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文殊道場
文殊道場
到了五臺山,楊青竹跟着旅行團先到了文殊閣道場。
五臺山殊像寺坐落在大白塔南裏許的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幽雅。明朝天啓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一個偏僻的地方,修建了一間客堂。此客堂被後來的清廷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為“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室定鼎後,便将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當地人講,是吳應龍)。因吳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将吳應熊絞死。那時候,由于受婦女要守節的封建道德信條的約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來到五臺山,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又是青廟十大寺之一,三公主就住在了殊像寺。
當時寺內有一個青年男子,因遭受失戀的打擊,心靈受到重創,懷着一顆灰冷的心,來到這裏削發為僧。由于這位青年和尚儀表堂堂,精通經典,常和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讨經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說他們之間有了“愛戀”。這話傳到康熙的耳朵裏,認為有損皇族聲譽,于是派遣專人來五臺山殊像寺放火焚寺,密謀讓她倆和寺院同歸于盡。但出人意料的是,大火燃燒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三公主和那位年輕和尚的“善靜室”卻巍然獨存。
“善靜室”之所以獨在,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并無“愛戀”一說,甚為高興,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後的殊像寺,有人提議,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由于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着寺院裏有文殊菩薩的塑像,故重建後的寺院仍叫殊像寺。
在道場下方的石頭臺階兩側,站着兩座栩栩如生的灰青色石獅子,果然摸上去如冰塊般清涼,這就是傳說中的清涼石,令楊青竹聯想起金庸小說裏的小龍女所睡的寒玉床,八成就是此種材質。進了大殿,楊青竹被巨大的文殊佛像驚豔到了,神獸雙目猙獰,菩薩身形巨大猶如從天而降,未能一下子盡入眼簾,神色中帶有神秘感。
殊像寺的正殿為大文殊殿,殿有聞名中外的文殊菩薩騎狻猊(傳說中的一種猛獸,類似獅子)塑像1尊,總高9.87米,是五臺山寺廟中最高的一尊文殊菩薩像。文殊菩薩坐在一只綠毛紅纓雄獅背上,面目飽滿,鼻高而直,衣衫褶痕處線條顯得飄逸自如。眼睛在凝視游人的同時,又透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雄獅張口伸舌,目光炯炯,神色飛動。
殿內三面牆壁上,從上到下懸塑着五百羅漢渡海圖,既像錦繡的挂毯,又像巨大的浮雕,刻畫出一幅佛家生活的動人圖景。滿殿飛舞的懸塑,把這尊大佛襯托得更加莊嚴宏偉。五百羅漢為什麽要渡海?有人說:一是為了聆聽龍樹菩薩的講經;二是至文殊菩薩的故鄉去朝拜文殊菩薩,并聆聽文殊菩薩講解大乘宗義的故事。在文殊騎狻猊像的右前側是善財童子,左前側為于阗王,右後側和左後側分別是佛陀波利和聖老人,他倆在交談,在于阗王和聖老人之間還有一位修羅多,他接過于阗王牽引的缰繩,表示于阗王該休息了。在文殊騎狡貌像的身後兩旁立着四尊女供養菩薩。在上述群像的前兩側,左為護法韋馱,右為密跡金剛。所有的這些塑像惟妙惟肖,生動活潑,是典型的明代彩塑。
據說在修造這一尊文殊菩薩像時,菩薩騎的神獸狻猊已經塑像完畢,只差塑造菩薩的頭部了。不過這事倒讓工匠們相當為難。因為誰也沒有見過菩薩的面容,無法輕易地刻劃出菩薩的神态。工匠們居然開始吵了起來。一個工匠說必須要把菩薩塑造成這樣,另一個工匠說必須要塑造那樣,衆聲喧嘩,嘈雜至極。當這一群工匠為此苦惱及争論不休時,一位在工匠團裏負責做飯的夥夫正在廚房裏和荞麥面,聽見院內傳出吵鬧聲,還以為出大事了,急急忙忙跑出來打聽打聽。當他搞清楚原因後,大聲說道:“菩薩的相貌可不能随便捏造,再怎麽吵鬧也沒有用!”他話音一止,大夥都不再開口争論了。
夥夫又返回廚房去,準備來做荞面食。突然,院內一片金光四射,夥夫從窗戶探看,赫然發現原來是文殊菩薩顯像在半空中。夥夫忽然見到菩薩的慈顏,要再去找來彩畫匠描摹菩薩樣貌已經是來不及了,幸好他急中生智,将荞面給搬了出來,急忙照着菩薩真容給捏造起了樣子來。當他把菩薩的頭部捏造好後,文殊菩薩便隐去了。那群匠人來了之後,又忙将荞面捏的頭部給安了上去,外頭還貼上了金。這尊菩薩像遂被稱為“荞面頭文殊菩薩”。
為什麽要建造菩薩塑像的工匠都無法看見菩薩真容,偏偏就一位夥夫能親見菩薩真容。這無非與對菩薩是否誠心實意有關。要造出神佛像,理應要心平氣和、虔誠又恭敬地進行,若與他人先争論得心浮氣躁、面紅耳赤,後續又如何能打造出一尊充滿祥和氛圍的神佛塑像呢?!像故事中的夥夫才剛剛說出“菩薩的相貌可不能随便捏造”沒多久,菩薩就顯靈了。
史料記載,康熙帝曾五次朝禮五臺山,并為殊像寺題寫“瑞相天然”禦匾,意為:文殊菩薩的塑像就跟天生的一樣。乾隆帝也曾六度禮谒五臺山,并為殊像寺題寫了“大圓鏡智”禦匾,據悉,乾隆在1761年陪同皇太後前往殊像寺進香時,眼見文殊菩薩妙相莊嚴,竟“默識其像以歸”。返回京師後,憑此記憶命人仿刻石像供奉于香山寶相寺,乾隆還在承德仿建一座殊像寺并奉為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