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番外-祝姑廟

第69章 番外-祝姑廟

難得的假期,沒有被繁忙的工作和繁瑣的生活占據,朱晴準備出門走走。

雖然就是北京人,但對那些“著名景點”,還不如外地人了解。大約都是這樣,旅游景點吸引的全是外地人。

朱晴漫無目的的開着車,順着車流看到一組古風建築群,不知是仿古建築還是真古建,回頭一望,哦,祝姑廟啊。

真是難得,祝姑廟供奉的是明朝的朱晴,這可是難得在史書上留下真實姓名的女子,而且和自己同名同姓,朱晴突然好奇心大勝,想了解一下這個只在網傳八卦裏驚鴻一瞥的古人。

朱晴站在祝姑廟門口,看屋檐上的風鈴,這裏的風鈴與其他地方不同,居然是半開的荷花形狀的,很是神奇。但朱晴只能看到形狀的少見,不知道其中的故事,總感覺缺點兒意思。

觀賞人文景觀,不了解其中深意,看宮殿遺址只是幾塊土丘,看雕刻藝術只是幾塊風化的石頭。剛好,旁邊有一個旅行團,朱晴不着痕跡挪過去,準備蹭個導游。

瘦瘦的導游舉着一個伸縮杆,上面頂了個紫茄子來回晃悠。

“大家跟緊啊,看着我的紫茄子,不要掉隊了。不願意使用耳機的寶寶們就離我近一點,這樣才能聽清楚。”導游晃眼一掃,基本就能看出自己的隊伍沒有人掉隊,但還是不停強調着:“現在,是我們的最後一站祝姑廟,大家知道祝姑廟供奉的是誰嗎?”

“知道,知道,明朝那個殺了國舅的宮女朱晴嘛,我看過網上的八卦號。”有個游客笑答。“最近有個電視劇,那誰演的,穿越成張皇後收服朱晴,和弘治帝談戀愛的那個。”

導游假裝沒聽見後半句,笑道:“這位小姐姐說得對,但只對了一半,祝姑廟的确供奉了朱晴,但不止供奉了她。祝姑廟一共有十九尊供奉的神像,朱晴被供奉在主殿,左右側殿各供奉了九尊神像。有沒有寶寶知道,側殿供奉的是什麽人?”

“啊,沒有寶寶知道,那今天的導游票花得值啊!”導游玩笑道:“不過我要賣個關子,先說主殿的朱晴。”

“據史料記載,朱晴是明朝京郊人士,史書上說她‘貧戶之女’,原生家庭很不富裕,因此才把她賣進宮廷做宮女。不過,朱晴很聰明,在宮廷這個職場奮鬥得很成功,識文斷字,能作為女官輔佐皇後。大家別小瞧識字這個技能,在明朝百分之九十人是文盲,女人百分之九十九是文盲的時代,她的學問已經站在了金字塔尖上。最早有她記載的時候,是成化二十三年,也就是成化帝在位的最後一年,她被提拔為女官。後來記敘中,有她‘為太皇太後超拔’的說法,大約她還給成化帝之母周太後做過侍女。”

“至于後來她怎麽去了張皇後身邊,就不得而知了。對,就是那個被她手刃的兩個張國舅的姐姐,張皇後。”

“成化皇帝之後是弘治帝,弘治帝獨寵張皇後,對外戚張家非常優容,經常給他們超過身份該有的待遇,放任他們欺辱百姓,惹得朝臣很不滿意。朱晴手刃國舅,得到了社會輿論的普遍贊揚。這個可以從明代很多文人筆記上看到,比如謝遷的《歸田稿》中,有歌頌朱晴敢于反抗的七言律詩,廟裏的碑林上有篆刻。還有楊廷和的《楊石頭齋集》中也提到這段故事稱贊她‘千古奇女子’。”

“這些都是文人士大夫從自己的角度歌頌一個敢于反抗權威的女性,而百姓對朱晴的贊譽,就在這座祝姑廟上。由于‘朱’是當時的國姓,不能以此來立廟紀念,又因為宮中女官多被稱為姑姑,所以最早供奉紀念朱晴的地方,被稱為祝姑廟。”

