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後記
後記
一直想為這個故事寫個後記,現在才落筆。如我小字所言,這個故事是為兩個笨小孩寫的,從“我”的視角去看那個小山村。
那個小山村,被那幾座大山圍成圍城。季月走不出去,哪怕後面因為癡兒走出去了,也因為癡兒,因為老季,因為對那片土地的情感回去了,就像已經靠教育,靠自己走出大山的張慧琳也還是回去了。但季月又跟張慧琳不一樣,季月是絕望的,世界于他沒有情感牽挂,張慧琳則有尊重敬愛的母親,更對未來充滿美好幻想。追溯一下,可以從當下談論的很熱烈的“原生家庭”講起,老季對季月有愛,可因為時代與老舊的思想而充斥着打罵,他的愛與功名價值挂鈎,有一種精神上的壓迫,老季發怒時會變成傾倒的黑色大山,季月曾在玲花姐身上得到過那從小缺失的、真切的母愛,可惜被可怕的怪物們趕走了,還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夥伴;張慧琳的母親雖然獨自撫養女兒,可她支持女兒的想法,靠着自己的手藝送女兒一路讀書,作為母親,她堅韌,理智,這樣的品質影響着張慧琳,所以對于“失戀”,她醒悟過來後,勇敢做自己想做之事,成為那個小山村少有的清醒者,甚至成為那個小山村未來的領導者。兩相對比,張慧琳比季月幸運,也比季月勇敢,厲害。
季月和癡兒之間明确是有欲望,有愛的,張慧琳因為一時的失智而選擇與季月談戀愛,他們靠着原始的欲望沖動,可沒有愛的加持。季月對于癡兒則是扔棄理智的沉淪,他心甘情願被癡兒的那根“線”引誘着。癡兒因為梁康的教導從純白無知變成欲望的化身,在未寫明的那段時日裏,他必然只是梁康的物品,而非人也,但癡兒擁有人類最稀缺的品質——勇敢,他敢于直面邪惡,敢于逃離,甚至敢于直面自我。在這一點上,癡兒總是引導着季月。季月與癡兒都不是正常人,他們只能看清彼此,是彼此的鏡子,相互學習,相互依靠,相互審視。他們一起瘋魔,一起探索,一起成為“女人”。癡兒比季月外形更像女人,可他們都有着“女人”的心,這樣的想法與同性戀一樣不被接受。他們對于自己的性別是不完全認同的,是多重認識,都争做那真虞姬。不管是歷史記載的虞姬還是電影裏的“虞姬”,他們的結局都走向死亡,癡兒和季月也如是,一人之力是渺小的,壓不倒那雙無形的社會大手、人性大手,最多就是去做一場不醒的黃粱夢。
林子辰這個人則完全擁有自毀傾向,他厭惡父親的虛僞、賣弄、炫耀,但沒有阻止父親,而是通過毀滅自我的方式來報複父親。是愚蠢的,可笑的。直到父親幽憤地投河死去,又将所有錯誤怪罪到別人身上,是一個懦夫,也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
那一方水塘是季月未曾去到的海,桃花林則是兩個笨小孩的墳,都是屬于他們的理想世界。
幻想、愛、罪惡、欲望、土地等在這個故事裏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而每個人的觀感不一樣,還是那句話:所見即所得。如果有小夥伴讀到這裏,并喜歡它,是我的榮幸,也是兩個笨小孩的幸運,這個世界又多了兩個記住他們的人;不喜歡也沒關系,我知道我講故事的能力還有限,大家随時可以離開。
那接下來,我們就小聲離開吧,不要驚醒了熟睡的他們,期待下個故事再相逢。
——2024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