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破立壁(二)

第029章 破立壁(二)

此刻雨春樓雅間安谧, 屋內的熏檀早已煙斷,徒留餘香與酒水混雜的氣味。

謝愈睜開眼時,便見身邊只有李知一人。

他眸中茫然了片刻,視線從李知身上移到案前, 欲想将席上的酒盞往裏推推。

許是因着腦中還被酒水的昏沉所侵蝕纏繞, 擡腕碰杯, 推盞垂眸的動作也十分緩慢。

李知卻誤以為謝愈還要飲酒, 忙扣住他的手向後壓了壓。

“五郎,不可再飲了。”

謝愈擡眸瞧她,眼底清明微閃,聲色還帶着醉酒之人的啞然沉悶, “公主……”他意識到不妥, 掩唇輕咳,聲息方才溫潤了許多,“……同王離呢?”

李知松開手,回身将盛好的醒酒湯遞于他, 輕聲言:“他二人吃醉便先離了, 扶回去送王郎君,得等上片刻才能來接五郎回去。”

謝愈低低嗯了一聲, 接過醒酒湯。

“我送你回去。”

李知便笑起來, 彎眼道:“扶回過來找不見你怎麽辦?”

謝愈将掌中的瓷碗放下,拉住李知的手起身, “同店家說一聲便好。”

李知不動,只仰頭瞧他, “醉酒之人怎能獨自騎馬回來。”

她又将謝愈拉着坐下, 将未喝完的半碗醒酒湯又推了過去。

“喝完吧。”

Advertisement

謝愈盯着那碗醒酒湯,手仍牽着李知, 眸中無奈,嘆氣道:“我不愛食酸。”

李知微訝,倒也未曾聽他提起。

她瞧了眼緊閉的雕窗,便想起身去将窗戶開些許風口。謝愈不願松手,跟在李知身後,步調微不成形,他仍盡力保持着身體的平衡。

李知啓窗,十月的秋風迎面而來,裹挾着寒涼,拂過謝愈鼻尖。

“五郎可感覺好些?”

便聽他在身後又低低的嗯了一聲。

李知才發現,醉酒的謝清讓格外黏人。

謝愈垂目,李知雪白的脖頸鑽入他眼底。

腦中是青蓮粥,是白玉藕,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意沖動。

謝愈傾身從後環住她,低頭微觸。

他便想,這半碗醒酒湯是當真有用。

李知忽覺後頸處傳來微涼的觸感,激得她背脊輕顫,而後被溫潤所取代,謝愈鼻尖滿是他未消散的酒氣。

下一刻,她便見謝愈擡手将窗合上,又将她拉轉過身,撫上她的腰,手背便抵在雕窗前。

李知仰頭瞧他,眸底清淺帶着笑,“謝清讓,你還未醒酒呢?”

謝愈墨色的眼翻湧了一會兒,便低頭朝她湊近了些,唇還未相貼,昭九便慌忙閉上眼。

他止不住笑意,溫聲回她:“我清醒着呢。”

吻落了下來,許先還是輕柔的,漸漸力道便重了些,謝愈吻得動情,赤熱淹沒,令她心顫,手便無意識地搭上他的肩,借了幾分力。

謝愈細細密密的吻便落到了她白皙細嫩的頸前,帶着讨要與肆意,少女的清香鑽入他鼻尖,十分熟悉。

他分了些神,才辨別出這與平日扶回為他所熏得香別無二致,只是仍少了幾味。

謝愈擡起頭,笑問她:“阿九喜歡這香?從哪裏配的?”

“自己配的。”李知眼尾染着一些緋色,同謝清讓對視一眼,便有些受不住。

她垂下眼盯着謝愈的衣口,方才脖頸間的吻頃刻如火燒。

李知細指撫上他的衣襟,拉着衣緣向下勾了勾,仰頭吻了上去。

謝愈微訝,眸子染上光亮,又微低身朝她靠近了些。

李知便張唇輕咬了一口,腦中清醒了一瞬,才後覺自己做了什麽,忙欲退身。

謝愈按住昭九,将臉置于她肩上,低低笑起來,耐着性子誘哄道:“哪有退得道理。”

見李知不說話,他便又側目望她,“莫不是将我當做那湖州人士呢?”

李知被他這話氣笑了,原來謝清讓心裏仍念着這事兒呢。

“依我瞧,五郎挺能嗜酸的。”

謝清讓清醒了些,眉眼間攀上些郁色。

他立住身輕靠在窗框前。

李知有所察覺,她擡手,握住謝愈的掌。

“大理寺的案子五郎是瞧不清了嗎?”

謝愈一愣,轉而垂眼,“你都知道了。”

“施陶死了,蘇娘也死了。”謝愈的聲色有些缥缈,“好像與這案子相關的好人,全都斃命了。”

他有些看不透,看不懂。

“昭九,我是,真的不知道啊,公道是什麽、天理是什麽、世道又是什麽?”

