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碎碎念
碎碎念
我随性地想到什麽說什麽。
首先,講講故事的主題吧。其實一開始定的是“質與被質”,可是在構思具體劇情的時候,我發現這個主題沒有辦法寫出一個世俗意義上的happy ending,也會讓整個故事變得晦澀複雜,不符合我對這篇文章的預期。我的期待是,它應該是輕盈快樂的,同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到讀者,因此我重新調整了主題,定下現在的這個——選擇、勇氣與新世界。
【當形式超越了最高需求之後也就停止了繼續發展,因為該形式已經到達了最佳狀态。其他形式可能在半路就淘汰掉了,因為當他們被停止使用之後,其适應性的發展過程就終止了。”】
上面是文案裏引用的話。它是怎麽跟麗爾的故事聯系上的呢?讓我來嘗試說明。
如果大家關注過熊貓的話,應該會知道,其實圈養大熊貓和野生大熊貓區別還是挺大的,比如說警覺性。野生熊貓為了适應複雜多變的環境,他們對細微的聲音、環境變化和對人類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圈養的相對來說更松弛,或者說更“鈍”些,這種區別其實是環境差異帶來的。
野生熊貓的目标或者說最高需求之一,可以理解為是在野外存活下來,那麽它的活動特點或習性勢必會受這一目标/需求的指引,進而發展到它的最佳狀态;而圈養熊貓顯然不同,它們只需要在人類的幫助下健康生活繁衍就行,它們的行為方式(“形式”)就一定會受此影響,最終與野生熊貓産生差異。
現在回到我們的故事,麗爾的目标是什麽?
在知悉真相之前,她只需要像每一位居住在荒漠城的人魚那樣,按部就班地接受沙漠中的生活,她只要會催眠鎮靜就可以了,這就是她的“最佳狀态”。麗爾的個人發展,到這一步,就會停止。
可麗爾不滿足于此,并且做出了逃離的動作,那麽她的“形式”或者說“最佳狀态”就會進一步發展。為了找到大海,她會發展出勇氣和對自己擁有力量感的信念;為了适應海裏的生活,她會擁有魚尾,她會發出頻率範圍更廣的振動。
所有的不同,起源于一個簡單的選擇——選擇荒漠城,或是海洋。選擇會帶來道路的差異,最終導向的是形式和最佳狀态的差別。
而選擇的差異源于麗爾對自己需求的定位,她是誰,她應該過怎樣的人生。
這就是文案那段話跟出逃這個故事的聯系。
接下來,講講那莫名其妙的雨和馬吧。不知道你們在看的時候會不會疑惑,為什麽沙漠裏會莫名其妙地出現那朵雲和局部的雨?其實它們的出現是有原因的。
麗爾奔向海洋的旅程,可以象征人們追求目标的過程。那麽,在追逐一個看上去稍顯不現實的目标的冒險中,會發生什麽呢?
艱難險阻是肯定會有的,這部分在很多作品裏都有詳細描寫了,但是除了困難之外,還是會有幸運的吧?
Advertisement
絕大多數情況下,冒險這個詞總是會和危機、風險和困難之類相對消極的東西聯系在一起,這符合現實,也符合邏輯。
不過幸運是非邏輯的,人很難用大腦推斷出來什麽什麽時候會發生什麽樣的好運事件,就像那場不明緣由的雨,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降臨。
(當然,在這個故事裏,作者本人意志就是它出現的邏輯。)
之所以寫進來,就是想要說明,在準備做出一個全新選擇的時候,可以不用把關注點過多放在可能遇到的困難上,也可以期待逢兇化吉的幸運。
“馬”和安娜其實象征的是,中性的機會,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但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妨試試,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麽。
唔,再講講弗雷德。弗雷德在全文的作用之一是,告訴麗爾,她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生活。
現實生活中,人們有時也會陷入不滿足于現狀卻又不知如何改進的境況之中,就像遇見弗雷德之前的麗爾。他提供的是,一個新選項,新機會,麗爾可以選擇抓住,亦可以選擇放棄,她需要做出判斷并為選擇負責。
因為這裏是晉江,再加上我想讓故事更輕快更有浪漫色彩一些,所以弗雷德就設定成了麗爾的crush。現生中的弗雷德可以是夢、可以是突然看到的句子或者畫面,可以是很多天馬行空的東西。
重要的不是弗雷德是什麽,而是受他啓發,你突然就有了生活的全新可能。你可以讓他只是一個可能,也可以将可能變成現實。
最後,講講麗爾獨自跨越沙漠的原因吧。
其實在遇到追兵的時候,麗爾和弗雷德可以一起逃走的(畢竟我是寫文的人,只要我想,他們就可以)。但為何非要讓她一個人?
弗雷德是誘因,雲、馬和安娜是追尋海洋過程中的“助力”,這些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麗爾是追尋這一動作的主體。在她做出努力的基礎上,這些外因才能發揮作用。
她必須足夠努力,足夠堅定。為了強調這一點,我特意設計了她獨自越過沙漠的劇情。
《出逃siren》裏需要特意說明的內容就這些了,希望我準确清晰地表達出來了,別的細節大家就見仁見智地理解吧。
如果你們也喜歡這個成人童話的話,我會超開心的。感謝觀看,咱們下一本書見!
———
突然想起來之前機器人那本番外裏我放了個潛意識和意識的隐喻,幹脆就在這一章也簡單說明一下。沒看過那本就不用往後再翻了。
給自己建個牆。
-
-
-
-
-
-
-
首先,大概定義下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我們頭腦能清晰感知到的東西;而潛意識是那些通常情況下人腦幾乎意識不到的內容,偶爾會通過夢境等表現出來。
【ps:我知道這個定義和分類很粗躁,但這不是學術論文/教科書/心理學考試,所以請不要細究,能大概明白指代的內容就行,謝謝!鞠躬orz】
在這個故事裏,肖然和他居住的森林象征着潛意識的部分,而村莊、城鎮以及獵魔人之類的象征着意識的部分。
絕大多數時候,意識總想掌控一切,否認潛意識的存在和能力。因為潛意識大多數時候是意識所不知道的東西,像一種未知的風險。在故事裏,肖然總是幽居在森林裏,但總是會有法師前去消滅他,原因是他強大又不可控,可能會帶來災難。
可是,潛意識比意識以為地要強大,一味地否認潛意識的存在,甚至想要消滅控制它,最終只會帶來潛意識強烈的反抗和正常意識的奔潰,就像故事的結局那樣,肖然的報複會讓整個城鎮陷入火災之中。
這是被否認的潛意識的反撲。
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潛意識?這其實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故事裏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後期肖然和方一在一起居住之後,他會為了方一到城鎮的商鋪購買大量商品,城鎮的商人們通過這種交易獲得了更多的錢幣,這是一種互利的交往。
我在這裏想借故事說明的是,不用過于抗拒或者是恐慌。
如果你忽然意識到了自己潛意識裏的某些東西,不要批判,不要抗拒,不要恐慌,你就當成一個中性的新發現,它可以是自己的一部分。先接納下來,然後再試着用平常心觀察溝通,或許就能找到專屬于你的和潛意識溝通的方法,然後挖掘到潛意識裏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