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

出了文殊閣,走過一片廣場又直通進入了五爺廟,果然人山人海,信衆游客往臺上有送果籃的,有送花籃的,有送酒的,還有手握一沓子鈔票送錢的。人們排隊舉香,在塑像前拜了又拜,嘴裏碎碎叨叨振振有詞,還有斜挎小黃包的老太太團隊在道場旁邊空地做操祈福、盤坐在地等。有人拿着人民幣和手機在臺柱前擦來擦去,以求錢生錢帶來好運。

楊青竹也跟随着大衆,心裏求着五爺,畢竟自己開中醫館這一路走來是多麽不容易。心想着能将心中夢想實現,向老姜總看齊。

出了五爺廟,已經天黑,旅行團安排大夥進了一家規格不錯的大飯店坐下吃飯。都是山西當地名菜,先是來了兩個女服務員推銷試喝手工醋,桌子上菜有過油肉、蔥爆柏籽羊肉、太谷熏鴿、平遙牛肉、定襄蒸肉、巴公燒大蔥、陽城燒肝、黨參炖土雞、香酥土雞……

吃飽喝足後,不到九點了,楊青竹跟着旅行團住進一家承包下來的農戶。旅行團給楊青竹安排了一個室友,沒等跟室友多聊幾句,這一天奔波下來楊青竹倍感乏倦倒頭而睡。可能是在五臺山被佛道磁場文化熏陶了思想,楊青竹做了一個奇怪的長長的夢:

楊青竹與幾位朋友前往目的地執行任務,但只有楊青竹自己知道,執行任務是虛,偷東西才是真。那天傍晚,在北京的老先生師傅也是一名很有威望的醫師,用信鴿遞紙告知她,在某洞裏有一尊菩薩像,是全金渡身,而在像身背後離肩二尺處,則藏着一塊巨大的金錠,需将此錠從金身掰下來,送回北京,倆人均可發大財。楊青竹因十分信任師傅,于是背着這團隊不停的尋找洞穴佛像,直到找進一所閣樓,蹑手蹑腳的正要開門進屋,只聽屋內一位貌似道長仙人在屋內喚道:“拂雲,你來啦!”

楊青竹驚吓到,自己要偷東西居然被人發現了,忙轉身逃跑。又轉念一琢磨着,此仙人為何呼喚自己“拂雲”,難不成這是楊青竹的法號?

夢境就被室友的鬧鐘叫醒了,七點半,旅行社叫大家起床收拾準備第二天游覽。導游說今天爬的是梵仙山。

梵仙山有一座狐仙廟,據說供着1000年修煉的大仙,山上有座名叫靈應寺的寺廟,寺裏供奉着幾尊大仙,大仙是由千年狐貍修煉而成,非常靈驗名響佛國。在很久以前,五臺山叫紫府山,這裏終年紫氣萦繞,像極了仙人們居住的地方,遍地都是道觀。

明朝版本的《清涼山志》記載到:“漢明以前,聲教未到,臺山聖境,聞者尚稀,五峰無路,人跡罕通。其川原之處,皆黃冠所居,每望五峰間,祥光煥發,神燈夜流,皆以為神人之都”。直到東漢永平年間,迦葉摩騰傳法開始,漢明帝一聲令下,道家的名山改為佛教聖地,道士們禮敬皈依,以僧人面目相居,久而久之,佛道共處一山。現在,五臺山幾乎已經沒有道觀了,只剩下一座梵仙山,保存着一個佛道相融的靈應寺。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江南秀才,用心苦讀卻總是落榜,這使他十分懊惱,終日郁郁寡歡。因緣巧合下,他得知五臺山是一處佛道兼具的靈境,于是他決定前往此處參拜神佛,以圖改變命運。也不知過了多少時日,他終于走到了五臺山,但當時天色已晚,茫茫黑夜中,他找不到下榻之處。正在疲憊不堪之時,他突然發現前方有點點燈光,像是黑茫茫的天空中出現了一顆明星。他走近燈光處,果然是一戶人家。他站在門外,朝裏叫了幾聲,不一會,一位白頭老翁打開大門,将書生迎進屋中。他跟着主人走進了一間小屋裏。

安頓停當,那人吃了晚餐,正要入睡,忽然輕飄飄地走進一個花枝招展的年輕姑娘。

姑娘笑着扭着腰肢走近他,甜甜地問道:“不知相公要去何方?”

