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章
第 9 章
秦國的田野間,黃土高坡上,一陣陣蒼涼悲壯的歌聲随風飄蕩,那是百姓們對一位英雄的哀悼。蒙恬将軍的離世,如同晴天霹靂,震撼了整個秦國,尤其是那些曾親眼見證他英姿勃發、馳騁疆場的百姓們。
“黃鳥黃鳥,止于棘。誰從穆公?子車奄息。維此奄息,百夫之特……”歌聲中,人們以《黃鳥》之詞,寄托對蒙恬的無盡哀思,盡管他們并不知曉這位年輕将領是以何種代價換來了大秦的改命,但他們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悲涼,仿佛冥冥之中,蒙恬的離去與歷史中的某些悲劇重疊在了一起。
“若非他,秦國怎會再次煥發生機?若非他,我們的家園怎會免遭戰亂之苦?”田間地頭,老漢們圍坐一處,粗糙的手指間夾着煙鬥,煙霧缭繞中,是對蒙恬的無限懷念。“他走得太早了,才二十多歲,正是好時候,卻像冬日裏的最後一片落葉,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我們。”
年輕的婦人們則在河邊洗衣,淚水混入清流,她們低語着:“蒙将軍曾是那樣挺拔英俊,他的手指在秦筝上跳躍,奏出的樂曲能讓人心安。可如今,那些指尖怕是已經冰冷如石了吧。”她們談論着蒙恬生前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都如同鋒利的刀刃,切割着她們的心。
孩子們不懂大人的愁緒,但也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悲傷,他們模仿着大人,用稚嫩的聲音唱着“如可贖兮,人百其身”,雖然不懂其意,卻也表達着對這位英雄的敬仰與不舍。
秦國的每一寸土地,每個角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紀念着蒙恬。他不僅是戰場上的勇士,也是百姓心中的守護神。他們不知道,這位年輕的将軍是如何在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中,依然為國事操勞,直至生命的燭火熄滅。但人們相信,如果有人能以一己之力改變命運,那一定是蒙恬,而他的名字,将永遠镌刻在秦國的歷史長河中,被後人銘記。
——————————————秦國的民衆得知真相後,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在民間迅速蔓延。起初,是震驚與不解,随後轉化為深深的悲痛與憤怒。他們聚集在市井街頭,茶館酒肆,田間地頭,議論紛紛,話題總是繞不開那位英年早逝的蒙恬将軍。
“原來,我們的國家得以延續,竟是用蒙恬将軍的生命換來的!”一位老者搖頭嘆氣,渾濁的眼中滿是痛惜,“他本該是戰場上最亮的星,卻成了命運祭壇上的犧牲。”
“阿恬,他為了大秦,連命都舍了,我們怎能不感念?”一位婦人擦拭着眼角,聲音哽咽,“他走的時候,還那麽年輕,就像春天剛開的花,還沒來得及好好綻放,就被風雪摧殘了。”
“老天爺哎,你這睜眼瞎的神明!”一個青年憤怒地揮舞着手臂,引來周圍人的共鳴,“阿恬為了咱們秦國,耗盡了心血,到最後連命都搭上了,你卻連讓他壽終正寝的機會都不給!”
雖然對嬴政也有微詞,認為他作為一國之君,未能保護好如此忠心的臣子,但更多的怒火還是指向了那個無形的命運之神,那個操縱着生死、看似冷漠無情的宇宙主宰。
“罵嬴政,又有何用?阿恬自己都甘願付出,他心中裝的是天下,是大秦的未來。”一位智者緩緩說道,試圖平息衆人的情緒,“我們應該記住他,記住他為秦國所做的一切,讓他的名字成為後世的燈塔,照亮前行的道路。”
于是,秦國的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為蒙恬修建祠堂,立碑撰文,講述他的英勇與犧牲,每逢清明,家家戶戶都會帶着鮮花與供品,前來祭拜。他們不僅悼念這位早逝的英雄,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命運之神發出無聲的抗議,宣誓着即使面對不公,也要堅強生活,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
而在宮牆之內,嬴政亦是夜不能寐,每當月色灑滿空曠的宮殿,他總會想起阿恬,想起他那雙冰涼卻堅定的手,和那未竟的秦筝之音。他更加勤勉于朝政,力圖以實際行動告慰蒙恬在天之靈,證明秦國的未來值得他所付出的一切。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那份無法言說的孤獨與遺憾,始終伴随着每一個沒有阿恬的漫漫長夜。李斯,心中載着過往“黃犬之嘆”的無盡遺憾,靜默地伫立于蒙氏宗祠的幽深之中,他的目光穿透歲月,凝結在那一方冰冷的木牌上,其上篆刻着的,正是蒙恬小弟的名字,每一個筆畫都仿佛在訴說着無盡的故事。他側目望向一旁的嬴政,這位昔日的鐵血帝王此刻眼中滿是沉痛與哀思,那份失去至親的痛楚,比任何一次戰場上的挫敗都要來得深刻。
在這命運改寫的時空裏,李斯親眼目睹了蒙恬如何在病魔纏身的境況下,依然堅韌不屈,由武轉文,就如同那即将熄滅的風中殘燭,即使光芒微弱,也要為嬴政照亮前行的路,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二十五歲的年華,正當青春盛放之際,卻如秦筝斷弦,留下一曲未竟的絕響,最終,他靜靜地倒在了嬴政的臂彎中,帶着對這個世界的無限留戀。
正當這份悲涼與不舍彌漫于宗祠的每一寸空間時,趙高的聲音卻如寒冰破水,不合時宜地響起:“陛下,您還為那短命的蒙家後生挂懷嗎?盡管他曾是鹹陽城中最閃耀的星辰,那紅衣飄揚的俊逸少年,如今也只能歸于塵土,成為歷史的一抹輕煙。”
李斯聞言,眉頭微蹙,眼神中閃過一抹不易察覺的怒意,仿佛是在責備趙高對死者的大不敬。而嬴政的臉龐,則在趙高的話語下變得更加陰郁,那是一種混合着悲傷與怒意的複雜情緒,他的雙眸仿佛在無聲地質問:“難道忠貞與犧牲,就如此輕易被遺忘?”
