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殿試考一天,只考策問。殿試策問的試題,多是以向考生詢問一二事為主。

而此次的殿試試題,向考生們詢問的是:何人可為儲君?儲君當如何選拔?儲君應當做甚麽?

當這個策問試題懸挂出來後,保和殿前的廣場上,就是一陣此起彼伏的抽氣聲!

監考的四名主考官和八名同考官,眼神犀利地掃過人群後,抽氣聲才沒了。可考生們的內心,卻沒有因抽氣聲的平息而平靜下來……

黎池看着旗杆上懸挂的試題題目,他的內心也與那些低聲抽氣的考生一樣,洶湧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這道殿試策問題,若答得稍有差池,狀元就不用肖想了,能得個二甲進士,不落到三甲同進士中去,甚至都不算太差。

怕就怕這道策問題,會給他埋下禍患。或許這禍患出現的時候,不會是在這次殿試後立即出現,更可能是在下任皇帝登基後。因為萬一最後登基的皇帝,是他在這次殿試策問對答文章中,沒有押對的呢?

因此,此次這篇殿試策問文章,黎池要答得萬分謹慎!字詞句的運用方面,要仔細推敲;觀點的表達方面,要确認沒有明顯指向某位皇子這類的指向性……

……

大燕的殿試,真的有向天下學士詢政問策的風範。

大燕立國後的第一屆殿試,策問題目就是‘如何安天下‘,自此之後歷屆殿試的策問題目也都很犀利,比如‘兵權與皇權‘、‘君權與相權‘、‘官員貪腐‘、‘田地兼并‘等等,都在殿試策問中出現過。

當然試題的措辭不會如此明刀明槍,在題目的描述上會委婉許多,有着層層修飾。但是剖去諸多的粉飾詞藻之後,題目的實質就是這樣的犀利。

但是,黎池萬萬沒想到,在場所有考生也都一樣沒想到,這殿試的題目竟會犀利至此!

這有關儲君的三問,俨然就是一把利器啊。

儲君,副主也。

雖自前朝開始,儲君即太子手中的權力,就已經被皇帝削減得所剩無幾,已當不上所謂的‘副主‘之稱了。

Advertisement

但儲君畢竟是儲君,如無意外就是下一任皇帝,是要接過一國社稷重擔、帶領大燕繼續走下去的人物。

儲君如此重要的人物,竟讓他們這些考生來議論?

對現場這些貢士來說,實在是為難他們了。

儲君,除了他本身的重要性之外。圍繞着這個身份的,還有許多不可言說的敏感因素。

如今是貞文二十年,當今聖上登臨大寶的第二十個年頭。而當今聖上甚至還沒到五十知天命之年,據說聖上如今身體康健,看樣子再治理國家十來年都沒問題。

聖上龍體安康的情況下,談冊立儲君?

是因為朝中大臣們催促嗎?有可能。大臣們總是擔心萬一某天皇帝出事,可卻沒有立儲君,到時候誰上位都是名不正言不順,必然就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是因為皇子都長大了,翅膀硬了開始争鬥了嗎?也有可能。三皇子趙儉說過,他已經有七個成年兄弟。八個成年皇子,怎麽可能不争鬥。

可是這些都只是猜測,信息不足,黎池無法分析皇帝此舉究竟是為何。

黎池無法揣測清楚皇帝出這道試題的深意——當然是皇帝親自出這道題的,除了皇帝本人,誰還會敢出這種‘儲君三問‘的題?

不清楚出題人的意圖,是答題的大忌。可是現在黎池他必須承認,他完全揣測不到出題人的心思。

不知道皇帝為什麽會出這道題,就無法規避他的忌諱;不知道皇帝內心更傾向于誰做儲君,也不能将那人身上的特質提煉出來進行作答……

這些所有信息,黎池都不知道。

不過,黎池還是知道一點的。那就是通過貞文帝上位後這些年來的政令政策,可以看出貞文帝是一位頗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并不意味着他就仁和寬容,他還可能是殺伐果斷的。又或者帝王心思莫測,兩者皆有。

無法準确地猜測貞文帝的性格,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必然不會喜歡別人拿他當庸人去糊弄。

或許黎池對貞文帝估計有誤,但他決定将貞文帝假設成一位厭惡別人糊弄的皇帝。事實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厭惡別人糊弄他,區別只在與皇帝本人是否能知道別人是在糊弄他。

所以,黎池将貞文帝假設成一位,厭惡別人糊弄、且能知道別人是否是在糊弄他的皇帝。

既然如此,那麽寫一篇中庸文章的想法就不可行了。

引經據典對皇帝歌功頌德,最後表示您乃千古一帝、您乃百世難遇的明君,關于儲君的事,您乾坤獨斷即可!

這樣的一篇中庸文章,黎池寫得出來,且還能寫的比大多數人都更加花團錦簇,準保能把皇帝誇上天。

但這樣的文章是不可行的。

既然貞文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這種歌功頌德的文章怕是都聽膩了,也或許他根本不喜歡聽這樣的歌頌。

抛開貞文帝可能不喜歡的因素之外,黎池本身也已經不能這樣做了。

參加科舉以來,黎池的策問文章都是走的語言精煉、觀點精辟的務實風格。

甚至府試時,他的那篇‘因地制宜‘就已經入了貞文帝的耳,現在大燕四地邊陲就正在實施這個政策思想。這個政策實施後,真實的情況如何并不知道,黎池也沒親眼去瞧過,只是據說效果顯著。

之後的院試、鄉試和會試,黎池的策問文章也都貫徹了他的務實風格,文中都提出了具體的、有可行性的對策措施。

若是現在殿試,黎池陡然換了風格,去寫詞藻華麗、沒實質內容的歌功頌德的文章……那他‘務實君子’的人設也就完全崩了

而且,如果連‘連中五元‘的他,都去寫中庸文章了……要是惹得貞文帝一個暴怒,到時他別說什麽狀元、什麽六元及第,或許降到同進士行列都有可能。

所以,殿試的這道‘儲君三問‘試題,其他人都能以中庸文章作答,就他黎池不能!