“本人要去五臺山,請問此地距五臺山還有多遠?”

“你要去的五臺山,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說着,姑娘就動手動腳起來,秀才心慌意亂,不知所措,情急之中便雙手合十,連聲念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Advertisement

這時,姑娘說道:“修了道,信了教,不羞不臊就了悟。”說完,就離開了。

第二天清晨,秀才一覺醒來時,發現自己頭枕石頭,躺在白楊樹中,昨晚入住的宅院全部消失。秀才起身,繼續前行,沒多久,他遇到了一位僧人,秀才将昨晚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僧人。

僧人對他說道:“你多年不第,皆因心神不寧,遇事十分慌亂,臨場就要失誤,昨晚遇到的漂亮姑娘,是梵仙山的狐仙,她是在指點你,無論遇到什麽事都應沉着穩健……”

秀才返鄉後,在次年的科舉考試中一舉奪魁,官運亨通,成為一代賢臣。

這事兒傳開後,人們都說那女子是千年狐貍修成的,此事發生在梵仙山腳下,就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狐仙廟。再後來,狐仙廟就取名“靈應寺”,由和尚住持念佛。

還有一則故事更為離奇,說在古時候,塞外草原上有一對小夫妻,他們在放牧中救了一只受傷的狐貍,時隔數年,早将此事遺忘。有一天他們正在放牧,霎時卷來了一場龍卷大風暴,風暴過後,牛羊失散了,妻子也尋不見了,牧羊人呼天搶地,哭着尋找,幾天之後,嗓子啞了,眼也腫了,昏昏欲睡。

朦胧中他聽見妻子對他說:我被仙人相救在五臺山,你要找我就快來五臺山。

牧羊人一覺醒來,就穿上羊皮坎肩,曉行夜宿,直到深秋,才到得五臺山地界,卻是大風呼呼刮,山頭蓋白雪。

這時他見前面走着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身着單衣手拄拐杖,正顫顫嗦嗦地行路,冷不丁被一股風刮倒。牧羊人不顧自己冷凍受餓,便脫下羊皮坎肩披在老人身上,把快要凍死的老人背到一座破廟裏,點燃柴火烘熱,終于使老婆婆醒過神來。而牧羊人自己疲累至極,剛剛合下眼皮,就覺得有幾個人過來攙他扶他,簇擁着他到了一處鮮花盛開的地方。又引到一處華堂美屋之中,給他擺下了山珍海味宴席,好多衣着華貴的男女頻頻舉杯為他敬酒。待他吃飽喝足後,又有一華貴老婦人引他至一處閨房,卻見床幔之中,早坐着一個珠光寶氣的仙女。

待細細看時,竟是自己失散的愛妻,出落得端容麗彩,于是夫妻盡訴離情。妻子告訴他說:那位婆婆就是他們幾年前救得那只狐貍,後來在梵仙山修煉成仙,在那場大風暴中,就是這位仙人救得自己上了五臺山。據說後來,這夫妻倆也在梵仙山修道成仙。

除了靈應的狐仙,梵仙山的“祿馬”大會,也極受信衆喜愛。寺院東南有一角門,名曰南天門。歷史上,佛教信徒及道家方士都要恭迎梵仙山南天門的“祿馬”大會,尤其是早春農歷三四月之後,每逢初一、初七都有人前往梵仙山南天門,放飛祿馬,以測吉兇,化險為夷,祈福增慧。五臺山從明末清初,就已經成了漢藏文化交融之地。這裏既有藏傳佛教,又有漢傳佛教,駿馬是藏蒙民族衆生心目中的圖騰,他們長期以游牧為生,與馬匹相伴,“祿馬”的形成,就是以馬為象征的圖騰崇拜。

人們将紅、黃、藍、白、綠五色紙,剪成3寸見方的紙片,印上“馬拖元寶”圖案,站在南天門,把五張祿馬抛向空中,“祿馬”飛起來,這就叫做“五星高照”,福祿俱來;否則,就象征着災難臨頭。由于這裏地勢高風力大,多數祿馬都會騰空而飛。因此人們常說:“梵仙山放祿馬,時來運轉,吉星高照。”

上山的道路崎岖陡峭,爬山一路全都是氣喘籲籲汗流浃背,卻有信衆不辭辛勞的朝拜。故有句民俗老話:梵仙山路不好走,世間千條路,唯有偏財難求,情路最難走。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