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鬥瓷

到了潘家園古玩會場的時候,場面上已經是人山人海了。

梅景铉,梅景铄兄弟兩個被圍在人群中央,還真的是想不注意到都難吶!

雖說,今天這些參加藏品盛會的客人,各個都是玩起古董的有錢人物。其中不乏各個行業的俊傑與名門新貴。但是和這兩兄弟相比,還都略顯遜色。想來,梅景铄已經是一等一的皮相與氣質了,偏偏他哥哥梅景铉更加英俊潇灑。

秦禾帶着她,先去跟梅景铄打招呼。偏偏梅景铉就在不遠處,對面有個美麗的女人,這女人穿着優雅的小黑裙,正在跟他熱切地說着什麽。

她不由得分了一份注意力過去。

秦禾倒是跟梅景铄八卦起來了:“那個女人,是不是日本林氏的千金林百合?”

“是林百合,最近我哥他有的受這個女人。”梅景铄想到了林百合周游在彼此兄弟間的趣事,也是樂得一笑。這個女人,都快成為他們家的風向标了。老頭子屬意哪位繼承人,林百合就追哪位繼承人,而且從來不知道“放棄”兩個字怎麽寫。

“小五,今天大賽有沒有信心?”

“有。”

梅景铄安慰道:“今天的鬥瓷大會是擂臺賽,你的出場順序在中央,所以,也不要慌張。”

他說這話是減少她的壓力,不過小五覺得,除非自己不敵,那麽就奮戰到最後一個人。當然,這個最後一個人,就是對面的梅景铉了。

怎麽說呢,今天的擂臺賽分為兩組。其實兩組的出場順序,都是按照名聲,還有推薦單位的大小來的。靠前出場的,都是一些小拍賣行,小古董店的鑒定師傅。往後的,故宮博物館研究院,首都博物館專家什麽人都有,各個都是人精。

現在,這個安排,小五不知道是該感到慶幸還是該感到壓力山大。

好了,鬥瓷大會開始了。

李師傅帶着她入了座,還囑咐道:“好好看看,好好學學。”

開場的兩位參賽者,一位是來自沈陽老牌古玩店“煜寶樓”。另一位是來自大慶市博物館的老古董研究員。兩人各摸出一塊碎瓷片,然後交換鑒定。

Advertisement

小五一眼瞧見那沈陽的老師傅摸出來的是一塊清代胭脂水的瓷器。

胭脂水,因呈胭脂紅色而得名。又稱金紅,胭脂紅,是一種在康熙朝時由西方引入的瓷器種類。雍正,乾隆朝生産較多。屬于低溫釉,制作難度較大,一般用黃金,水晶等配制燒成。胎質極薄,裏釉雪白,釉質極亮。與歷朝歷代的紅釉都有所不同。

但是否真假……就要近看胎質了。

而那來自大慶市的老師傅鑒定的是一件南宋龍泉窯的殘品,這個倒簡單。因為那一塊殘品上畫有雙魚紋,這個紋理是龍泉窯在南宋末期才出現的一種紋飾。光看紋飾,不僅瓷器的年代,而且瓷器的真假都可以一一推斷出來了。

兩人各鑒定了兩分鐘,就要報結果了。沈陽的老師傅說:“雍正胭脂水玉壺春瓶,真品。”大慶的老師傅說:“南宋龍泉窯青瓷鳳耳瓶。”也是真品。

結果裁判組判定:兩個人都對。再進行下一輪的“摸瓷”“鬥瓷”環節。

直到第三件“粉彩脫胎雲龍碗”,對面的那沈陽老師傅才出了岔子:原來這碗底寫有“大清乾隆年制”款識。加上包漿到了年代,做工上也毫無差錯,所以老師傅判定這東西是真品。結果裁判組宣布他打了眼,因為東西是民國期間制作的高仿品。

接着沈陽老師傅上場的,是來自重慶博物館的一位許姓收藏家。各自鬥了七八個回合以後,對面的大慶老師傅才敗在了一件“定窯醬釉碗”殘品上。而淘汰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他說錯了年代:東西是南宋的,他說成了北宋皇宮出品。