宗祠之外,秋風搖曳,落葉紛飛,似乎也在為這段未完的傳奇哀鳴。而在這莊嚴之地,李斯與嬴政的沉默,以及趙高的插話,共同編織成了一幅關于權力、忠誠與人性的複雜畫卷。而嬴政,那瞬間閃過的哀傷如同夜空中即逝的流星,旋即被無垠的怒濤所取代,他的聲音如寒冰裂石,震響在宗祠之內:“你可知曉,蒙恬為何要逆天改命?又為何會被無情的命運選作犧牲?!一切的根源,皆在于你——趙高!”言罷,只見他身形一動,宛如獵豹般迅猛,腰間長劍霍然出鞘,寒光一閃,空氣仿佛都被這淩厲一擊所撕裂。下一瞬,趙高的頭顱已滾落在地,鮮血濺灑,驚駭了在場所有人的靈魂。
李斯目睹此景,震驚之餘,更多是對于局勢突變的措手不及。他深知,這一刻,不僅是個人恩怨的爆發,更是權力鬥争中,對背叛與陰謀的終極清算。嬴政的眼中,除了怒火,還有決絕,那是一種不容置疑的帝王之威,宣示着對忠誠與背叛的嚴酷裁決。
周遭的空氣仿佛凝固,只留下劍落聲與趙高最後的喘息回蕩在空曠的宗祠之中,李斯的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蒙恬英年早逝的惋惜,也有對皇權之下殘酷現實的深深感慨。這一幕,無疑将永遠镌刻在他的記憶之中,成為他日後每一步決策前,不得不深思的教訓。
蒙毅視角
蒙毅站在一旁,眼中映照出李斯複雜難言的神情,以及嬴政那深邃中透露出無盡哀痛的目光。他心中湧動的情感複雜,既是兄長蒙恬的驕傲,也是對這位昔日摯友未能逃脫命運枷鎖的惋惜。蒙恬的一生,如同一部激蕩人心的史書,從武到文,每一筆都是用血汗與堅韌鑄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舊選擇燃燒自己,照亮了嬴政前行的道路。
蒙毅記得,兄長蒙恬即便在病魔纏身之際,那份對國家、對朋友的忠誠與熱愛也未曾有絲毫減退。他仿佛看到了,在秦筝戛然而止的那一刻,蒙恬倒在了嬴政的懷中,兩人的緣分與糾葛,如同那斷弦之音,凄美而又悲壯。
正當衆人沉浸在沉重的哀思之中,趙高不合時宜的話語如同一陣寒風吹入了這肅穆的宗祠,刺耳且冷酷。蒙毅的內心頓時湧上一股憤怒,但更多的是一種悲哀——悲哀于趙高對情感的無知,對犧牲與奉獻的輕視。在蒙毅的視角裏,趙高的話不僅僅是對逝者的不敬,更是對那些默默守護者付出的踐踏。
他凝視着趙高,目光冷冽而堅定,內心卻在為蒙恬感到不平。在蒙毅看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蒙恬的名字将永遠镌刻在歷史的豐碑上,他的精神如同永不熄滅的燈火,照亮着後來者的道路。而趙高,不過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終将被時代的洪流所遺忘。此刻,蒙毅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守護這份榮耀,讓蒙恬的犧牲有所價值,讓秦國的未來因他們的努力而更加輝煌。在蒙毅的眼中,這一瞬間仿佛被永恒定格。
嬴政的轉變令人震撼,哀痛轉瞬即化作滔天怒火,那不僅僅是對趙高言語的憤怒,更是對多年好友早逝的無盡悲憤與不甘。當長劍出鞘,寒光一閃,趙高的生命便如燭火般熄滅,一切發生的如此突然,卻又似乎是一種宿命的必然。
在這一刻,蒙毅的心中五味雜陳。他目睹了這遲到的裁決,既感到了一絲解脫——畢竟,趙高長久以來的陰暗手段和對權力的貪婪,最終導致了無數悲劇;但同時,他也感到了一種深深的遺憾,因為這正義的到來是以如此激烈而殘酷的方式,代價是無法挽回的生命與流逝的時間。
“遲到的正義嗎?”蒙毅心中默念,他的眼神複雜,既有對嬴政決絕行動的理解,也有對命運無常的嘆息。他深知,趙高的死雖然無法換回蒙恬,但卻可能為秦國未來的穩定掃清障礙,至少能讓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得以稍安。蒙毅暗暗發誓,要繼續守護這片土地,守護蒙恬未竟的事業,确保歷史不再重演這樣的悲劇,讓秦國因正義與公理而強盛,而非被權謀與私欲所腐蝕。