Advertisement

“據說朱晴生得十分漂亮,又在張皇後身邊做女官,德才兼備,兩位張國舅見色起意,想要玷污朱晴。朱晴想到張國舅素日惡劣行徑,又擔憂自身安危,在張國舅想要對她施暴的時候,趁機反殺,還用大明律引經據典為自己辯解。這段故事在京劇著名選段《殺國舅》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有感興趣的寶寶回去可以搜來看一看。”

“之所以把祝姑廟作為這次三天兩夜游的最後一站,是因為最近一次考古發現,祝姑的功績不僅僅在于手刃了兩個欺壓百姓的惡國舅,而是在于朱晴手刃國舅的真正原因。我們導游有時候講起來,說朱晴是為了百姓才殺國舅,也會覺得有些牽強附會,覺得她是保護自身安危更主要。可若只是保護自己,那百姓為什麽那樣崇敬她?或者說,直接崇敬她不畏強權就好了,為什麽要化名‘祝姑’為她立廟,祈禱她在未知世界過得更好?”

“前年,祝姑廟後山遭遇泥石流,險些沖毀了這座明代古建,卻也意外發現了一座明代墓葬。經過兩年的修複考證,專家終于能夠确認,這是明代一位夫妻的合葬墓。墓主人的身份是朱晴的姐姐、姐夫。哈哈,很意外吧。在他們墓中的石碑上,我們找到了朱晴被立廟傳頌的更深刻原因。”

“當年國舅不是想要對朱晴施暴,而是已經對坤寧宮中一個叫韓翠兒的女官施暴,還殺死了她。這是朱晴非常好的朋友,情同姐妹,朱晴為了姐妹報仇,才義憤殺死張國舅。這不是傳說中為了百姓之類空洞的言辭,而是girl help girl的故事。同時,在墓主人的自述中,他們也是幫手之一。按照朱晴留下的計策,他們用相思子毒殺了助纣為虐的張皇後。也就是說,朱晴一個人達成了手刃皇後與國舅的成就。”

“墓主人一個叫李賽兒,另一個只知道是朱氏,男主人是太監、女主人是宮女,他們的故事也非常有趣,感情去的寶寶可以掃描牆上的二維碼察看,這裏我就不多講了。墓主人雖然不後悔自己的行為,但也擺脫不了思想包袱,怕自己死後會被皇家貴氣所反噬,不能轉世投胎,所以把墓穴藏在祝姑廟的背後。希望能借助祝姑廟的香火,為自己的來世積累福得。那麽,祝姑廟是他們立的嗎?”

“不是!祝姑廟是從宮中傳出的。有了朱晴的壯舉,宮裏的貴人不敢再肆意踐踏宮人的性命,朱晴成為宮人的精神寄托。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祭祀,這才化名祝姑,佩戴荷花形狀的配飾,以保佑自身,逐漸形成風氣,從宮中傳到民間,這也是祝姑廟多有蓮花形狀物件的原因。”

“因為朱晴死的時候,正是一個夏天,欽安殿外立着很多大銅缸,這些本是儲水救災的水缸裏栽了荷花。據傳,朱晴死的時候,就消失在荷花之上。很多人都傳,她是天上的荷花仙子下凡。因此出淤泥而不染,歷劫圓滿,重回天宮。”

導游講了這麽長長的一段,停下來喝水,有個游客聽得很認真,高聲問;“那祝姑廟是求什麽的。”

“求健康平安的。”導游解釋道:“因為祝姑最早是保佑宮女和太監的,這些都是封建王朝最底層的人,久而久之,祝姑就成了貧民的守護神,而貧窮的古代平民,最祈求的就是健康平安。流通處有蓮花形狀的飾品可以購買,也能去解簽。”

“哦,那我要找個道行深的高僧給我解個簽……”

“噗——”游客的話還沒說完,導游就把剛喝進嘴裏的水噴出去,哎呀,這個保溫杯效果太好了,燙嘴!