從這一位開始,場上的換人速度就快了起來。因為送上來鑒定的陶瓷難度也在增加。許多高仿品也摻雜其中,現在不僅僅要摸瓷器的年代,器型,還要摸出高仿來。而鑒定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兩分鐘,所以基本上老師傅們都要“一眼定乾坤”。

很快,他們這一組淘汰到了李老師傅上場了。小五算了算:自己這一方一共有二十個人,已經去了八個了,李老師傅第九個,她是第十一個。對面只淘汰了五個人。目前在場上霸占擂主的是一位來自榮寶齋的書畫鑒定師鄭珏老師傅。

李師傅一上場,對面就摸出個非常特殊的瓷片——上面布滿了冰裂紋,金絲鐵線,正是哥窯!場上許多古董商人一看到這件哥窯的碎片,都竊竊私語起來:目前的國內市場尚,哥窯的價格可是居高不下啊。這就算是殘片,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小五也凝神看這哥窯的殘片,尤其是上面的“金絲鐵線”。所謂的金絲鐵線,又叫“鳝血”,是哥窯的一大特色,由于瓷胚和釉膨脹系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瓷器釉面上便會出現一種自然開裂的現象,其紋片如網交織、如冰破裂。之後以墨汁為着色劑人工從裂紋中滲透進去,着色後顏色很深,就形成了金絲鐵線。

判定哥窯是否是真品的辦法很多:比如說,哥窯的施釉特點是裏外披釉均勻光亮,釉層凝重,無光,失透。釉表均為失透的乳濁釉呈現酥油光澤等。判定年代也很簡單:因為哥窯出現于南宋,一般,也只有南宋時期的哥窯瓷器。

真正難得是:判定這一件哥窯瓷器到底是個什麽形狀。

僅憑這巴掌大的一塊,要推導出來整個器形。這難度真的可想而知了。

李師傅深思熟慮後,給出評委的答案是:“南宋,哥窯青釉葵瓣口盤,為真品。”

聽到這個答案,小五搖了搖頭,果不其然,裁判判定李師傅答案錯誤。對面則回答正确了。

李師傅搖了搖頭,只上場不到兩分鐘就敗下陣來。接着李師傅上的,是來自江蘇昆山一家私人博物館的館長。這館長接着李師傅的那一件哥窯的殘片繼續鑒定,給出的答案是:“南宋,真品。哥窯青釉……茶盞?”

裁判還是判定錯誤,對面的那位鄭珏老師傅則輕而易舉說出了下一件藏品:“唐越窯青瓷糧罂。”

這下輪到她上場了,離開場只過去了一個半小時。想不到這麽快。

上場倒是沒什麽,只是,或許是因為她年紀太小。場下忽然響起了一片紛紛的唏噓聲。

“這是哪一家推薦的鑒定師?這麽小?!”

“好像是秦禾推薦的?”

還有人道:“秦禾那小子不會把一個未成年的小姑娘給推上去給大家開個玩笑吧?!他這麽開玩笑,明年就不準知芳齋來參加了……”

底下議論紛紛倒也罷了,對面的鄭珏老師傅還多問了她一句:“小姑娘,你多大年紀了?”

“十七歲。”

“哦,和我孫女一樣大。”鄭珏不看她,而是瞥了一眼不遠處的秦禾。

小五默然,高手比拼,不分年齡大小,還是實力說話。

她接着前面兩位失利的師傅,繼續對這一件哥窯的瓷器進行鑒定。鑒定的過程也很簡單,只需要鑒定形狀就好了。她看這件哥窯的挂釉方向,心裏就明白了。

兩分鐘過去了,她給出的答案是:“哥窯青釉弦紋瓶,真品,時間南宋。”

前面兩個都說這是碗形器物,她說的卻是一件瓶。這倒是大出所有人的意外。就連裁判席都愣了愣,才給出了答案:是一件哥窯青釉弦紋瓶。她回答的完全正确。

鄭珏老師傅沒想到她居然鑒定了出來,轉念一想,這小姑娘說不定是猜對了。運氣好罷了。于是繼續下一件鑒定。這一次,他摸出來給她鑒定的是一塊粗糙的黑釉瓷片。小姑娘一分鐘不到的時間,就回答了出來:“東晉德清窯黑釉雞首壺。”

裁判席給出的裁定是正确,頓時,下面參觀的人群都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如果說第一件哥窯還可以說她是作弊或者是猜出來的,第二件這麽偏門的德清窯,她居然一報就報出個正确答案……這小姑娘是哪個山頭冒出來的大神?!

