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因何自缢
說的明白些,就是與死者魂體纏繞,在意識裏就會變成死者本人,再把死前一天的所有事情都經歷一遍,包括死亡過程。
鄒英光做下的孽,鄒廣茂身為父親不可能不知道,所以顧靈澤那日鎖住了他周身的陽氣,還讓趙承墨把他放進棺材裏,就是為了‘共情’一事。
“那畫中的……到底是怎麽回事?”姚知府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想追究他們逃獄的事情了。
顧靈澤面色凜若冰霜,冷笑着說道:“鄒英光那個畜生,可死的一點都不冤。”
半個時辰後,姚知府滿面怒容的回了府衙。
“你用最快的速度去通知魯高盛,備齊人馬去鄒府與本官會和。”姚知府指着葛捕頭說道。
“遵命。”
姚知府自己領着剩下的人,怒氣沖沖的出了府衙。
到了鄒府門前,顧靈澤和趙承墨已經到了,姚知府示意一個捕快上前敲門。
看門的小厮打開門後,看到他們烏泱泱一群人站在那裏,不由的大驚失色。
“我家老爺吩咐過了,家有喪事,一律閉門謝客,各位不用前來吊唁。”說完就要把門關上,被捕快眼疾手快的擋住了。
姚知府面帶冷笑,語氣冰冷的說道:“鄒英光也配讓本官親自上門吊唁。”
說完示意一衆捕快上前推門,小厮攔也攔不住,只得用最快的速度跑去通知老爺。
鄒廣茂慌慌張張趕到正廳的時候,顧靈澤正滿面譏諷的看着兩側挂着的挽聯。
“人間未遂青雲志,天上先成白玉樓。”
姚知府冷哼一聲,“青雲志?拿來稱贊一個如此暴戾恣睢之人,還真是恬不知恥。”
Advertisement
本來還有些心虛的鄒廣茂頓時勃然大怒,上前說道:“小兒已經一命歸陰,大人為何還要惡語相加!”
此話一出,鄒廣茂頓時聽得心驚肉跳,但面上還強裝鎮定的說道:“此乃下官家事,難道還需向大人詳細禀報?”
姚知府看他到了此時還要矢口狡賴,不由得更加怒火中燒,“來人啊,給我搜!”
“我看誰敢!”鄒廣茂一聲怒喝,府中的小厮護院人數衆多,全部手持棍棒,擋住了捕快們的去路。
“鄒廣茂,你這是要以下犯上,阻攔本官辦案?”姚知府怒目而視。
“姚大人,我不過一個區區六品的清吏司主事,自是比不得你,但我弟弟是三品右副都禦使。”說完便趾高氣揚的看着對方。
“我們兄弟二人并未分家,雖然我弟弟遠在京城為皇上效力,但這也是他的府邸,你一個四品官,有權利搜嗎?”
姚知府怒極反笑,連說了三個‘好’字,正在僵持之間,魯高盛帶着一衆人馬走了進來。
“來的正好,把這些人都給本官捆了帶走,先關到府衙牢房裏面去。”
“那鄒大人……”魯高盛有些猶豫。
“一并帶走!”
“是!”知府大人都這麽說了,他自然也沒什麽怕的,親自動手捆了鄒廣茂。
姚知府聽對方還在叫嚷,厭惡的說道:“把他的嘴給本官堵上。”
一番雞飛狗跳之後,場面又恢複了平靜。
顧靈澤朝姚知府微微颔首,然後和趙承墨一起朝鄒府花園走去。
兩人并肩而行,趙承墨若有所思的問道:“世間上所有人做了壞事,都會有報應?”
顧靈澤輕抿唇角,想了想說道:“無老死也無老死盡,因果報應,輪回無盡,無論是現報、生報和後報都是要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任。”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争來早與來遲,相由心生,命由自造。鄒英光如此草菅人命,就是得了現報,丢了性命。”
趙承墨神情專注的看着他,啓唇說道:“那我上一世一定是個大善人。”
顧靈澤聽了這話便哭笑不得,只當他是玩笑,撥開頭側的花枝繼續朝前面走去。
‘我曾見過你。’
‘何處?’
‘前世輪回時,今生梅花下。’
…………
兩人走到花園的池塘旁邊,顧靈澤看着裏面起伏的黑氣,皺着眉頭道:“就是這裏。”
說完便掏出一個瓶子,單手掐訣在瓶上一點,瓶口對着池塘方向舉着,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顧靈澤将瓶子塞住,貼上符紙。
“走。”
再說姚知府這邊,在鄒英光的房內翻找出很多帶血的衣物,這些衣物的主人應該年紀都不大,大約在八至十二歲之間。
姚知府痛心疾首般的看着這些東西,這時,顧靈澤走了過來,說道:“大人,已經找到了埋屍之處,就在花園的荷花池中。”
“去給本官小心的挖出來,盡量不要破壞屍身。”姚知府咬牙切齒的吩咐道。
衆人拿着挖掘工具就去了荷花池,池水這時已經幹涸,一個下午就挖出了二十幾具屍骸。
在場衆人無不攢眉蹙額,心中痛罵鄒英光的殘忍。
姚知府交代下面的人,将這些屍體拉去一個山清水秀之地好生安葬,然後屏退衆人,只留下了顧靈澤和趙承墨。
姚知府站在荷花池旁,深深的嘆了一口氣,神情凝重。
趙承墨搬來一張桌案放在池邊的柳樹下,再從自己随身帶着的包裹裏拿出畫卷,打開之後鋪在上面。
顧靈澤對着畫卷輕聲說道:“你二人現在可以出來了。”
說完把兩個符箓遞給趙承墨和姚知府。
二人貼上之後,只見兩個單薄的身影從畫中飄出,姚知府看見她們,便面含不忍之色。
顧靈澤來時身上就背了一把劍,現在把它取下握在手中,準備開壇做法。
擺上三茶四酒,三葷四素,香寶蠟燭,米飯饅頭,顧靈澤親自畫好招魂幡,立于案旁。
一切準備好之後,顧靈澤右手持劍,左手并為劍指劃過劍身,接着阖眼吟誦《太乙拔罪酆都血湖妙經》。
吟誦完畢,拿出三支香柱,點燃插入香爐。
顧靈澤從袖中掏出三張請神符點燃揚起,接着便盤腿坐下,虔心靜氣,雙手抱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