謝愈的話很輕,輕到李知要分些心神,才能聽清他的低喃。

可他的話也重,重到李知除了收緊手,再也分說不出一句。

她只能,伴着尚且讓人覺得微寒的冷風,道一聲——

“想來,這便是阿耶所說的朝堂吧。”

十月秋風卷席長安十一街,兩道的黃塵飄然,宮內都不免泛起些浮霧。內侍的衣袍被碎風吹起,手提的宮燈亦忽暗忽明。卯時的天籠罩太極宮,顯得這座宮殿更加灰暗。李由林跟在聖人身旁,扶着他慢慢踏過甘露門。

李洵身體越來越差,每日補藥不斷,可奇地是從前喝藥得尚藥局的奉禦們全跪請,聖人才會無可奈何飲下,這些時日李洵分外愛惜身子,特賜李由林代為畫敕的權力也收了。

李由林不知李洵的心思,他只猜着或許聖人對于皇位權力還有所貪念,立儲之事讓李洵開始回神,畢竟權欲如蛇,愈纏愈緊。

大豫十六年,橫跨四年之久的案子在短暫急促且人心惶惶的抓捕中結束了,此案牽連中書、門下、尚書等上百名官員,不論是做成的,還是未做成的,名單皆出現在了折子中,談陽舒将折子呈給殿頭官。

十五大朝上,群臣氣氛都冷寂得很,那一份折子如同斷頭臺,往上一遞,頭已落地。衆人捏着笏板,弓着身都等着聖人将如何裁決此番大案。

李洵接過大理寺呈上來的劄子,展開一掃,中書,門下,六部乃至內侍省都有涉及。

他将折子怒摔于地,強壓着胸前起伏的那口氣,“好啊,朕竟不知,我大唐養了這麽一群庸人!”

天子一怒,群臣皆伏地不起。

李洵忽感一陣荒涼與挫敗,黑壓壓的一片跪拜,盡顯臣服之心,可階下衆人又有幾人心中真正臣服于他。

片刻,他眼神中的情緒消散了。

不破,不立。

“傳朕诏令,程美中,楊士二人長流崖州。江言,範中閑流陵州六年,餘下之人凡與此案相關,皆罷免,終身不得入朝為官。”

言畢,殿中愕然。

聖人這一舉止令宋績江一驚,連帶着薛海也愣了半分,餘下大臣皆是大駭,且不說于商已死,涉及朝中諸多官員勢力,聖人竟然要一并除盡,這般快刀斬亂麻的作為不太像聖人晚年的作風,怕不是立儲一事真将陛下逼急了。

更有甚者,直接起身哭言:“陛下!臣受蒙蔽給程美中楊士二人送了些銀子,但并未點中并未獲利啊!”

這一句話便是認了自己也在那科舉舞弊案中。

李洵一聽更是氣急,冷道:“拖下去。”

那官員吓得跪卧大喊,“陛下饒命!陛下饒命!”

餘下的官員見狀皆不敢再開口了。

薛海起身便邁步一旁,複又跪下,“此事涉及我中書官員,是臣失職之過,老臣慚顏見陛下,還請陛下責罰!”

右相不勸反認,餘下官員心頭徹底如至冰窟,便知是逃不過了。

宋績江同各部尚書見狀,也皆起身跪拜,“臣等失職,請陛下責罰!”

不料立于高處的聖人卻忽而不言語了。

大殿之下,氣氛悄然沉靜,便是有善揣測聖意之人,此刻也是捉摸不透。

李由林站在右側,垂眼瞧着滿朝文武卧跪于前,視線落于薛海處,又劃過宋績江,面上神色不顯,他亦等着聖人的裁決會是什麽。

“諸位言重了,不過下面人便是有心要瞞,上頭人又如何會知呢?”

話到此處便斷了,便聽聖人又言:“胡詠思,謝愈何在?”

二人起身拱手,“臣在。”

“胡詠思督查有功,擢為吏部尚書,謝愈破案有勞,遷為左補闕兼弘文館直學士,餘下大理寺辦案諸人,皆賞米銀絹帛,其餘賞賜朝退後定。”

大殿之下,衆官員便知,聖人是放過左右二相同諸尚書大人了。

謝愈跪在群臣尾部,頭觸于地,睫羽微垂,同胡詠思一道俯首拜謝。

左補闕,隸屬門下省。

門下侍中——宋績江,與中書右相相對立。

聖人此舉究竟是不信中書還是不信門下,亦或是不信他謝愈。

薛海聞言微送了一口氣,不論謝愈被調往何處,只要未在他中書省下,便是好事。這便說明聖人有意将謝愈同自己撇開,此正中他下懷。

只是心中仍對聖人如此雷利手段詫異了一瞬,他原以為所計劃之事只能行之二三。

沉寂的大朝會在殿頭官的喝聲中消淡了,衆人起身退了朝,并無過多的人來慶賀胡詠思與謝愈一幹人的升官,他們只愁着聖人所下的诏令是否會牽連自身,也是各自愁苦滿面的回家。

下朝會後,宮外下了一場小雨,地尚未幹,一股山雨清潤的香氣鑽入謝愈鼻尖,他擡眸望了望布滿雲霧的天,便見鄭觀同胡詠思在後叫住他。

三人便一同前行。

“哎,我也未料到是如此結局,尚書下馬,倒叫胡兄撿了個漏,只是謝補闕往後許是難走。”

謝愈步調未停,只側目望他。

鄭觀以為謝愈不喜這般,新官上任膈應奉承地打趣,也不瞧他,只自顧自接着笑言,“你同右相一船而行,如今入了左相辦事,怕是暗中的絆子不少,且不說……”他轉過頭看謝愈,才發覺謝清讓的眸子早已是越過他,盯着他身後。

謝愈收回眼,心裏卻輕嘲了一下。他往日是如此痛恨座主提攜,分黨相對之事,卻從一開始便逃不過。

受李公賞識,舉于右相,謝愈便成了同薛海緊緊束在一起的人。

可細細究來,誰也無錯。

這條規矩盛行百年,愈演愈烈,甚至不用分說旁人已為你分好立場。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