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罷黜百家

罷黜百家

消息傳到衛子夫的耳邊, 衛子夫不可置信的問:“陛下取的?”

“是泰永公主。見着令儀公主的時候,泰永公主便纏着陛下為公主取名,陛下讓泰永公主取。恰好昨日公主在學堂學了嘉字, 陛下聽着覺得甚好, 故取名為嘉, 封令儀公主。”宮女連忙解釋來龍去脈, 衛子夫聽完眼中流露出驚嘆,随後笑了。

“咱們泰永公主很是疼愛令儀公主呢。”想泰永公主才多大的孩子,都懂得為自己的妹妹争取名字和封號了。莫以為一個名字一個封號無關緊要,恰恰相反, 極為關鍵。

要知道不得寵的皇女或許未出嫁都得不到一個封號。公主也是爵位,皇帝之女可封公主不假, 未嫁時不得封為公主的皇女比比皆是。

衛子夫其實也挺愁的, 第三個依然是女兒,她生怕劉徹嫌棄又是一個女兒。

如今,衛子夫心中大石算是放下了。

劉徹無論喜與不喜, 他能為剛出生的孩子取名,賜下封號, 足以讓衛子夫和剛出生的孩子在宮中不受人白眼。

一切的功勞确實是劉挽的,衛子夫想到劉挽總喜歡粘着劉徹, 粘得劉徹都習慣了,除了早朝外, 劉挽日常除了和霍去病讀書, 可不就都在未央宮的宣室裏和劉徹一道。

衛子夫從來不阻止這樣的事,她為此得利幾何, 她有數。

而今,不僅僅是她得利, 剛出生的劉嘉,令儀公主,何嘗不是一樣得利!

可以說,衛子夫終于可以放心的坐月子了!

而前朝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劉徹終于尋到最符合他需要求的新政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此人,劉挽在先前沒有見到過,只知道劉徹在不斷的召集天下的儒士前來長安。額,以至于劉挽想多纏着劉徹聽聽如今的儒家學者們都是什麽模樣的,都被劉徹顧不上。

所以在此之前,劉挽并不知道哪一位是董仲舒。

倒是劉徹連着小半個月和儒家學者們聚集在一塊讨論,在此過程中不許任何人前去打擾,包括劉挽。

Advertisement

當劉徹再次臨朝是,便下達诏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啊啊啊,劉挽聽說此诏令的第一時間只為自己錯過歷史鼎鼎有名的天人三策而惋惜!

所謂天人三策,是劉徹和董仲舒的對話。第一次策問,劉徹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劉徹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明說了,只要不是在六藝之列的,(所謂“六藝”,就是過去讀書人必備的六種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許其發展下去,不允許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亂七八糟的教派和學說就不會再來迷惑百姓,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顯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麽樣的方式去教育子孫後代。只有思想統一才能有統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為的準則,這樣才能維護與鞏固政治的統一。用思想統一來鞏固政治統一,思想應該統一于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該遵循什麽,怎麽做了。只有政治統一才能長治久安,此時的漢代政治是統一了,但不穩固。統一思想成了大一統的關鍵。

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統啊,對後世的影響自不必說了,別問什麽劉挽為什麽不阻止,她又不是不知道從此以後儒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對人們的壓迫?

咱就說,如今這天下有誰能攔得住劉徹決定幹的這事兒嗎?

歷史發展的需要,并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別說劉挽話也只是稍稍說得更利索而已,哪怕她能口若懸河,她能改變劉徹的決定?

況且,儒家思想對人們的禁锢,是由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的這個頭不假,後世王朝其實一直都在不斷改變,縱然劉挽确實阻止得了劉徹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世難道別的皇帝就不會推行同類的政策?

儒家思想适合于封建王朝皇帝的統治,正因如此才會被傳下去。

大勢所趨,非人力所能改變。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非全然無利。就她所讀過的天人三策裏,董仲舒所提出的大一統,難道不是在此後刻入華夏子孫骨子裏了?

從那以後,反對一統的人都被人所抨擊,人人都知道國家不容分裂,誰要是敢分裂國家,就是國家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劉徹和董仲舒的對話,她竟然沒能親自見證他們達成共識的重要的時刻,她能不惋惜嗎?

