍王五太子便找到文殊菩薩,想讨個說法,說:“我們那歇龍石是經過三難四劫才孕育而成的鎮宮之寶,菩薩你以慈悲為懷,怎能奪人之美呢”
文殊睜開慧眼,見這個叫聖衍的龍太子大有慈悲之心,佛緣很重,便有意點化其說:“五峰山上夏無清風,冬無豔陽,氣候無常,民不聊生,千千萬萬的衆生生不如死,連性命都無法保證,難道龍太子連塊僅供歇息之石都不能貢獻給衆生,以使他們得以生存你看看,你們的一塊歇龍石就可以救得千萬萬個生命得以維持,豈不是大慈大悲之壯舉嗎”
五龍子聽完,覺得這歇龍石能造福人問,改變五峰山惡劣的生存環境的确是好事,便改變了主意,又說“能拯救萬民當然好,可是因這麽一塊寶石,你惹得我那水族兄弟在此折騰,豈不是又造禍人間衆生了”文殊聽了點點頭,笑道: “你的慈悲之心,己顯露出來了,應該得度,至于它們嘛,因有果,果有因,再這樣造孽,怕是……”
文殊菩薩話音未落,另外四個龍太子便闖了進來,其中一個龍太子不由分說,沖到文殊菩薩面前,大喊道:“菩薩,快還我歇龍石!”文殊菩薩用慧眼看了看它,說:“為一塊歇龍石,你們己經把五峰山折騰的天昏地暗了,死傷了不少生靈,衆生用生命換你等一塊歇龍石,你等不可再作孽了,快快回龍宮去吧。不過,你等實在不肯做點犧牲,拯救萬生的話,我已把那歇龍石安置在秘魔岩了,你等就去取吧,但萬萬不可再傷及生靈了,阿彌陀佛!”五個龍太子一聽,馬上擁出菩薩殿,并大嚷着:“走,取回歇龍石,我們不管他什麽拯救萬生!”說着衆龍子便飛往秘魔岩去取歇龍石,但五龍太子剛出殿門,馬上又返了回來,問道:“菩薩,你真的也不拯救萬生了”
文殊菩薩從三昧中睜開慧眼,笑道:“因果常蘊心底,何去何從,各由自便!”接着,文殊又度化了五龍子,使五龍子得到了正覺正等的佛果,跟文殊一樣表裏如一,佛心慈悲,成了文殊菩薩在五臺山的化身。而另外四個龍太子騰雲駕霧的來到兩山對峙,林幽壑深的秘魔岩後,不管三七二十一沖進秘魔岩內,只見岩下洞內有處慧燈閃閃的說法臺,臺口上擺有卷卷經書,但四個龍太子根本不理這些,一進得洞內便四處亂翻,當它們找了許久也沒看到歇龍石的影子後,立刻大怒,用龍爪龍尾狂抓亂掃,把盞盞慧燈都抽得四處亂閃,經書随處亂飛。
這時,留在文殊身旁的五龍子借菩薩的慧眼看到這一幕,內心十分焦急,連聲嘆道:“這可該咋辦”文殊菩薩聽了,輕聲說:“造孽太重,阿彌陀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說完念動真言,只見那秘魔岩突然轟隆隆直響,山體也随之合攏,把那四個龍太子給鎖在秘魔岩裏了。自此,那處秘魔岩便被當地人稱為“鎖龍洞”,自那以後,五龍子上了北臺頂,專司風調雨順,恩澤衆生。同時,他也經常去鎖龍。洞口,聽他的四個哥哥在洞裏誦經,盼望它們都早日修成正果,得以解脫。
Advertisement
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臺,專管五臺山的耕雲播雨。人們感激他為五臺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五龍王居于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
三、五爺搬家
五龍王經文殊菩薩度化,修成正果後,住在北臺頂的一座廟裏,每日四處奔波忙着施風布雨,但時間一久,五爺又不滿足于布風施雨,于是只要一有閑暇,總想多為衆生百姓排憂解難,謀福謀利。
這樣以來,專門前往北臺頂求助于五爺的善男信女便越來越多。後來,文殊看到衆生去北臺頂進香路途遙遠,十分不便,加之五爺來回奔波也十分辛苦,便讓他搬到了臺懷鎮的萬佛閣內,以便于為更多的衆生排憂解難。