“這位大哥,祝姑廟是道觀,沒有高僧。”導游哭笑不得。

“不是廟嗎?還有荷花……”游客指着随處可見的荷花樣的裝飾,難以置信。

“正常,正常,第一次來祝姑廟的游客,大多都會先入為主以為這是佛教的寺廟,但其實這是一座道教宮觀。這也是咱們國家的一大特色了,好像什麽宗教場所都能叫一聲廟。傳說祝姑有法力,在張皇後身邊做女官的時候,還借道君的威能幫助張皇後孕育後來的正德皇帝。她本人的确是信奉道教的,更因為後來明朝的幾代帝王都信道教,祝姑廟又有點兒說不清道不明的‘與主流不合’,所以才借用廟的稱謂。”

“我們常說明朝有四大懸案之:建文帝有沒有死?朱棣的生母到底是馬皇後還是其他人?朱晴是被秘密處死還是巧妙逃脫?弘治帝為什麽最後沒有再立皇後?看看,四大懸案,其他三個都和皇帝相關,就朱晴一個平民老百姓,還是女子,孤零零得立在當中。”

“據史書記載,朱晴當時被下獄審問,很多朝臣和國子監生為她求情,認為她的所作所為合乎律法、此情可憫,要求赦免。但是弘治帝深愛張皇後,決定秘密處死朱晴。在欽安殿外,她在衆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成為宮廷怪談。很多明代小說筆記,寫宮廷戲的時候,都會把朱晴拉出來遛一遛,對這個突然消失的開放式結局給出很多猜想,甚至有她成仙了的傳聞。”

“當然,我們後人知道,這是勞動人民樸素的想象……哈哈哈,聽出來了啊,我是在背稿子,但是勞動人民樸素的想象是我對這段故事最貼切的形容,我們總是盼着一個好人,能有個好結局。如果世俗不能給,那就在我們想象的世界裏給,這是我們國人最樸素、也最動人的情懷。”

“被朱晴事跡感動的行刑人幫助她逃過之後,史書上再也沒有關于她的記載,民間傳說、演繹故事很多,但都不足以采信。連最新發現的考古研究,都沒有這方面的記敘。如果朱晴連自己的姐姐都沒有聯系,那她肯定改名換姓、隐居生活,不會再理會這紛紛擾擾。”

“弘治皇帝在史書記載中,是個挺不錯的皇帝。但因為有朱晴手刃國舅的故事,在文學作品裏就經常充當反派了。”

“自從出了朱晴之後,明朝的女官制度名存實亡。雖然朱元璋制定《大诰》規定自己定下的制度不能更改,女官也是他定下的制度之一。但是不改,也可以不用。弘治帝之後的皇帝們認為,朱晴之所以膽敢反抗,是因為她讀書了的原因,讀書開啓民智,就會反抗。所以她之後的宮廷女子都不能讀書。但是,這樣就能堵住反抗的洪流嗎?”

“不能!嘉靖皇帝在位時的壬寅宮變,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朱晴所在的時代是弘治皇帝,弘治皇帝的兒子正德皇帝繼承了他兩個舅舅的荒唐和暴虐,剛活到三十歲就把自己作死了,沒有子嗣,由藩王繼位,史稱嘉靖。嘉靖皇帝殘忍暴虐、猜忌多疑、崇信道教,不把宮女當人看。‘故練女葵服,上亦如此’。”

“嘉靖皇帝煉丹求長生,用宮女初次來月經的葵水當藥引子,讓宮女吃桑葉、喝露水,不許她們吃正常的食物。因為根據道士的說法,吃了正常的飲食,就會沾染俗氣,不純粹。所以,宮女們都被餓的面黃肌瘦,在初次來月經的時候,還會鞭打虐待她們,收集更多的血液,作為煉丹原料。”

“壬寅年,忍無可忍的宮女,聯合曹德妃、王寧嫔,趁着皇帝歇在曹德妃宮殿的時候,勒死了嘉靖皇帝。其中最驚險的一幕,十歲出頭的小姑娘被餓的沒有力氣,只是勒暈了嘉靖,沒有勒死他,險些被反殺。是曹德妃和王寧嫔拔下簪子,一個刺喉嚨、一個刺心髒才殺死了他。”

“這就是我在最開頭留的懸念,祝姑廟側殿供奉的神像。左邊是以曹德妃為首的九位女子,右邊是以王寧嫔為主的就為女子,這十八位女子,拱衛着主殿的朱晴。用百年時間,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女性自救的故事。”

朱晴靜靜聽着導游的講述,站在祝姑廟的正殿,拿着那個身着明代女官禮服的女子,不知她若是泉下有知,會不會願意穿着這身衣服,接受世人朝拜。

遠處,導游的聲音遠遠傳來:“都是原件,明朝流傳下來的,也是研究明朝風俗的重要載體……點蓮花燈、買蓮花風鈴和蓮花香爐,可以去流通處啊……”

聽到這裏,什麽感慨都沒了,桑海滄田,誰在乎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