鄭珏老師傅臉上開始冒冷汗:就算是他,看到這一片黑釉,還要從唐宋元明清裏面先過一遍各個窯口黑釉的特征,才敢下定論。而對面的小姑娘似乎一上手就知道年代了。不僅如此,僅憑一塊瓷片,連雞首壺的器形都給她猜了出來!

但這僅僅是開始而已,下面的比賽看點頓時完全轉移到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孟小五身上。

第三件,她用時二十秒鐘,報出答案:“南宋龍泉窯青瓷鬲式爐,真品。”

第四件,她用時十八秒鐘,就報出了答案:“元代,老虎洞窯套盒,真品。”

第五件,她大概上手就認了出來,只不過要給對面的老專家一些面子。于是等了半分鐘,才說道:“民國高仿元樞府釉龍紋高足杯。”

鄭珏這邊卻遇到了難題:原來他遇到了一件雍正款的琺琅彩梅竹小杯。東西看不出任何破綻,像是真品,但,隐隐約約又覺得包漿不對。這到底是真品,還是高仿?!連他這樣的老專家心裏都打嘀咕,最後只能遵從了直覺:“高仿品。”

結果,裁判組判定他說的是錯的,東西是真品。

鄭珏推了推玳瑁的眼鏡框:“東西的包漿不對,雍正的真東西,包漿怎麽跟新的一樣?!”

“鄭師傅。”小五一眼看了出來:“東西是雍正朝的庫藏……所以看起來跟新的一樣。”

所謂的庫藏,是古董收藏中的一種專業術語。說的是東西完整如新,是通過特殊渠道進行收藏的一種瓷器。大多是造出來以後,收藏在皇家儲物室,或者是一直埋葬在地底下的古董。保存完好,像是剛剛造出來的一樣。面前的這塊雍正瓷就是如此。

一聽到“庫藏”兩個字,這鄭師傅的臉上就冒出了冷汗。他拱手作了個揖,用老派的方式表達了“願賭服輸”,然後灰溜溜地下了臺。

鄭師傅一下臺,底下徹底炸開了。觀衆都不敢相信,榮寶齋推薦的人敗給了一個十七歲的女孩!

梅景铄算是觀衆中最冷靜的一位,他早就對小五的鑒定天賦有所了解。現在看來,這小姑娘真的是蒙塵的明珠,一朝被世人所知,真可謂是名揚天下。想到這裏,他不禁對旁邊的秦禾打趣道:“老兄,你看我是不是給了個寶貝給你?”

秦禾沒有回答,他的目光緊緊定在了孟小五的身上:臺上的女孩,那鑒定時專注的目光,那底氣十足的話語,還有,還有她端着茶杯時,微微翹起來的小指頭……這些,都讓他想到了過去。想到了那個風華絕代的師父——陳歸寧。

想不到,吳青梁師兄的衣缽傳人如此厲害。連師父當年的風華神韻都學到了一二分去。

看着看着,秦禾不禁笑了笑,也喝了一杯茶。

又過了一個小時,臺上,小五已經連連戰勝了十來位對手了。她的預料不錯,自己真的沒有給後面那些鑒定師上場的機會,不過,臺下面的反應太大了。她不鹹不淡,繼續自己的比賽。只是為了防止引起秦禾的懷疑,故意開始拖長鑒定的時間。

不過越往後,比賽的确越來越難了。尤其是第十八位選手——來自故宮博物館的研究院宋愛萍老師傅,是當今鑒定師中最傑出的一位女性。今年已經有五十八歲了,堪稱是老一代女鑒定師的典範。名氣僅次于陳歸寧之下。

如果是鑒定別的,她也頂多是個高級研究員的水平……可是說到瓷器,陳歸寧的确對瓷器太熟悉了,怪不得別人都稱她為“瓷菩薩”。

她也對這些瓷器太熟悉了,基本上上手就知道它們來自何處,去往何方。

終于,第十八個,第十九個專家也被她給擊敗了。最後輪到了……她的最後一位對手。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