劉徹诏令下達後,不意外引起極大的轟動。

罷黜百家,這對于自建國以來尊黃老之術,采用無為而治的大漢朝上下來說,都是一件讓人很難接受的事。既要尊儒術,對于各家的思想,著作,劉徹可以說是下令将書籍啥的都進行一定的清理。

底下的人是怎麽推行的,一時半會說不清楚。

就上層社會,當朝來說,縱然不是學習黃老之術的人,聽聞劉徹這一舉措,不知怎麽的就有人提起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了,無非是想阻止劉徹推行這樣的政策。

可是,董仲舒所提出的儒家治國之道,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為君而覆露之,地為臣而持載之;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春為父而生之,夏為子而養之;秋為死而棺之,冬為痛而喪之。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字字聽在劉徹耳中,無一不讓劉徹震驚,也讓劉徹暗暗下定決心,他要把大漢變成一個有法度,有規矩的王朝!

底下臣子們提的各種反對意見,認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對天下文化帶來什麽樣不好的影響,他知道一定會有,然而在利弊之間,他理所當然的選擇對自己這個皇帝,對大漢統治有利的局面。誰也休想阻止他。

如此一來,朝堂熱鬧了,大漢也是相當的熱鬧!

可是朝堂争執不休,劉挽卻注意到劉徹如那蟄伏許久,終于讓他等到時機的猛獸,不出手則矣,一出手,劉徹必會成事。

“朝堂安定,人心攏合,一切只是開始。”偶爾劉徹在抱着劉挽看奏折的時候,神色堅定的開口。

劉挽瞅着劉徹,知曉最近罵劉徹的人不在少數,都說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誤國誤民,大漢怕是要亡在他的手裏。

劉徹由着人罵,哪怕劉挽也曾親耳聽見有人罵得極狠,生怕劉徹下令将人拖下去砍了,畢竟劉徹的心狠後世皆知,出了名的了。

然而劉徹聽着人罵着,竟然完全沒有要把人拖下去砍了的意思,也是讓劉挽覺得神奇!

末了劉挽又給了自己一記白眼,她莫不是忘了如今的劉徹尚且年輕,沒到那一言不合即殺殺殺的地步,她倒是一概而論了。

不殺挺好的,動不動就殺人,真成暴君了,豈不是讓人害怕。

雖然沒有見到天人三策的名場面,在劉徹又一次召見董仲舒時,劉挽總算見到了董仲舒。想到這位毀譽參半,也實屬正常。

眼前的董仲舒實際年齡只有四十來歲,頭發卻有些發白,面容他普通,一雙眼睛卻炯炯有神,或許是得到劉徹的認同,董仲舒渾身上下都充滿朝氣,給人一種厚積薄發的感覺!

“陛下。”董仲舒同劉徹見禮,和日常人見到劉徹所不同只是單純作一揖,董仲舒卻是行了叩拜大禮,在那一刻,劉挽感受到封建禮教的惡意,叩拜大禮什麽的,起,落,拜,能累死個人。

要命的是,董仲舒一套下來如同行雲流水,姿态優美,好看得劉挽都想再看上一回!

不不不,這是不對的,不對的!

餘光瞥到劉徹,劉挽沒有錯過劉徹在看到董仲舒的禮數周全時,眼中流露的滿意,以及臉上藏不住的笑意!

劉挽低頭,扣手掌。

真,皇帝都是變/态的人,就喜歡被人捧起的感覺,高高在上,腳下都是對他伏首稱臣的人,這極大的滿足作為一個皇帝的虛榮心。

日子難過!

劉挽深感将來的日子不好過,儒家是最講禮數的人,哪怕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參照孔孟之道,那也是打了他們的旗號。《儀禮》都是孔子十分推崇的,提出大一統思想的董仲舒,不可能不明白一個道理,對于皇權來說,皇帝而言,尊卑之分也要規定好了!

“董先生請起。”劉徹受完大禮後,終于是把人叫起了。被劉徹抱在懷裏的劉挽被劉徹一颠道:“這是朕的泰永公主,朕方才在看你的《天人三策》,讀了些給她聽,她聽得倒是入神。”

這個,這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于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做法,劉挽自知無能改變,但相對于于後世完善的一套規矩,劉挽不是得想想應該怎麽樣才能在劉徹推行的政策中找找漏洞。

既然劉徹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因為《天人三策》,劉挽豈有不認真聽的道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