大廟落成慶典時,方圓百裏來了許多受過五爺恩澤的善男信女。就在人們翹首祈盼之時,忽然從北臺頂方向閃出一道祥光,接着又是一陣春雷滾滾之後,原本睛朗的天空,竟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不大會兒,雨水又彙成了一道巨流,一路咆哮着進入清水河,洶湧而至。就在人們驚詫之際,突然有人發現在波濤浪尖上,有個鐵塔般的船夫,手執船篙,劃着一帆船兒由遠而近,船上載着一尊黑臉金身的佛像。這可把前來參加慶典的善男信女們給驚呆了。直到那船兒劃到人們眼前,才有幾個見多識廣的老人突然醒悟過來,急忙喊道:“五爺駕到!”喊完,馬上帶領着善男信女們齊齊跪倒,叩完頭,這才讓年輕人把五爺塑像在鞭炮聲中迎請上岸,擡進人們精心為他建造的五爺廟。可是,說來也怪,當人們剛把五爺迎請進廟裏,天上又放出道道祥光,雨停了,河水也退了,那個神秘的船夫和船兒也不知去哪了,沒了蹤影。
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如今卻是金臉呢
這是因為佛教傳言東海龍王的第五子,性情暴躁,面貌黑,人稱黑臉五爺,按一般慣例,龍王不居佛寺,當地傳說龍王神靈顯赫,不安其位,寺廟不安寧,故在閣西建殿祀之(五爺廟)。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四、五爺廟古戲臺
傳說有一年的夏秋之交,忽一日,皇城附近來了一班劇團,鼓樂齊奏,觀者紛至。可村裏人和廟裏的和尚都沒有外出請戲班子,怎麽就唱起來了有人便前去問班主,班主說:前幾天,你們萬佛閣的一位黑臉師父到我們劇團訂過戲,并把詳情敘述了一番。人們聽了,疑心是五爺辦的事,但又不敢肯定。可巧,這日夜裏,萬佛閣住持老僧也作了一夢,夢見五爺走進寮房,對他說:前幾天我專程去繁峙跑了一趟,訂了趙莊劇團的戲,還點了劇目,時間是三天,戲價也寫了單子,藏在我的袍袖裏。
一夢醒來,老僧人甚是驚奇,急忙打開殿門來到得五爺塑像前,燃香叩拜之後,撩開袍袖,果然看見裏面有一黃紙單子,上面寫着唱戲的天數和戲價。據此傳說,人們便在五爺殿對面建造了一座別致典雅的戲臺。
歷史上,這裏每年農歷六月五爺廟都大開殿門,請名角唱好戲,讓五爺觀賞,以求五爺普濟天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且這位龍王菩薩懲惡揚善、救民于水火,有求必應的故事更是一串接一串,所以朝聖許願的人特別多。
五、五爺托夢改建寺廟
這座龍王殿(五爺廟)建于清代,到了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五爺便嫌殿小殿舊了,于是在一個夜裏,給塔院寺方丈和尚和當地鎮長托了夢,夢中要求:“重建殿宇,重鍍金身。否則五爺震怒,降災四方”。
現今這座龍王殿(五爺廟),就是五爺托夢後重建的,由原來的卷棚頂(我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種,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是砌成弧形曲面),改建為重檐歇山頂,佛殿三楹,由于地盤較小無法擴建五檐,但又為了滿足五爺要求,只好在殿前加建了一個套殿,算是擴大了殿宇;為了讨好五爺,還将柱礎、雀頂、欄額、鬥拱、拱眼等地方,用龍、鳳、獅、麒麟、花卉、人物等圖案剔透镂刻而成,從而使五爺廟顯得富麗堂煌,大放異彩。
六、五爺救駕
康熙當年到五臺山尋找父親,據說順治皇帝在五臺山出家。康熙在五臺山時,走到了西臺下面就迷路了。後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一個老人提着燈籠來接他。于是五臺山就有了燈籠文殊。
乾隆聽說五臺山僧人作風不良,想去親自查看,到五臺山,看到一個和尚在河裏洗澡,旁邊還有許多女人,乾隆一生氣,一支箭射過去,和尚負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薩頂上,僧人不見了,就看到文殊菩薩背後有一只箭。五臺山就有了帶箭文殊。