黎池必須要寫有些幹貨的文章。

……

黎池決定了寫有幹貨的文章,卻還不敢動筆,就連草稿都不敢打。萬一草稿時有什麽不當言語,到時落入某些人手中,就又是一樁事。

畢竟儲君這個話題,實在太敏感。

黎池準備先在心裏有個腹稿之後,再去打草稿列大綱和細綱。

第一問,何人可為儲君?

當然不是讓考生指出具體某個皇子來,說他可為儲君。

這個問題換個問法,就是什麽樣的人堪為儲君。

自古立儲君,有‘立嫡‘、‘立長‘和‘立賢‘三種。

當今皇後無親生皇子,立嫡不用考慮。

立長,即年長優先。黎池是黎右侍郎黎鏡的族人,而黎鏡又是大皇子陣營的人,按理說黎池應該支持‘立長‘。

但是,先不說黎池已經算是趙儉陣營的人了,就是抛開這些不說,黎池本人就單純地不想站大皇子陣營。

因為大皇子之前的手段,實在有些小家子氣。相比起來,黎池還是覺得趙儉這人更加适合當一個皇帝,不缺心計,卻又心胸寬闊能容人。

所以這第一問:何人可為儲君,黎池的答案是‘賢者可為儲君‘。

這裏的這個‘賢‘字,黎池打算将他引申開來,解釋為‘賢能‘,即有能力、有實力。

而實力,就能夠包括很多了。性格方面,仁和寬容的同時又要能殺伐果斷;語言表達方面,不說能言善辯,但至少不能木讷,要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要能夠說服朝臣;身體條件方面,要身強體壯能擔得起一國社稷的重擔……

……

第二問,儲君當如何選拔?

這個問題,必然是不能回答成‘百臣舉薦、百姓信服‘這樣子的。

如果這樣回答,皇帝看到了不得氣死?怎麽!想将朕給架空嗎?

黎池忽然想起前世歷史中慘烈的‘九龍奪嫡‘,最終的勝出者雍正帝有感手足相殘的慘烈,于是設立了‘秘密立儲制‘。皇帝生前将繼承人的人選寫下後,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等皇帝死後再由顧命大臣取出,擁簇新皇登基。

或許,這個選拔制度可以借鑒借鑒?

秘密立儲制,能避免皇子之間為争奪皇位而發生殘酷争鬥,又能避免皇子間結黨營私形成權力集團,能夠有效地穩定政局。

或許現在已經形成的以皇子為中心的權力集團,會對這個秘密立儲制不滿。但皇帝本人,卻是絕對會非常滿意的。

秘密立儲制,使儲君的冊立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上,無人可對皇帝置喙。

想到這裏,黎池思維一頓。

這會不會影響到趙儉?這個立儲制會不會不利于他争奪皇位?

但最終,黎池還是選擇了以‘秘密立儲制‘,作為第二問的作答核心要點。

因為雖然從目前看來,據說大皇子趙義和三皇子趙儉,是那皇位的最有力競争人選,可能也還有幾個暫時蟄伏的皇子。明面上看起來,這秘密立儲制是将儲君人選,從現有的最可能的大皇子和三皇子身上,變成了所有皇子皆有可能,這是分薄了趙儉的繼位可能。

但是實際上呢?秘密立儲制,是只要能得到皇帝的認可就能繼位。可比之前要與兄弟争奪、要贏取朝臣的支持,要簡單的多了。而且,趙儉從小到大都深得聖心,他本就是占便宜的。

……

第三問,儲君應當做甚麽?

這一問,比較好回答。

無非就是比照着皇帝應該做甚麽,然後弱化後套用在儲君身上。

比如,學識淵博方能不被奸佞蒙蔽,那儲君就該多讀書、多學知識;身強體壯方能擔得了重擔,那儲君就該勤練騎射、鍛煉身體;知民間疾苦方能體恤百姓,那儲君就當去了解百姓艱苦……

……

黎池在心裏有個大概方向之後,才用眼角餘光去觀察與他同排的左邊考生。

因為不敢動作太大,怕被監考官們認為是在偷瞄作弊,再加上座位間相隔在三米之外,黎池只能大概看到鄰座考生正枯坐着。

看來這次殿試的考題,真的是把在場考生都難住了。

黎池收回眼角餘光,又開始在心裏再打一遍腹稿。要闡述的論點對策,要用到的論據以及文章層次架構等,這些都要想清楚。黎池花了兩刻鐘的時間,把這些全都想過一遍。

之後,黎池就開始磨墨打草稿。等打完草稿,太陽就已經升起來了。

不過這二月早晨的太陽,照在身上也沒有什麽熱量,感受不到多少暖意。

身上的冷,黎池還能扛着,可在早晨寒風的吹刮下,他一雙手卻早已經凍得不聽使喚了。他拿這事沒辦法,只能等太陽再大點,氣溫上升一些後再開始答題。

在這之前,黎池就一邊繼續潤色草稿,一邊哈着熱氣搓手,想讓手暖和後變得靈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