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天,玄烨皇帝又一次來到五臺山。那是一個風清日朗的時日,皇帝趁興朝禮了中臺頂,一路上旗幡開道,盡情目睹了臺頂風光,奇花異草芳香撲鼻,又見演教寺孺童文殊聖像莊嚴香火旺盛,玄烨皇帝不禁聯想到大清王朝的興旺鼎盛,心裏甚是高興。返回途中,他與随臣待從談笑風生,很是惬意,但就在此刻,忽然一陣狂風四起,頓覺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擡轎子的很快站立一人,黑臉金身體魄健壯,大聲喊道:“我主何事驚慌”
玄烨答道:“朕去中臺寺廟朝禮已畢,正要返回卻遇狂風驟起,使我迷失途徑。”黑臉人又說道:“我主莫急,佛臣即刻引駕回宮。”待玄烨皇帝再次睜開雙眼,人已不見,眼前卻出現了一道亮光,仿佛有誰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明燈。擡轎人趕緊順着亮光趕路,這才順暢地回到了皇城行宮。
次日一早醒來,康熙皇帝自然想起了昨日朝臺迷失方向的事,也憶起了那位救駕回宮的黑臉人,便與陪同他的主持僧說了此事,并問五臺山寺廟裏有沒有一位黑臉僧人主持想了許久,也沒想起哪個寺廟有這樣一位僧人。吃過早飯,康熙皇帝信步走出行宮,來到萬佛閣,當他登上五龍王殿,擡頭一看,正中供奉的那尊黑臉金身塑像與他昨天見到的救駕人一般無二,他非常激動,當下就說:“原來救朕脫險的就是你啊!朕封你為龍王菩薩。”說畢,還随賜半副銮駕,以顯威嚴。
後來民間一傳揚開去,龍王菩薩的果位就确定了。
七、火龍瑞像
公元2011年8月29日五爺廟常青法師的生日,衆多香客居士前來祝賀,下午17點(農歷八月初一)五爺廟的大香爐的熊熊香火中顯現火龍形般的瑞像!
龍本來在海裏,為什麽出現在五臺山來護法,而且五臺山離海很遠?
現在地質學研究,在很久遠以前,五臺山是在海底,後來随着地殼運動,慢慢浮上來了。滄海桑田。法華經中文殊菩薩是在海裏度化衆生。有菩薩問文殊菩薩說,有沒有人聽了法華經馬上成佛的,文殊菩薩說,八歲的娑竭羅龍女,他聽了法華經馬上成佛。這個是文殊菩薩和海的因緣。
再講到龍的問題,龍卻是真實存在過。他是化生變化的,大的能飛天,變小的就是一條蛇。龍是有神通的,因為他修行時,乘急戒緩,持戒不好,但修行很精進,就變成了龍。修行的人,一般在佛菩薩示現的地方修行,成就就比較快,一來有諸佛菩薩能量場加持。二來歷代高僧加持。
五臺山在華嚴經中記載,一萬菩薩繞清涼。太陽升起來時,文殊菩薩帶領一萬眷屬,在山上度化有緣人。每個去五臺山朝拜的,都能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自然也有高僧去求智慧得到加持,像虛雲老和尚三步一拜五臺山,路上遇到大雪和病苦,文殊菩薩化成乞丐來救他。
八、文殊菩薩開智慧
唐朝時,有個僧人叫法雲,他出家多年,但一直蠢笨如牛,連基本的早晚課都學不會,大家都嘲笑他。法雲還算有善根,他聽說五臺山文殊菩薩是專門開智慧,就一個人去五臺山磕頭,想要見文殊菩薩。在五臺山看到人就問,文殊菩薩在哪裏?大家都說沒有親眼見過。他就一個人去東臺,看到一個老僧在燒火,五臺山冬天是冰雪封山的,他去取暖,問老僧,文殊菩薩在哪裏?
老僧說:“你找那個邋遢的瘦小的老頭做什麽啊?”法雲比丘以為他是個瘋僧,就自己一個人走了,走到了北臺,看到一個老僧在烤火,他因為過度的饑餓寒冷,當下就昏過去。在昏迷中,老僧拿出燒的很紅的鐵,挖出他的心,竟然是牛心。法雲也不覺得痛。老僧說:法雲比丘,前輩子你修行,但是吝啬法布施,導致這輩子愚笨,雖然是個人,心卻是牛心,但你一心向道求法,我就幫你一下。老僧就把牛心用血洗一洗,放進去。法雲比丘就醒過來,老僧也消失了。
後來法雲比丘智慧大開了,對于三藏十二部,都能演說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